網頁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歷史留下的力量


歷史留下的力量
認識工運,就要讀歷史。現年六十歲的梁寶龍是工運研究者,不時在工會分享工人運動對社會的影響。○八年他曾中風,行動略有不便,說話不算流利,記者邀請訪問,他一口答應,只因他認為在這個善忘的年代為工運史留一個記錄,是有意義也是必要。
講香港工運,要由一九二二年海員大罷工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工人民不聊生,海員要求加薪三成,「幾千人罷工,返晒廣州,由廣州政府招呼食宿。」碼頭起貨工人、煤炭工人亦響應行動,最高峰近三萬人罷工,海運癱瘓,但政府迫令戒嚴,更強行拆去香港海員工會招牌,激起民怨,海員一度禁運廣東糧食到香港。港府恐慌,甚至在罷工工人徒步行上廣州之際,軍警在沙田開槍阻止,造成三死八傷,觸發更大民憤。
罷工維持五十六日,最後在英國駐廣州總領事代表調停下勞資雙方達成加薪協議,釋放被捕者以及發放撫恤金予沙田案的受害者及家屬。「資方其實有能力,只係你唔出聲,佢就當你死。」
三年後,輪到中國全國性工潮,卻遭租界的英籍巡捕開槍掃射,是為「五三十慘案」,引發省港大罷工,香港的海員、電車及排字工人率先響應,短短五日已有萬人參與罷工,工潮歷時達十六個月。「工人都講政治,當年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租界,甚至勞工立法、八小時工作、最低工資,又會講居住自由,華人可以喺山頂住等等。」當年的政治訴求無功而還,但行動印證工人有潛力改變社會制度。
梁寶龍指只要多讀歷史,就知道每場運動背後的確是工友及組織者每日行禮如儀付出心血後的成果,「唔通每個月都有大事發生?點樣鞏固基層工作、安排啲人返工、做家訪睇吓佢哋有咩需要,呢啲工作係行禮如儀㗎。上一代人付出好大,只不過有好多嘢係默默去做,未必即時見效。最低工資立法,冇上一代人不停爭取,你點樣收割?」

撰文:袁慧妍
攝錄:莫智謙


原文載於《壹週刊》第一三七一期,網址:http://nextplus.nextmedia.com/news/%E6%99%82%E4%BA%8B%E7%B2%BE%E9%81%B8/20160617/40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