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廟宇碑刻看香港經濟史
──讀黎志添編《香港廟宇碑刻志》筆記之一
前言
廟宇的碑刻多是記錄了該廟的歷史,擴大來看也記錄了該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歷史,但被歷史學者使用者不多。黎志添的《香港廟宇碑刻志》三大冊,圖文並茂全面記錄了全港廟宇的碑刻,極具價值,龍少試以屯門龍鼓灘天后廟碑刻,從表面闡述一下該地的經濟史。
1894年屯門龍鼓灘天后廟重修,最多的個人捐款是,吳瑞生捐50元,最小的為1元。捐款的商號很多,有劉同興船、劉同利船、海豐連船、楊桂利、雷華船、 同盛船、鄧萬興、合德堂、謙泰店、福華店、嘉安堂、怡昌隆、恒和店、泗和堂、恒德店、南源店、鄭祥隆、昌隆店、同豐店、怡源店、陳義、新順奧、新順利、曾生利、吳旭利、李德利、吳耀記、鄧裕號、正隆店、同升店、和興店、劉廷記、義合、太隆店、源記押、成泰店、永茂店、福源店、廣濟堂、仁濟堂、琼祥利、同發押、南興店、合記、祥桂、陳合利、陳良合、廣全店、昆和店、林仁合、徐和合、全安店、羅如陞、龍壽利、陳貴合、陳正合、陳合興、興記、海盛、陳錦利、四和堂、文興利、廣全利、廣發利、文奧富、恒發欄、鄧南興、李六合、成興利、新順利、黃成合、三隆欄、惠隆欄和浩興隆等。
從以上店名表面很難知道他們從事那一行業,從地理環境推敲,有船字的應是從事航運業的,有5間之多,可推算當年航運繁忙,那海員和水手數量應不少,航運既繁忙相應的陸上運輸工人也有不少。
名單中有同發押,應是當鋪,是金融行業商鋪之一。以上店鋪未必設在龍鼓灘,也應與龍鼓灘有往來。如海豐連船應來自海豐,從地理來看,龍鼓灘位居珠江口,是船舶出入珠江必經航道之一。連結今天的海上走私活動,近日有百舸爭航的景象,當年的龍鼓灘也應是船來船往。
1898年港英才接管新界,從碑文推想,龍鼓灘已有一定的繁榮景象。這是否因香港是自由港帶來的,没有資料佐證,亦没有資料能否定,但屯門在唐已經有一定的繁榮,其西側的龍鼓灘也應有一定的發展。
《香港廟宇碑刻志》一書其他的碑劇刻,大澳和長洲也十分繁榮,英佔前香港不是小漁村,東方之珠是香港歷代本地人辛勞的成果。
(完)
龍少爺
26.11.2023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