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員興辦的子弟學校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香港工會在培養下一代以信心、恒心、毅力,寫好一個“人”字上出力不少。香港工會除了為工人爭取合理權益,亦為香港敎育事業出力。
抗日戰爭時期,1935年至1941年,香港有大批中國學校和學生大量湧入,當時香港敎育的進展之速與學校密度之大,達到驚人的地步。1930年本港中文學校學生有45,436人,英文學校學生有17,561人,到了1934年增至中文學校學生有67,988人,英文學校學生有19,005人[1]。
早在1937年8月,中共黨員曾生[3](曾子屏,1910-1995)賣了家裏的兩畝地,在九龍南京街開辦“海華學校”,專門招收海員和洋務工人子弟入學,校長為曾生,教師有劉宣(?)、沙克(?)、羅文光(?)、阮群英(?)等。還利用校址開辦英文夜校,招收海員和洋務工人入學。曾生並把學校作為中共香港海員工委的聯絡點[4]。
曾生原名曾振聲,又名曾子屏,深圳市龍崗區坪山街道人,10歲讀完初小後到香港入讀“超然學校”,因多次違反校規,只好回到坪山光祖中學讀書。1923年離開坪山去澳洲悉尼讀書,1928年回到坪山。1929年,曾生到廣州中山大學附屬中學讀書,1936年1月被選為中山大學員生工友抗敵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受到通緝南下香港,在新界一間海員子弟學校教書。2月,曾生到英國昌興輪船公司的日本皇后號客輪當海員,並在船上成立了由坪山同鄉組成的慈善組織“惠坪樂善公所”。10月加入中共,一邊在中山大學讀書,一邊抽時間回香港從事恢復中共黨組織的工作。12月,曾生等建立起中共香港海員工作委員會。1937年8月,曾生賣了家裏的兩畝地,在九龍南京街開辦海華學校,專門招收海員和洋務工人子弟入學,同時亦作為中共的聯絡點,校長為曾生[5]。1938年初,曾生接任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發展了300餘人加入中共,年底在惠陽建立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任總隊長。1943年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與其其抗日游擊隊整為為“東江縱隊”,任司令員。中共建政後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華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先後任中共海軍黨委委員、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市長等職。1962年6月5-6日,廣州市民1萬餘人聚集在廣九鐵路廣州東站,衝擊火車站打傷警員,曾生批准廣州軍區派出1個營的兵力在東站實行戒嚴平息事件。1974年後先後任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等職務。
抗戰勝利後,港人經歷了3年零8個月的苦難日子後,殖民地政府重返香港升起米旗。1946年4月30日 ,港英正式恢復運作,香港百廢待興,人口激增,協助失學兒童成為社會最關切問題。戰前香港有學校1128間,適齡學童11萬9千人;戰後,香港僅有學校600多間,內計公立學校20多間,私校400多間,津貼、補助學校227間,共收容中小學生9萬餘人,以1951年香港人口有60萬計,只有少於5%的人可以接受敎育,約有5 萬餘適齡入學兒童失學[6]。教育司柳惠露(Thomas Richmond Rowell,羅威爾)提出要於1950年完成50所中文小學,收容失學兒童[7],遠不能滿足要求。為了解決這個急迫的社會問題,各界積極各謀良策。
1946年8月,聖公會港澳教區會督何明華(Ronald Owen Hall,1895-1975)提出設立港九勞工子弟學校的建議,獲工會積極響應。9月1日 ,海員工會和摩托車業職工總會、香港洋務總工會、海軍船塢華員協進會、太古船塢華員職工會、電燈公司華員協助會、電車公司華員存愛會、電話公司港九華員協助會、中華煤氣公司華員職工協進會、水務局職工職誼會、港九郵政詠閒社、消防局職工同樂會、政府華員職工聯愛會、衛生局職工總會、印工業餘憩廬、港九木匠總工會、港九打銅工業研究社、英美煙草公司聲韻業餘社、麻纜廠工人互助社、糖麵西化職業總工會、港九樹膠業總工會等23間工會聯合組織成立“港九勞工子弟教育促進會”(後改名“港九勞工教育促進會”),創辦勞工子弟學校(簡稱勞校)。港九勞工子弟教育促進會主任為電車公司華員存愛會的朱敬文(1906-1996),副主任為海員工會張東荃(?)[8]。
張東荃又名錢海華,廣東惠陽人,1931年落日本皇后輪當海員,積極參加餘閒樂社,三十年代初加入中共,1939年1月發動兩艘皇后輪海員數十人組成兩個慰問團,分別由他和吳渭池(1884-1975)帶隊到東江,1940年離船到餘閒樂社工作,當選執委,1942年香港淪陷後,參加廣東抗日人民游擊總隊,負責稅務工作,抗戰勝利,1945年底返回香港,籌備恢復海員工會,出任副主席,主席,1946年任港九勞工教育促進會副主任,1948年任港九工會聯合會副理事長,1950年上廣州在廣東勞動局工作,後調廣東省海員工會出任主席,1971年在廣州病逝。
國民黨中華海員特別黨部香港區黨部在九龍西貢街15號4樓設立中華海員海外俱樂部。中華海員海外俱樂部籌設海員子弟學校,聘譚壯逖(?)為校長,區黨部常委何蓋民(?)兼任董事長,向港英註冊。先辦夜校,招生45人。11月14日 開課[9]。
1953年,海員工會租用港島干諾道西128號2、3樓設立香港區服務處,於1954年在服務處內開辦子弟管敎班。1961年1月,敎育司通知海員工會,着令停辦管敎班,或依敎育條例註冊。工會造訪敎育司,申述管敎班乃福利事業,不能作為學校而按照敎育條例進行註冊,應給予協助和便利。後經工務局和消防局現場視察後,工會再造訪敎育司詢問註冊問題,敎育司表示可以繼續辦下去,要求敎師必須註冊,註冊條件是:敎師必須具有會考證書的高中畢業生。工會指出:“如果敎育司真正扶助社團辦學,對屬於福利性質的子弟學校,不應硬性規定敎師要符合的註冊條件。”管敎班終於在7月註冊成功[10]。
1962年時,海員工會有會員1300餘人,福利費達16萬多元,去年在有九龍區籌款建校,籌得15萬元,購置油麻地新填地街6間樓宇,明年初可建成[11]。
1964年9月,海員工會在德輔道西155-161號德東樓5樓購置單位4間,作為港區辦事處及海員子弟學校校址。總會會所設在佐敦道統一大廈,油麻地南京街辦有海員俱樂部,佐敦道設有海員子弟管敎班[12]。
海員子弟學校校舍設在德輔道西157-161號德東樓5樓,一共3間樓宇,由海員捐款購買,開辦小一至小六年級,上下午共收容學生260名,由於地方所限,不少海員子弟仍無法入學,學校是海員工會福利事業之一,每月只收什費6至7元,工會每年補助逾萬元[13]。
敎育司指海員子弟學校未經註冊,勒令停辦,後來工會租用兩座新樓,申請註冊成功[14]。
1965年,敎育司又在學位、師資方面多方限制海員子弟學校[15]。
工會購置3幢新樓作校舍,以收容更多學生。但敎育司說新校舍負荷力不足,不准辦校[16]。
7月,海員工會經多方交涉,以及圖則師說明校舍結構良好之後,敎育司始同意該會在新校舍辦學。至此,校舍問題經已解決[17]。但跟隨而來,敎育司又在學額方面予以限制。該校有3間樓宇,每間設1課室,面積都有300多平方尺,原來3個課室有學額130名,但現在敎育司只批學額60名,不及該校現有學額之一半,如照敎育司規定,該校將有一半以上學生失學。工會對敎育司不滿,指一個本來可容40餘人的課室,只准收容18至23名學生,認為敎育司此舉,加深了辦學難,造成更多兒童失學,迫學校停辦[18]。
“反共”是港英一貫的政策,也是英國的全球策略;“反英”則是中共一貫的政策,“反殖”也是共產主義者最漂亮的口號,在這兩種相互不容的政策下,矛盾己經存在,衝突必然發生。隨着國際和中國的政經發展,雙方都會以進攻或退讓的方式開展鬥爭。反映在敎育事業上,雙方的鬥爭從來没有停止過,勞工子弟中學校的歷程就是一個好例子。海員子弟學校事件就是一段小插曲,學生是否失學不是當權者的考慮主因,樓宇安全只是行動的漂亮口號,任何影響反共國策的東西都殺無赦。
(完)
龍少爺
16.08.2012
[3] 曾生(1910-1995)廣東惠陽人。畢業於中山大學,廣州市抗日學生聯合會主席。1936年10月加入中共。後任中共香港海員工委組織部部長、書記,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華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海軍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中共廣州市委書記、市長,廣東省副省長,交通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