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手足 —— 中国珠三角工人的故事


手足 —— 中国珠三角工人的故事

吊灯、沙发、木柜、炒锅、电饭煲……这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生活用品。我们早已习惯它们带来的便利、舒适、温暖和光明,习惯了它们中国制造的标签,却很少想到产品背后的生产者。很难想象,为了制造一件产品,工人随时身陷事故,甚至因伤失去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几根手指、一只手、整条手臂、一条腿,甚至自己的性命。

决定进入一家工厂的瞬间,工人脑子里想到的是尽快赚钱,抚养小孩或赡养老父老母,改变自己穷困的生活。生于贫困乡村,他们缺乏学历与技能,身体和体力是所有的本钱。他们用体力支撑起世界工厂的运作,却甚少意识到工厂里无时不在的危险。不少工厂机器老化失修,没有为工人提供上岗前的培训,甚至为了加快生产速度,擅自拆卸机器的安全保险装置,事故最终不可避免地发生。在制造出产品的同时,工厂也制造了一位又一位伤残的工人。

这群工人盼望温暖的协助,也渴望尊重与倾听。为了与公众分享他们的故事,佛山市南飞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东莞烛光公益服务中心一同邀请南方都市报首席摄影记者郭继江、南方都市报记者门君诚、张驰,实习记者罗一旺、刘颂辉等作者,以摄影和文字记录工人的经历。从中我们体会到深切的痛苦,也感受到工人迸发的顽强生命力。他们不仅是流水线上的劳动力,也是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手足,与我们分享相似的梦想、挫折与挣扎。

记录悲剧,是为了遏止悲剧。但愿透过《手足》,我们可以看见每一件产品背后的人,认识他们、记住他们,理解与关怀他们。就让改变,从我们每个人的认识开始。





案例一
“我失去最多的是亲情。” 李龙,32岁,右腿截肢。
当机器突然脱离老化的吊机,从高处掉落压在自己右腿上时,李龙懵了。他15岁开始独自外出,在东莞、佛山、顺德打工十多年,很少想到自己会遭受这么大的事故。他拼命求电镀厂的老板送他去好医院,保住自己的腿,没想到最后还是被送到佛山镇医院,再被先后转去两家医院,腿还是被截肢了。从那一刻起,他失去右腿,还有比右腿更重要的东西。他没有再找到工作,太太要求和他离婚,返回湖南农村老家后,他六十多岁的父母常常伤心哭泣。只有想到两个儿子时,他才觉得自己应该努力活下去。“我8岁时父亲就意外去世了,如果现在我也不在了,我两个孩子怎么办啊?”

问:出事的那一刻,你的感受是?
答:人都傻了,只知道让老板尽量保住我的腿,不要让我以后走不了。但最后还是截肢了。

问:从前你想过自己可能受工伤吗?
答:没想过,我15岁就出来打工,十多年来一直在广东。出事以后我在医院才看到,原来这么多工人受工伤,都是手受伤,有时候我看了都想流眼泪。

问:出事以后,你失去最多的是?
答:亲情。我老婆不理解我,她觉得我现在没有经济能力了,配不上她,想跟我离婚,岳父岳母也劝她离婚。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我不明白,虽然我少了一条腿,但只要我努力,我们还是会过得好的吧?



案例二
“无论怎么样,我都要靠自己的头脑,走出未来的路。”陈妙清,21岁,失去右手三只手指和部分手掌。

陈妙清个头矮小,身子瘦削,个性却很倔强。在五金厂遭受工伤后,老板压低赔偿,说“我给你十万块私了算了”。他跑到工厂办公室和老板理论:“我给你二十万,把你儿子的手砍了行不行?”他后来决定和老板打官司,家人反对,认为工人始终斗不过老板,他毫不动摇,一路坚持,最后成功索赔***万。可拿到赔偿那天,陈妙清却不知道该哭还是笑。那是用他身体一部分换来的钱。他下决心从此不做苦力,而是尝试做起了毛巾生意。他花一千块批发了大量毛巾,一个人开着电瓶车四处去摆摊。第一次摆摊,他战战兢兢,没想到3个小时就卖出去40多条毛巾,赚了80多块。一个月后,他就回本了。回忆起创业的点滴,陈妙清笑了,他希望凭着自己的想法,能够闯出另一个路。

问:对16岁的自己,你想说什么?
答:你太蠢了,明明知道老板违规了,还要听他的话,用双手干活。但你又能怎么办呢?如果你不听他的话,第二天被他炒了,又要重新找工作了。

问:对未来,你有什么盼望?
答:如果我能想出未来的路就好了。




案例三
“我快疯掉了。”梁俊,25岁,失去右臂。

对许多工人来说,失去身体的一部分,可能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不过两年前在佛山印刷厂打工时,梁俊还没有意识到这点。那会儿他是年轻快乐的爸爸,女儿刚满四个月,他每月收入6,000多元,足以养活身边的妻儿。可自从右臂被老化的印刷机卷入致残后,这个年轻人的生活跌到谷底。他失去了工作,生活重压袭来,妻子没有告诉他,就离开了他与小女儿。梁俊只感觉心痛、难受,每夜不能入睡,一个人留在城市里,他甚至无法照顾自己。他尝试多方寻找妻子,可始终无果。2014年,梁俊离开打工六年的佛山市,一个人返回农村。




案例四
“我想为工人做点事,我也是他们其中一员。”熊伟,29岁,失去右手两只手指。

没受伤之前,熊伟的愿望很简单:多挣钱,回家修房子。他16岁时一个人坐大巴抵达佛山,进工厂以后每天从早上7点半工作到夜晚11点,一个月休息半天,日复一日,直到18岁那年,一场工伤事故让这个年轻人的人生突然拐了个弯。他失去了两只手指,在出租屋里闭门数月,后来经老乡介绍,他参加了一个为工伤工友举办的晚会。四十多位工友聚在一起,分享经历,互勉互助,熊伟突然明白,他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他做志愿者,去探访、帮助其它工友,后来成为烛光公益服务中心的职员。转眼间,他服务工伤工友已近十年,协助许多工人认识法律、成功索赔、渡过难关。他相信“能帮一个算一个”,尽管有时也感觉很沮丧,因为无论他如何努力,“工伤仍然每天在发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