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華機會前理事曾常訪問第三稿

 

                     圖為曾常先生。



華機會前理事曾常訪問第三稿

 

訪問日期:2020年11月3日

   點:灣仔軒尼詩道68-76號新禧大樓3樓A-E座香港機電專業學校

被訪問者:曾常先生

員:周奕先生

   理:梁寶龍

 

曾常簡歷

曾常於1929年在廣州出生,1948年南下香港,1949年加入華機會,不久出任理事,1959年後出任福利部主任。訪問他的時候,精神很好,思維清晰,對答如流。

 

初到香港

曾常於1929年12月16日在廣州出生,來港前在廣州從事玻璃鏡畫工作。1948年他來到香港,當時香港人浮於事,搵食艱難,幸而他於1949年在上環新世界戲院覓得電影放映員(大偈)一職,月薪150元,相當於半熟練工人的頂薪點,加上收入穩定,在打工仔來說算是不錯的職業的了。

新世界戲院位於上環德輔道中近林士街,現址為維德廣場,是香港最早的全華資戲院之一,創辦於1921年,至1981年因電影院生意萎縮關門拆卸。

加入華機會

曾常在新世界戲院工作不久,在周拾介紹下加入了香港華人機器總工會(簡稱華機會)。華機會成立於清末1908年,會員範圍很廣泛,涵蓋十三科,分別是1.工程科;2.測繪科;3.鑄造科;4.鎚鐵科;5.製機科;6.修勘科;7.窩造科;8.補釬科(或稱鎔銲科);9.司機科;10.打銅科;11.電器科;12.木樣科;13.喉類科。可能因電影放影由馬達操作,所以放映員屬司機科。

當時華機會號稱有三四萬會員,遍佈天星小輪、油麻地小輪、九廣鐵路、中西機器廠、太古船塢、黃埔船塢、海軍船塢及電燈公司等。

五十年代華機會會章規定:「入會一次過繳基金5元,以後按月繳納月費1元,不得拖欠,如繳納全年月費者收十元。但如有下列情況者得免繳月費。(甲)失業時期得准免繳納月費,但必須到會登記失業,如恢復工作時,則到會報告註消,續繳月費。(乙)會員經過十五年後如無欠交會費,而年齡達六十歲者,得免繳月費。另外,若是繳交100元者可獲終身會籍,曾常考慮到經濟條件許可,遂繳交了100元成為終身會員。

入會不久他就出任理事,1950年代,華機會設有福利部,曾常出任福利部主任,副主任是吳添,組員有百餘人。也曾擔任會員代表或監理事等。福利組是華機會屬下的一個組織,財政獨立運算,會員可自行選擇加入與否。有組員離世,各組員每人科款5元,最高可以支付給死者家屬1,000元。其後因參加的人數減少就解散了。這類組織很多工會都有辦理,一般稱為「帛金會」。

在電影院工作是没有假期的,如有事不能上班,由同事互相調更。後來在工會為會員力爭下,才為業界爭取到勞工假期和其他加薪福利。

1947年十三科大罷工後,華機會部分會員離心,轉為加入新成立的工會,如九龍船塢勞工聯合會、港九車床打磨職工會等,華機會會員人數日漸減少,加上多家船塢大企業都有產業工會,部分具有雙重會籍的華機會會員不再向華機交會費,會費收入便大大減少,有一個時期,甚至令到華機會的受薪書記有時發不出薪金。

華機會雖於1920和1947年舉行過兩次大罷工,但一直以來的表現令人認為華機會是會屬於親政府的。曾任多屆理事長的葉景任職九廣鐵路,屬公務員;而另一名出任多屆會長的韓文惠獲太平紳士銜。韓文惠且是宏藝機器廠東主,廠址在跑馬地禮頓山道45號,今為住宅區。

曾常就是在這個風雨飄移的時候參加了華機會,由於他願意付出,又不計較個人得失所以很快就參與華機會務,對華機會的一些歷史頗有所知。據曾常記憶,1970年代以前,華機會總會在中環干諾道中42號4樓(今通明大廈位置),曾有3個支部,第一支部於1941年10月5日成立,位於九龍彌敦道567號3樓(今銀座廣場位置),第二支部於1948年1月1日成立,位於西灣河筲箕灣道140號,即現在的麗灣大廈位置,是自置物業,後無錢補地價,主要會員來自太古船塢,因會員減少,支會解散把樓宇賣掉。第三支部會址在紅磡觀音街,亦是自置物業,主要會員來自黃埔船塢,支會解散亦把樓宇賣掉。

1950年代尾,中環總會面對收購重建問題,在談判拆遷費時,發展商是香港知名人士郭贊,華機會遂向對方提出,華機會只是服務會員的團體,欠缺生財手段,可否高抬貴手,多付一些拆遷補償。對方以不能厚此薄彼婉拒,經一再說項,最後對方以個人名義捐款7,000元解決問題,總算比左鄰右舍略高一些。

該個時期,香港拆遷成風,租金颷升,華機會手上有了一筆拆遷費,加上兩間支部物業出售的款項,財務可算稍為充裕,於是計劃購買一些交通較為方便的地方作會所。初期看中銅鑼灣軒尼詩道與波斯富街交界的軒尼詩大廈(即前中國國貨公司所在地)樓上,發展商是何賢。何賢是親中共商人,而華機會的政治姿態一直都是親國民黨的。發展商表示不准在大廈外懸掛國民政府旗幟,華機會只好作罷。遂於1962年轉購馬錦燦屬下的北角英皇道294號五洲大廈21樓C座。當時未有城市花園,窗前可以直望維多利亞港,風景好靚。單位面積有千多呎。這間會所一直保存至今,2000年後華機會出租部分空間作幫補會務運作經費。

 

              華機會北角英皇道五洲大廈會址的招牌和旗幟。圖片由華機會提供。

 

1984年,就香港回歸問題的中英談判達成協議,在此前後,香港興起移民潮。於是理事們也在議論華機會的前途,因為當時會員不多,入不敷支,何況華機會一向是親台灣的。理事袁松慶提議可遷去台灣,經過袁松慶的聯絡,得到的回覆是台灣當局安排淡水新樓宇作為會址,但聲明不能掛出華機會招牌,既然不能掛招牌,華機會豈不是自行消失?理事們覺得此議不可行,因此遷台計劃胎死腹中,從此袁松慶就不再出現,而華機會就繼續支撐下去,延續至今。

 

義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港人經歷了日治時代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日子後,米字旗重新在香港升起。香港光復後百廢待興,人口激增,協助失學兒童成為社會最關切問題。戰前香港有學校1,128間,適齡學童11.9萬人,戰後僅有學校600多間,只能收容中小學生9萬餘人。1947年香港有175萬餘人口,教育設施遠不能滿足市民基本需要,早年港英政府只有小數公立中小學校,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而民辦學校的收費不菲,基層難以負擔,以致青少年流浪街頭為了解決這個急迫的社會問題,各界積極各謀良策解決問題。最大的工人子弟教育機構港九勞工子弟學校也是學額緊張,其餘不少工會都利用本會的會址來辦自己的工人子弟班,以抒緩大量青少年的失學問題。

起初華機會在上環開辦華人識字班,後改名為華人機器總工會子弟識字班,後來遷往中環總會。1948年1月1日華機會第二支會成立,同年第一及二支會均舉辦收費低亷的「會員子弟識字班」,管教幼童。

所謂「子弟識字班」其實是巧立名目,以示並非正式學校。若是依正教育條例,工會會址是不符合作為教育用途的。但是政府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只好裝作看不見。

華機會創立於1909年,1911年發展為四間校,供工人及其子弟入讀,分別在西灣河、灣仔、紅磡和旺角等。義務教員是創會者朱伯元、張耀和第一任會長蔡盈等,會內職員也出任義務教員。1921年開辦工讀夜校和漢文日校。所以和平之後繼續舉辦,直至中會所遭到拆遷始結束。

 

軼事

1981年曾常就業的新世界戲院因拆遷而結業,曾常轉工到商行做採購,因為間中要返大陸聯繫工作,而華機會是掛青天白日旗的,為此他不再擔任華機會理事以避嫌,後來被聘為華機會顧問。有一段時間,閒暇時約會友在會所打麻雀,抽水食飯,仍與華機會保持一定的聯繫。

早年華機會與國民黨關係密切,葉景和梁國光都是國民黨員。華機會的招牌得到國黨元老于右任題字,每年雙十節必大肆慶祝。重光後親國民黨工會以港九工團聯合總會(簡稱「工團」)並以此為龍頭。但華機會一直没有加入工團。工團曾派年青幹部李國強親到華機會邀請加盟。華機會領導論資排輩,認為李國強是後輩,為何不是會長黃耀錦親身到來。按淪陷前華機會在工會界中地位不輕,受到港英政府和國民黨重視,現建會已過百年,而工團是於1948年才成立,自覺是老大哥,故没有加入工團。

以上華機會不加入工團理由是後人對前人的推測,翻看華機會會刊,早在1953年第卅五屆會員代表大會上,華機會通過修改會章內容:「凡屬會員不得利用華機會或取巧將本會加入任何政黨或加入任何政治意味集團。」

在新世界戲院工作時,曾常有一件開心事,就是加開午夜塲供女工收工來看電影。當時女工常加班工作,直至晚上十一時才正式收工。新世界戲院於12時加開一場,令女工工餘有一個愉快的晚上。當然伙計們是延長了工作時間,不過院方亦發給加班費,大家開心。

 

此稿經被訪問者審閱

 (完)

 

龍少爺

2021年3月9日修訂稿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