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登賢與省港大罷工
前言
現公開的羅登賢資生平料問題多多,龍少要把有關問題逐一拆細分析以求真。
馬曉東的《羅登賢》和孔繁文編:《羅登賢史料匯編》,指他發動機工和海員參加省港大罷工後,率海員和金屬工人撤離香港,在廣州香港金屬業的選舉大會上,當選省港罷工工人代表,機工罷工工人代表團團長。1926年成立香港金屬業工會,任中共香港金屬業總工會支部書記,香港機工聯合會(下文簡稱機聯會)負責人,香港機工聯合會和華僑機器十科(下文簡十科會)合組香港金屬業總工會,任黨團書記。
馬曉東《羅登賢》說,羅登賢據中共廣東區委統一工運指示,建立香港金屬業工會,任中共香港金屬業工會支部書記,機聯會負責人,機聯會罷工工人代表團團長。
1926年3月7日,機聯會發表歡迎華僑機器十科宣言。
1926年3月10日,機器十科(電氣、砂模、鐵業、打銅、車床、打磨、木樣、繪圖、司機)舉行聯歡會,謀求機器工人的統一。機聯會代表出席了聯歡,並贊同聯合。來賓數百人,內有女工百餘人,黃平在會上發言。
這時,另一機工甘卓棠(甘焯堂,1899-1929)根據中華全國總工會(簡稱全總)、省港罷工委員會的指示,在香港金屬業工會等工會開展活動,宣傳香港各工會要統一建立香港總工會,因而機工組織逐步統一。
香港金屬業總工會是由李啟漢(李森)組織領導進行,首先由船主司機、修造鐵輪船、鐵業、船塢、電器、電車、汽車等行業中工人,聯合組成機聯會。
3月14日,劉少奇約請華僑機器十科和機聯會代表座談,說明「工會只為改良工人生活及聯絡感情,其最大作用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用以作經濟鬥爭、用以團結訓練工人;打倒資本主義後,還有建設新社會等。責任既大,故不能不嚴密其組織。」
4月1日,機聯會和十科會代表在全總內討論聯合問題。雙方代表都主張「要思想聯合和行動聯合」,不用過去各自的名稱,統一改稱香港金屬業總工會。 機器工人又稱為金屬工人。
劉少奇當時任全總副委員長。
1926年4月10日,羅登賢、羅珠、彭松福等召開香港機器工人代表大會,發動十三科的工會,十科會等團體籌款組織香港金屬業總工會(簡稱金屬總會)。
4月10-13日,金屬總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廣州大東路30號)開幕,出席代表376人,來賓數百人。鄧中夏作政治報告,提出金屬總會的責任,「一是內部團結,與運輸工人聯盟和謀香港工人聯合;二是香港是國民革命之前線,大家不要忘前線的奮鬥責任;三是時時為本會工人作經濟鬥爭,以增工人利益。」蘇兆徵在演說中闡述了工人階級加強團結的必要性,提出「要如俄國一樣,不分地方、種族、國界,團結起來,奪取資產階級的政權,才是我們的勝利。」馮菊坡作組織問題的報告。這次大會,實現了香港金屬業各工會的聯合和統一。劉少奇作《全國職工運動報告》。大會選出執委羅珠、郭登、袁松、沈潤生、彭松福、周頌年、郭奠西、冼一宇等15人,仲裁委員湯巨和梁方等5人,中共黨員羅珠為委員長,郭登為副委員長,顧問鄧中夏、黃平、馮菊坡,中共香港金屬業工會支部書記羅登賢。大會通過《中國職工運動報告議決案》,黃平和李啟漢上台講話。
金屬總會由十科會、機聯會、香港金屬業工會(包括機聯會,華機會,電車工會,巴士、的士司機工會,船主、司機工會)等聯合組成。
金屬總會組成後,十科會和機聯會取銷。金屬總會加入紅色職工國際。
金屬工人實現統一,這項工作是從機工聯合會的成立開始的。機器工人衝破華人機器總會阻撓自行罷工,回廣州後,脫離該會,另組機工聯合會。鄧中夏在該會會刊創刊號上指出,機工會單純發展機器工人,第一限制了自己,第二破壞了現有產業系統,應當打破職業觀念,樹立產業觀念。馮菊坡也提出了整頓機工會的任務。他認為機工會會員只占全港機器工人的十份一,要大力發展;內部有產業工會,也有職業工會,組織不統一;權力不集中;沒有基層組織。對於這些缺陷,必須抓住目前時機,大力加以整頓。
1926年金屬總會發表《援助英礦工大罷工宣言》,以精神和物質來援助,是中國人應做的事。
香港運輸工會聯合會和金屬總會的成立,使華工總會和工團總會實際上解體,為香港總工會的成立奠定了基礎。全總為慶祝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召開,認為統一香港工會組織時機已成熟,決定以香港運輸業工會聯合會,金屬總會為兩大支柱,帶動各行各業工會,成立香港總工會。
1926年4月大連福島紗廠工資問題罷工,中共大連地委傅景陽等19人被捕,全國鐵路總工會和金屬總會發公告聲援,罷工堅持101天勝利復工。
按中共香港市委報告,至1926年6月,在廣州的罷工工人絶大部份分散去了農村,罷工工人在香港的工作崗位被新人佔去,勞動市場工人充足,工資下降。工會方面,海員開始重新組織,洋務工人有領袖機關,尚未能領導工人起來。街市工人內部力量尚未集中,織造業工人有組織的只有10%,有能力起來的只是金屬業工人。港市委工作主力在金屬業工人。
問題:
很多書和文章指羅登賢發動機工和海員參加省港大罷工,並率海員和金屬工人撤離香港,但看廣東省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省港大罷工 港澳華僑史料》,第3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一書,當事人從工會和中共黨團角度回憶省港大罷工,没有提及羅登賢,回憶者有機工兼黨員羅珠、彭松福,也有書和文章指兩人相識,為何羅珠等回憶文章没有提及羅登賢。盧權等的《省港大罷工》,也没有提及羅登賢,不知為何。
(完)
龍少爺
12.06.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