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各國的過勞死情況


 


各國的過勞死情況

──《過勞時代》筆記

 

〔日〕森岡孝二著,米彥軍譯《過勞時代》(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20)。

 

前言

過勞死源自日文過労死,是一種職業性的突然死亡現象,簡單直接的說,是因為工作超過勞動強度而做成的死亡。病徵是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加劇,死因多是:無症狀冠狀病、高血壓、慢性疲勞、過重的生理壓力或工作壓力。過勞死也稱為慢性疲勞綜合」(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簡稱CFS肌痛性腦脊髓炎ME

勞工處《工作間死亡個案與工作情況關係的研究》報告,開宗明義指,工作過勞沒有醫學的判斷。國際勞工組織並沒有就工作過勞死制訂定義或指引,來推搪要面對這一嚴重工傷情況。我們且擴濶來看各國的情況,可知勞工處如何不負責任。

 

日本的情況

原始社會時,人一生勞動時間佔33%,休閒時佔16%;進入農業社會勞動時間為28%,休閒時間為22.9%;到了工業社會勞動時間為10.4%,休閒時間為38.6%我們且看日本工人近五十多年的工時間變化,1988-2015年間,非正式員工兼職工所佔比例日高,所有員工平均工時下降。1988年,每週工時不足35小時,但已經由12%升至30%;至2015年,年工時由2,489小時減至2,044小時,少了300多小時。到了2016年《社會生活基本調查》顯示,男性正式員工每星期工作53小時,即年工時超過2,700小時,與1950年的差不多。與英國和美國比較,日本週工時多10小時,與德國和法國比較多12小時。即是1950-2016年間的工時變化,一度減少然後增加,與原始社會至工業社會作比較,可謂社會在倒退。

1987年,日本厚生勞動省(時稱勞動省)布「關於腦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臟病等的認定基準,明確規定自症狀出現或死亡前一星期內,從事的工作在時間和地點上,能明確證明與發病或死亡有密切關、或從事較以往更加繁重的勞動而死亡,可以被認定為因工死亡,即是過勞死

1998年,厚生勞動省宣布基於「六三協定」,超時工作(非正常勞動時間)上限為每天15小時,每月為45小時,每年為360小時,不包括勞工假期工作。這只是指導目標,没有法律規範強制執行。

日本的過勞問題有以下幾點特徵

1.三六協議使得勞動時間上限被解除

2.存在男加班,女兼職的性別分工

3.長時間加班常態化,無償加班氾濫

4.工會缺對加班的力。

可以說,第二點及後面的幾點特徵,都是由第一點特徵衍生出來的。

現代日本,員工拼命的長時間勞動之所以能被容忍,是因為《勞動基準法》漏洞百出、有名無實的結果。該法雖規定每天工作8小時、每週40小時,但事實上,只要與工會簽訂三六協議」,根據《勞動基準法》第三十六規定的非正常上班時間及節假日工作合,並向勞動基準監督署提交申請,便可無限制地驅使工工作。在中小型公司,未簽訂三六協議但依然命令工長時間加班的也有不少。

到了1998年,厚生勞動省對外宣,政府將基於三六協議的非正常勞動時間設置上限,為每天15 小時、每月45 小時、每年360小時。但是,該限制並不包括節假日勞動,同時還缺乏法律強制力,僅是目標性的指導標準而已。

2005年,日本國會通過《修改縮短工時促進法》,等同廢除了該法例。

2014年通過的《過勞死防止法》施行3年後,政府重新評估政策綱要,並於前段時間決定新的政策綱要。從民間團體過勞死防止中心進入過勞死等防止對策推進協議會7 名委員要求新政策綱要明確制定過重勞動對策,編入職場騷擾的防止措施,明確企業及工會的責任和義務,導入間歇休息制度以確保當天下班至次日上班之間有一定的休息時間,強制企業嚴格控制好勞動時間,考慮青年、老年以及殘障人士的特殊性,並不是一成不變地對待所有員工。

東京勞動局於2004年調查1,071 間公司,有36%的公司表示,存在被認為與心腦疾病發作有密切相關的過量勞動情況,如每月加班100小時,或2-6個月內平均加班超過80小時,當中包括假期加班。

日本過勞死、過勞自殺的工傷認定情況

區分

年度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疾病

申請件數

493

617

690

819

705

816

認定件數

81

85

143

317

312

294

其中死亡人數

48

45

58

160

157

150

精神障礙

申請件數

155

212

265

341

438

524

認定件數

14

36

70

100

108

130

其中死亡人數

11

19

31

43

40

45

資料來源:森岡孝二著:《過勞時代》(香港:中和,2020),第014頁。

 

按上表2002年度資料,認定案件比上年增加2.2倍,人數為317人,當中有160人死亡,為歷年最高。精神障礙方面增加了43%。

2014年6月,在各方爭取下,日本國會通過《過勞死等防止對策推進法》,規定過勞死對策為中央政府的職責政府有義務向國會彙報相關狀況及具體應對措施。11月,成立過勞死等防止對策推進議會。2015年6月,內閣制定《過勞死防止政策綱要》,據此進行有關調查研究,計劃如何預防,完善協商機制,和支持該等民間組織。

《勞死防止政策綱要》顯示,過勞死或經工傷認定的過勞自殺在過去幾年徘徊在200宗左右,存在正式員工每月加班時間超過80小時的公司去年超過受訪總數的公司二成

厚生勞動省2015年度認定的包括自殺未遂在內的過勞事件93宗,廳和內閣公的數據,以工作問題為原因之一的自殺,2015年達2,159

2016年,日本政府發過勞死白皮書顯示:五分之一的公司員工有過勞死的危險;約21.3%的員工平均每週工作49小時或以上,遠高於美國的16.4%、英國的12.5%和法國的10.4%。

2019年,日本又在推進基礎制定了更為嚴格和細緻的《工作方式改革關聯法》,明確規定每月加班不得超過45小時,每年不得累計超過360小時;普通勞動者除擁有每年10天及以上薪假的權利外,還增加了每年至少5天以上年假。

2019年《令和元年版過勞死等防止對策白皮書》顯示,最近兩年超時工作的現象不斷減少,過勞死的現象也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員工能享受有薪假期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此外,厚生勞動省還設立每年11月為日本的防止過度勞累死亡啟蒙月,對過勞死問題展開宣傳,各縣府道政府也有自己的縣民不加班日等活動

早在1988年8月,日本律師團隊主持的過勞死110熱線開始運作。2017年8月,韓國組成「過勞死OUT共同對策委員會」,於11月,進一步成立「過勞死預防中心」;修訂《勞動基準法》,每週工時由68小時減為52小時。在2018年6月,在日本札幌舉行中日韓過勞死防止國際研討會。2012年中國成立「中國適度勞動研究中心」(今稱「中國適度勞動學會」)。

厚生勞動省於2004年公布《職工疲勞累積度診斷測試表》,溜灠數達100萬次,令網絡一度癱瘓。

2006年,歐盟國家工人平均年工時為1,600小時,而日本工人是他們的1.5倍——2,288小時。中,有408小時為加班時間。

 

美國情況

1930年,經濟學家凱恩斯過一個預言:100年後,人類每週的勞動時間只需要10-15小時,人們會因為得無聊而煩惱。據統計資料,從1940-1980,發達國家的勞動生產力,普遍提高了兩倍以上。二十世紀中,世界各地紛紛掀起要求縮短勞動時間的工人運動,於是有了小時工作制和一周雙休的推行工人的勞動時間確實縮短了。

再深入看,美國於1980年代生產率提高了兩倍以上,按此計算工人每日只需工作4小時,便可得到1940年的生產量,即工人減工時而維持社會繁榮是可以的。隨着社會發展的結果,1969年平均年工時為1,786小時,1887年增至1,949小時,不減反加,與日本情況相似。

1967年,參議院議員提出每週工作4日制度,即每星期休息3天,每週工作32小時,每年工作6個月,年工時為768小時,將退休年齡提早至38歲。

美國和英國都進行「工作與生活平衡運動」,呼籲工人要珍惜與家人相聚時間。2020年,韓國、日本和香港也有這活運動和呼籲。

 

歐洲情況

1996年,英國向歐盟法院提出訴訟,要求修改週工時。英國工時是歐洲最高的。

2002年,英國的調查顯示,每6人有1人每週工作60小時以上。

 

2003年歐洲各國每週工作時數

 

全職

非全職

英國

43.1

18.9

瑞典

39.9

22.8

芬蘭

39.2

20.2

葡萄牙

40.1

20,3

奧地利

40.0

22.1

荷蘭

38.8

19.3

盧森堡

39.8

20.6

義大利

38.7

23.8

愛爾蘭

39.5

17.3

法國

38.8

23.3

西班牙

40.3

18.4

希臘

41.0

20.8

德國

39.6

17.8

丹麥

39.2

19.2

比利時

39.0

22,8

歐盟15國

40.0

19.8

資料來源:森岡孝二著:《過勞時代》(香港:中和,2020),第046-047頁。

 

德國金屬產業於2004年前,每週工作35小時,因「海外勞務信息」網站資料顯示海外工時新資料,海外與德國的差距很大。資方藉此與工會達成新協議,針對有高級技能或高職位員工,將五成人的每週工時提高為50小時。據此,西門子手機製造廠於2004年簽訂的新協定,每週工時也延長至40小時。生產平治(奔馳)的汽車製造商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計劃削減50億歐元經費。2004年夏,勞資雙方達成協議,在不裁員情況下,把2萬名技術和研究員改行每週工作30-40小時彈性工作制,安全管理員每週工作39小時。

2004年,法國也因「海外勞務信息」網站資料,停止執行每週工時35小時,改為制定彈性工時,加班可以提高至每年120小時。據2005年調查,只有8%人支修改每週工時為35小時,77%人反對。同年國會竟通過彈性工時制,工會強烈反對無效。這是全球化效應下,工時互動的變化。

 

中國情況

據中國學者調查資料,2萬餘名中高級知識分子中,人均壽命只有58.2歲,死於40-59歲佔56.8%,死於惡性腫瘤佔53.8%,死於心血管疾病佔20.2%。

 

2000年亞洲各國每週工作時數

國家

時數

印度

47.2

菲律賓

48,4

泰國

49.6

新加坡

49.8

台灣

45.9

香港

45.3

韓國

49.3

日本

43.7

資料來源:森岡孝二著:《過勞時代》(香港:中和,2020),第054頁。

 

總結

現今全球經濟在股價至上主義經營模式下,推行減開支保盈利增長的政策,因而要裁員減工資,助長了過勞工作。高度資本主義催生過度勞動,加上全球化,信息資本主義,消費資本主義和自由職業資本主義等,加大了工作辛勞強度和就業不穏定。在這情況下,出現工作零散化,工人没有僱傭關係。

我們現在所見的速遞員工作過勞,麥當奴和便利店多是兼職者,外賣員情況也不理想。這些全與過勞死有關。據國際勞工組織調查指出,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瑞典和英國等,收入不平等程度越大,工作時間越長。另一方面,消費主義更做成鋪張浪費,污染環境,為患無窮。

現今全球普遍的情況是,工人要以加班來彌補低工資做成的生活開支不足。更嚴重的是非自願加班,工人加班無補水;據日本資料,2002年不支付加班費的投訴達3萬宗,這是觸犯《勞動基準法》的。現在美國白領職塲也淪為血汗工廠,香港情況也一樣,員工要把未完未完成的工作帶家繼續做,不當加班。這與包工制没有分別。

現今通信工具的發展,家中也成了職塲,導致不安症和上癮症,軟件開發現塲,加班理所當然,假日也工作,抑鬱症患者劇增。

在日本的公司文化下,以堂而皇之的工作意義為藉口強迫工人免費加班,日野瑛太郎著的《別扯工作意義,先交出我的加班費》一書,直斥其非,指責假借崇高理想之名,以工作意義行剝削之實。日野瑛太郎又認為不支付加班費等同盜竊員工的勞動力,員工過勞死等同企業犯了殺人罪。台灣的健康診療室編別讓自己過勞死──上班族職塲身心健康指南1,提出不要做完美事業犠牲品

而韓國電視圈在華麗包裝下,以藝術之名對員工行剝削之實。從香港娛樂新聞資訊表面來看,香港也有這情況。

日本超市在除夕和過年期間24小時營業,7-11等便利店通宵營業。台灣學者張立祥萬能店員一書說:便利店「這些“便利”自然很好,但從勞工的角度來說,他的勞動密度不停地增加,但他只是領着(貼平)最低工資勞工。」深入思考「我的便利,你的過勞,超商的社會代價是甚麼!」

香港所見颱風下仍大量市民外出消費,因此工人要繼續工作,未能在安全情況下離去。

過勞死没有階級觀點,2000年4月8日,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楊邁年日夜加班後,在健身房跑步機上鍛煉時,心跳突然停頓去世,享年54歲。

在這情況下,工會在過勞死的角色是甚麼,要繼續爭取集體談判權,最高工時立法,生活工資和退休保障等,為工人基本權益,改善工作環境。

從以上各國的情況來看,在過勞死問題上政府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香港勞工處的無作為自辯是可恥的。

 

有關過勞死延伸閱讀:

1. 李韓率著,高毓婷譯《韓光消逝──低薪、過勞、霸凌,揭發華麗韓劇幕後的血汗與悲鳴》(台北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香港公共圖書藏有,可外借。

2. 張立祥著:《萬能店員──我的便利,你的過勞,超商的社會代價》(北: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21)。

3.  吳偉立著:《血汗超商──連鎖加盟如何變成鏈鎖枷盟》(北:群學出版社2010)。

4. 〔日〕森岡孝二著,米彥軍譯《過勞時代》(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20)。

5. 〔日〕日野瑛太郎著,涂紋鳯譯《別扯工作意義,先交出我的加班費》(新北新樂園出版2019香港公共圖書藏有,可外借。

6. 吳溪良、奚《疲勞症與過勞》(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香港公共圖書藏有,可外借。

7. 健康診療室編著:《別讓自己過勞死──上班族職塲身心健康指南1北:青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香港公共圖書藏有,可外借。

8. 健康診療室編著:《別讓自己過勞死──上班族職塲身心健康指南2北:青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香港公共圖書藏有,可外借。

 

整理本文時參考了大量網上資料:如妞新聞」、「每日頭條」、維基「時光鏡」雅虎百度」和「搜狐等,上百條資料,若未能在註解一一列出,請見諒。

(完)

 

龍少爺

21.09.2021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