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遊青山禪院與省港大罷工
開場白
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運動對教會有很大打,同期的反迷信運動有政府力量,對東方宗和信仰打擊更大。
1926年 9月2日,人間佛教創始人太虛大師(1890-1947)到達新加坡。是時省港大罷工已經歷了1年多,於10月10日結束。太虛計劃建立世界佛學會,講經規模頗大,帶備英語翻譯員,在英國皇家大禮堂演講3天,惜聽講的英國人只有少數,故没有試譯,聽者以閩南人為眾,只翻譯閩南語。
10月10日國民革命軍克武昌。佛學院及漢口佛教會,均陷於停頓。善因(?)離佛學院返湘,學院由大敬(?)守屋。
10月11日,太虛乘德加大號啟程回國,與前廈門大學校長黃琬(孟珪,?)同船,傾談頗不寂寞。
德加大號是由印度開往日本,途經新加坡、香港、廈門、上海等13 個城市。可見這時東亞交通已日漸正火月口中弓
10月15日農曆重九,德加大號到達香港。次日太虛和黃琬在商人曾星瑚(?)等陪同下遊青山禪院,值寺中開戒,主持顯奇(1859-1932)法師率眾歡迎,請為開示。
曾星湖是越南華僑,於1905年與簡照南(1870-1923)和簡玉階(1875-1957-)兄弟,創立南洋煙草公司。
18日,德加大號過廈門,會泉(?)、轉逢(?)、常惺(?)、王拯邦(?)居士等來迎,強挽大師小留。大虛曲從眾意,上岸宿日光岩。
「乘德加大自星洲返滬,在香港須停一晚。到時適值重九,遂偕黃孟圭君登太平山絕頂。即晚、多有請書字者,次日、由曾星湖等陪游青山寺,寺主顯奇及羅浮僧相空(?)等極盡款待。寺中適開戒,緇白濟濟,宛然一大叢林,而嶺南佛教聯合會亦設其中。大眾請為說法,隨機開導以務農,以持戒、習禪、廣學、方便之意,皆大歡喜。臨暮,乘汽車返船埠,購報讀之:一曰、〈取締買女為尼之省令〉;二曰、〈息爭之希望〉。頗有所感,錄之於下:〈取締買女為尼之省令〉:廣東省政府昨11日通令所屬云:『為令飭事:現接國民黨南路代表大會主席團函開:「南路黨務代表大會,經於9月5日開會,代表團提議請嚴禁各屬庵廟寺觀師姑買女為尼一案。當經敝會提出討論,照原案決議通過,轉請政府飭屬嚴禁。其年幼者,歸還其父母,年長者,任其自由擇配。庵租、廟產,悉照中央黨部明令撥辦農村教育經費,業經議決在案。查師姑盤據庵產,安坐而食,假素食清修之名,行斂財賣淫之術,迷信神權,大傷風化!其尤甚者,而收買女孩以為續嗣,使女子終身無解放之望,尤為慘無人道!為此相應請貴政府照案飭屬明令嚴禁,實紉黨誼”!等由前來,當經省務會議議決照準。除函覆外,合行令仰即便轉飭所屬一體遵照嚴禁,切切此令』!
「〈息爭之希望〉;海內苦兵爭久矣,一般人民之心理,每以息爭為惟一之希望,頗若與擁兵者之心理相背馳,是則人民雖希望息爭,殊未易達息爭之目的乎!然余默察各方之心理,非好爭也。無地盤者,每樂有地盤者之互爭,以冀攫取地盤;有地盤者,每樂其他有地盤者之互爭,以冀鞏固己之地盤,或擴充己之地盤;至既入於互爭之漩渦,非一勝一敗即兩敗俱傷,均之無所利也。故餘以為息爭之法,第一步、先在有地盤者各守其固有之界限,但可鞏固其地盤,而不思擴充其地盤。第二步、各就其界限之內,修明政治,與民休養生息,爭人心之向背,而勿爭兵力之強弱。第三步、相互參觀其政治優點,各效其所長,各自改革其所短,以漸趨於同化。其目光專注重於國際,至毋徒計較於小範圍以內之利害,如是則共和二字可名副其實,非徒息爭,並可永無內爭矣!」
太虛學佛
太虛學佛後受當時思潮影響,閱讀康有為的《大同書》、梁超的《新民說》、章太炎的《告佛弟子書》、譚嗣同的《仁學》、嚴復譯的《天演論》及五洲各國地圖、中等學校敎科書等,尤愛不釋手的是《仁學》,激發了以佛入世救世的弘願。辛革命前開始閱讀《民報》、《新民叢報》等,覺得中國佛敎亦須經過革命。
1910年,太虛與李棲雲南下廣州,過香港旅居數日,與革命黨人潘逹微、莫紀彭、梁尚同等接觸,他們向太虛介紹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想,閱讀托爾斯泰、巴枯寧、蒲魯東、克魯泡特金、馬克思、幸德秋水等著作,及張繼在巴黎出版的《新世紀》,太虛的政治社會思想,由君主立憲經國民革命轉入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及後讀章太炎的《立宗敎論》、《五無論》、《俱分宗敎論》等,意將以無政府主義與佛敎接近,而可由民主社會主義以漸階進。
1911年,浙江光復,江亢虎成立「中國社會黨」,在報刊發表《中國社會黨黨綱》,太虛響應。
1913年,師復公反對江亢虎,大力鼓吹無政府主義,太虛與師復互通消息。1928年出版《自由史觀》,講述無政府主義與佛敎思想。1929年後在舊金山得彼岸招待,其後不復聞無政府主義。
文中指「嶺南佛教聯合會亦設其中」,可見香港在華南地的佛敎地位,和青山禪院的輝煌地位。
1926年青山禪院修復工程完成,由妙參法師主持開光灑淨式,成為當時香港最具規的寺院。青山禪院由1918年開始重建,1924年顯奇法師(陳春亭,1893-1947)購入DD131號之88號地段,罷工發生後,再於1925年8月20日繼續購入DD131號之718號地段,今不二法門,及719地段,今觀音閣。同年在山脚創立青山佛教義學,由黎乙真夫人張圓明居士捐出一幅土地約萬尺,興建平房兩間,收容附近農村清貧學生約100名,是為香港佛教鄉村教育的首倡者,此後經過多次重修,組成校董會,現在的門前校名乃由筏可大和尚題簽,可惜該校後來因為收生不足,已於多年前停辦。1926年青山禪院完工後年開第一期戒壇,並刊《同戒錄》,盛况空前,當時太虛大師路開香港,目睹青山寺開戒的規模亦大感讚嘆謂:“宛然一大叢林,而嶺南佛敎聯合會亦設其中。”是期比丘僧當中有修悉、修成2人原藉越南,皈依青山禪院顯奇出家。
同年,港九多處廟宇大興土木,九龍城的「道榮園」遷往沙田排頭坑,在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僱用工人刈草伐樹,劈山開石,建成「道榮園」。在大嶼山地塘仔有「鶴林」(「葩嚴閣」) ,昂坪有「般若殿」。
文中没有提及太虛如何前往青山,按筆者涉獵資料所得,估計他們是從港島乘船前往,但文中則提及回程時,「乘汽車返船埠」,為何不車來回呢!
從九龍市區前往屯門青山的青山道元朗至屯門段於於1934年通車,荃灣青山段於19319年通車。翻看陳公哲於1938年編的《香港指南》一書,介紹遊青山禪院的交通時,「自九龍趁九號公共汽車可達。登山有兩途,一在正面,須舟渡淺灘,一繞曹園之背,逶迤而上,宜倩人領路。」九巴設有9號車由佐敦前往元朗,經疏佐敦道、彌敦道、大埔道、青山道直達元朗。服務時間由早上5時18分至晚上8時,每18分鐘開一班。車費頭等收5角5仙,二等收4角。
文章介糿說:「須舟渡淺灘」,從今天的填海情況來看,此情已難想像。文中所說的曹園即晴雪廬,是曹受元的別業,建於1918年,已於1982年拆卸。
結語
大革命對東方宗教和信仰打繫很大,香港得政治之利,它們仍興盛且能保存下去。本文只是以太虛為中心,列出一些當時與此有關資料,讓大家略了解一二,接下來我會深入記述。
參考資料
1. 太虛大師著:《太虛自傳》(香港:佛敎慈慧服務中心,1998),香港公共圖書館藏有,可外借。
2. 白德滿(Don A. Pittman),鄭清榮譯:《太虛──人生佛敎的追尋與實現》(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香港公共圖書館藏有,可外借。
3. 印順編:《太虛年譜》,(台北:正聞,1990),香港公共圖書館藏有,不外借。
4. 劉智鵬等編著:《屯門》(香港:三聯,2012),香港公共圖書館藏有,可外借。
5. 鄧家宙著:《二十世紀之香港佛敎》(香港:香港史學會,2010第三次修訂版),香港公共圖書館藏有,可外借。
6. 陳公哲編:《香港指南》(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影印1938年版),香港公共圖書館藏有,可外借。
7. 太虛:〈記歸舟過香港時之所感〉,載:《南普院在線》,http://www.nanputuo.com/nptlib/html/200910/1409323973499.html。
8. 鄧家宙:《陳春亭與青山寺史實新研》, 編輯委員會:《香港史地》第一卷(香港:香港史學會,2010)。
(完)
龍少爺
15.07.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