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台工人情況
──《1898•福爾摩沙踏查》筆記
前言
阿道夫•費實(Adolf Fischer,1856-1914)的《1898•福爾摩沙踏查──德國旅人阿道夫•費實的台灣漫遊手記》Streifzüge durch Formosa一書,有不少文字記錄台的勞動者,他本身僱有多名不同語言翻譯,一批苦力搬運行李,及生蕃護衛,當中有福州人僕役林阿古(Lin-ah-ku)。
費實筆下的苦力在勞動時:「許多唉聲嘆氣、汗流夾背的苦力之中,穿梭在他們以竹竿扛着的沉重行李之間。」許多唉聲嘆氣、汗流夾背兩句的描述,龍少曾親眼目擊6-8 位搬運工人一齊抬一機械,就是如此的。
有說苦力一詞來自印度北部,也有說來自德國,龍才有多篇文章談苦力,可到我的網誌「香港工人的故事」參閱。廣義上苦力不只是指搬運工人,是所有體力勞動者,清道夫也是。
體力勞動者
書中第126頁將到苗栗時,見樟腦廠「戴着竹斗、散發著樟腦氣味的男女苦力……穿着如出一轍,難以從外觀來區分。」「這些唉聲嘆氣、汗流夾背的人踩着小碎步迎面而來,肩上的竹竿軋軋地打着拍子,同樣地飄散出一股讓人窒息的氣味。」「挑夫挑婦不安地結成隊伍,以防遭受突襲。」把貨物裝上船。接着對搬運工人的描述,「苦力來自一座樟腦蒸餾場;」將貨物送上船裝運。
第127頁費實乘轎子到埗,看到「那些沾滿爛泥的苦力,在滂沱大雨中放下這份重擔,」第128頁也以苦力來稱謂轎夫,而第127、269、343頁就使用「轎夫」一詞,第343頁使用「排灣族轎夫」。
第139-140頁說,蕃人男女一視同人,看起來女比男健康強壯,肩膀寬闊,做粗重農活、挑木材、搗米和提水等。
上文指樟腦男女挑工怕受突襲,接下說費實隊伍人多勢眾,共有25人,且有兩名荷槍實彈的憲兵隨行,才較安全,因而苦力不逃跑,加上給予苦力充足食物。路上遇有日本商人的苦力因安全問題,掉下貨品不理逃跑。
苗栗至埔里社的商人怕工人不滿,給予較好的工資,有15-20錢,故他們只要工作一天,就可以游手好閒過五六天日子。費實的苦力有1.5圓,是派出所提供的合理薪酬,當時苦力平均工資不超過50錢。工資如此高,因日軍輜重兵和日人苦力不適應台氣候,和過勞死,没有日人願來台工作,所以要重金僱台苦力。
台日政府計劃在台東部卑南築鐵路,以日薪20-30錢來吸引蕃人。結果鐵路没有建成。
費實記載指苦力洗澡,很多資料指中國人不愛衞生,除了本書記載指苦力洗澡,赴美鐵路華工也有愛洗澡的記載。中國人不愛衞生之說有問題。
台生活水平
1895年台北部漢人宣教師每月收入平均不到10圓,總支出為9.83圓,米3圓,菜4圓,提水費和洗米費1.5圓,理髮0.3圓,鞋襪衣服0.38圓。我計算的總支出金額是9.18圓,不知相差原因何在。
費實的苦力有1.5圓,不知是日薪還是月薪,無法比較和進一步觀察。
1926年台北工資表 |
單位:日圓 |
職稱 | 日本人 | 台灣人 |
木匠 | 3.50 | 1.80 |
泥水匠 | 4.00 | 2.00 |
瓦匠 | 4.00 | 1.80 |
石匠 | 4.00 | 2.00 |
鐵匠 | 2.50 | 1.60 |
鑄造工人 | 2.50 | 1.60 |
苦力 | 2.50 | 1.50 |
農業工人 | -- | 70錢 |
資料來源:郭杰等著:《臺灣共產主義運動與共產國際(1924-1932)研究·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0),第172頁。本表經筆者整理而成。 |
|
|
|
|
|
書中談及印尼雅加達(時稱巴達維亞)派艦隊司令官雷爾生(柯尼利斯•萊爾森、雷理生、萊爾生,Cornelis Reyersen,亦有拼寫為Reijersz,Reyerszoon,?-1625)上將,虐殺勞工事件。
雷爾生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資深商務員於1922年攻澳門損兵折將,失敗後率部在澎湖白沙島(Pehoe,泛指澎湖)登陸,強迫當地船員1,500當奴隷差去築堡壘要塞,他們工作過勞和食物不足下,有1,300死去。並在台灣大員(今台南安平區)建立要塞。不久又捉去1,150人,有一半人水土不服和過勞死去,有571人運往雅加達,473人遭厄運,只餘98人,再有65人飲水中毒死亡,最後只有33人生還。前往中國的勘察船不斷有人死亡。
1622年11月,雷爾生派8艘船艦攻擊廈門,遇風有3艘折回東南亞,只有5艘前往,突遭閩水師回擊,轉去菲律賓大勝,11月,乘勝再去攻擊鼓浪嶼,炮轟守軍,焚掠村莊,屠殺居民。
蕃
台共一大的《政治大綱》:寫有「台灣最初的住民為野蠻人生番。」後被漢人趕至深山。此後土地被鄭成功等佔有,接着中國南方人移民到台,這些南方人就是台灣民族。不知為何要用野蠻人生番(生蕃)來指土著。1930年代的民眾黨推出新政策也用生蕃一詞。
清稱土著為「番人」,依開化程度分為:熟番和生番。熟番是指平埔族,生番是指高山族。1896年日本也用番人一詞稱高山族,1906年改用「蕃人」一詞,則分為生蕃、化蕃和熟蕃等三種。後將生蕃和化蕃改稱高砂族,即高山族;熟蕃改稱平埔族,與土人無異,土人是指中國人,化蕃是會納稅的高山族人,且已不獵頭。1949年,國民政府把番地改稱為山地鄉。1994年,台立憲以「原住民」(indigenous)來表示他們個人或人權的主體,以「原住民族」來表示集體。1931年總督府發布《理蕃政策大綱》。
加拿大長老會差會牧師馬偕(英文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漢名偕叡理,外號「黑鬚番」,在回憶錄指,台灣北部的都市和城鎮有工人和生意人,所有生產工作都是用手進行的,聽不到機器聲。工種有鐵匠、木匠、家具師傳、辦殯儀的、刻神像的、鑲銀飾的、銅鍚匠、農具製作工、鎖匠、織工、裁縫師、染工、鞋匠、水泥匠、石匠、窯燒師傳、燒石灰和炭的工人。生意人有自己的店和攤子,把自己的產品陳列出。棉被店是重要的,水果攤和魚攤有很多僱客。技術熟練工人日薪3-4角,普通工人日薪不足2.5角。馬偕認為他們一般節儉,花費比西方工人省卻,生活乏味且苦。農人比工人和生意人重要,也較受尊重,被為真正的生產者,有法國重農學派的意味。
本文圖片來自《1898•福爾摩沙踏查》。
參考書籍
1. 阿道夫•費實(Adolf Fischer)著,張新譯:《1898•福爾摩沙踏查──德國旅人阿道夫•費實的台灣漫遊手記》Streifzüge durch Formosa(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4),公共圖書館藏有,可外借。
2.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著,林晚生譯,鄭仰生校注:《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le and Missions(台北:前衛出版,2007),香港公共圖書館藏有,可外借。
本書詳述了中法戰爭時法軍炮轟基隆的情况,詳細記載了台灣土著的生活,對低下層生活亦有描述。
推介以下三書以了解台社運:
3. 蔡石山著,黃中憲譯:《台灣農民運動與土地改革,1924-1951》(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香港公共圖書館藏有,可外借。
4. 台灣研究基金會策劃:《三代台灣人──百年追求的現實與理想》(台北:遠足文化,2018)。
5. 陳翠蓮著:《自治之夢──日治時期到二二八的台灣民主運動》(台北: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0)。
(完)
龍少爺
27.04.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