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鐵花


 


鐵花

 

瞿秋白

 

我不在柔和細膩的自然裏,

我不在繁美華盛之中;

在這煙氣迷天的工廠內,

鍛煉著我的鐵花,火湧。

鐵花受不著陽光的煦和,

鐵花領不著月光的撫慰;

小爐融融的火颶,

哧哧地燒著了花蕊。

那地方錘子的聲音來得蠢,

那地方金鐵的聲音來得緊;

好一似銅松拂著剛風,

我真愛上了,舍卻不忍。

不是那輕揮羽扇,妙舞迴旋的——

而是那胼胝滿目,——是有力的掌。

工廠燃著不熄的火苗,

照耀我這壯勇無畏的胸膛。

我吹著鐵爐裏的勞工之怒,

我幻想,幻想著大同,

引吭高歌的……醉著了呀,群眾!

鍛煉著我的鐵花,火湧。

 

資料來源「虛閣網」,王鐵仙主編瞿秋白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8頁,香港公共圖書藏有,可外借。

(完)

 

龍少爺

29.04.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十九世紀末台工人情況

 




十九世紀末台工人情況

──1898•福爾摩沙踏查筆記

 

前言

阿道夫•費實(Adolf Fischer1856-1914)的1898•福爾摩沙踏查──德國旅人阿道夫•費實的台灣漫遊手記Streifzüge durch Formosa一書,有不少文字記錄台的勞動者,他本身僱有多名不同語言翻譯,一批苦力搬運行李,及生蕃護衛,當中有福州人僕役林阿古Lin-ah-ku

費實筆下的苦力在勞動時:「許多唉聲嘆氣、汗流夾背的苦力之中,穿梭在他們以竹竿扛着的沉重行李之間。」許多唉聲嘆氣、汗流夾背兩句的描述,龍少曾親眼目擊6-8 位搬運工人一齊抬一機械,就是如此的。

有說苦力一詞來自印度北部,也有說來自德國,龍才有多篇文章談苦力,可到我的網誌「香港工人的故事」參閱。廣義上苦力不只是指搬運工人,是所有體力勞動者,清道夫也是。

 

體力勞動者

書中第126頁將到苗栗時,見樟腦廠「戴着竹斗、散發著樟腦氣味的男女苦力……穿着如出一轍,難以從外觀來區分。」「這些唉聲嘆氣、汗流夾背的人踩着小碎步迎面而來,肩上的竹竿軋軋地打着拍子,同樣地飄散出一股讓人窒息的氣味。」「挑夫挑婦不安地結成隊伍,以防遭受突襲。」把貨物裝上船。接着對搬運工人的描述,「苦力來自一座樟腦蒸餾場;」將貨物送上船裝運。

127頁費實乘轎子到埗,看到「那些沾滿爛泥的苦力,在滂沱大雨中放下這份重擔,」128頁也以苦力來稱謂轎夫,而127、269、343頁就使用「轎夫」一詞,第343頁使用「排灣族轎夫」。

139-140說,蕃人男女一視同人,看起來女比男健康強壯,肩膀寬闊,做粗重農活、挑木材、搗米和提水等。

上文指樟腦男女挑工怕受突襲,接下說費實隊伍人多勢眾,共有25人,且有兩名荷槍實彈的憲兵隨行,才較安全,因而苦力不逃跑,加上給予苦力充足食物。路上遇有日本商人的苦力因安全問題,掉下貨品不理逃跑。

苗栗至埔里社的商人怕工人不滿,給予較好的工資,有15-20錢,故他們只要工作一天,就可以游手好閒過五六天日子。費實的苦力有1.5圓,是派出所提供的合理薪酬,當時苦力平均工資不超過50錢。工資如此高,因日軍輜重兵和日人苦力不適應台氣候,和過勞死,没有日人願來台工作,所以要重金僱台苦力。

台日政府計劃在台東部卑南築鐵路,以日薪20-30錢來吸引蕃人。結果鐵路没有建成。

費實記載指苦力洗澡,很多資料指中國人不愛衞生,除了本書記載指苦力洗澡,赴美鐵路華工也有愛洗澡的記載。中國人不愛衞生之說有問題。

 

台生活水平

1895年台北部漢人宣教師每月收入平均不到10圓,總支出為9.83圓,米3圓,菜4圓,提水費和洗米費1.5圓,理髮0.3圓,鞋襪衣服0.38圓我計算的總支出金額是9.18圓,不知相差原因何在。

費實的苦力有1.5圓,不知是日薪還是月薪,無法比較和進一步觀察。

 

1926年台北工資表

單位:日圓

職稱

日本人

台灣人

木匠

3.50

1.80

泥水匠

4.00

2.00

瓦匠

4.00

1.80

石匠

4.00

2.00

鐵匠

2.50

1.60

鑄造工人

2.50

1.60

苦力

2.50

1.50

農業工人

--

70錢

資料來源:郭杰等著:《臺灣共產主義運動與共產國際(1924-1932)研究·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0),第172頁。本表經筆者整理而成。

 

書中談及印尼雅加達時稱巴達維亞派艦隊司令官雷爾生柯尼利斯萊爾森雷理生、萊爾生Cornelis Reyersen,亦有拼寫為ReijerszReyerszoon,?-1625)上將,虐殺勞工事件。

雷爾生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資深商務員1922年攻澳門損兵折將,失敗後部在澎湖白沙島Pehoe泛指澎湖登陸,強迫當地船員1,500當奴隷差去築堡壘要塞,他們工作過勞和食物不足下,有1,300死去。並在台灣大員今台南安平區建立要塞不久又捉去1,150人,有一半人水土不服和過勞死去,有571人運往雅加達,473人遭厄運,只餘98人,再有65人飲水中毒死亡,最後只有33人生還。前往中國的勘察船不斷有人死亡。

162211月,雷爾生8艘船艦攻擊廈門,遇風有3艘折回東南亞,只有5艘前往,突遭閩水師回擊,轉去菲律賓大勝,11月,乘勝再去攻擊鼓浪嶼,炮轟守軍,焚掠村莊,屠殺居民。

 

台共一大的《政治大綱》:寫有「台灣最初的住民為野蠻人生番。」後被漢人趕至深山。此後土地被鄭成功等佔有,接着中國南方人移民到台,這些南方人就是台灣民族。不知為何要用野蠻人生番(生蕃)來指土著。1930年代的民眾黨推出新政策也用生蕃一詞。

清稱土著為「番人」,依開化程度分為:熟番和生番。熟番是指平埔族,生番是指高山族。1896年日本也用番人一詞稱高山族,1906年改用「蕃人」一詞,則分為生蕃、化蕃和熟蕃等三種。後將生蕃和化蕃改稱高砂族,即高山族;熟蕃改稱平埔族,與土人無異,土人是指中國人,化蕃是會納稅的高山族人,且已不獵頭。1949年,國民政府把番地改稱為山地鄉。1994年,台立憲以「原住民」(indigenous)來表示他們個人或人權的主體,以「原住民族」來表示集體。1931年總督府發布《理蕃政策大綱》。

加拿大長老會差會牧師馬偕(英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漢名偕叡理,外號「黑鬚番」,在回憶錄指台灣北部的都市和城鎮有工人和生意人,所有生產工作都是用手進行的,聽不到機器聲。工種有鐵匠、木匠、家具師傳、辦殯儀的、刻神像的、鑲銀飾的、銅鍚匠、農具製作工、鎖匠、織工、裁縫師、染工、鞋匠、水泥匠、石匠、窯燒師傳、燒石灰和炭的工人。生意人有自己的店和攤子,把自己的產品陳列出。棉被店是重要的,水果攤和魚攤有很多僱客。技術熟練工人日薪3-4角,普通工人日薪不足2.5角。馬偕認為他們一般節儉,花費比西方工人省卻,生活乏味且苦。農人比工人和生意人重要,也較受尊重,被為真正的生產者,有法國重農學派的意味。 

本文圖片來自1898•福爾摩沙踏查

參考書籍

1. 阿道夫•費實(Adolf Fischer)著,張新譯:《1898•福爾摩沙踏查──德國旅人阿道夫•費實的台灣漫遊手記Streifzüge durch Formosa(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4),公共圖書藏有,可外借。

2.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著,林晚生譯,鄭仰生校注:《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le and Missions台北:前衛出版,2007),香港公共圖書館藏有,可外借。

本書詳述了中法戰爭時法軍炮轟基隆的情况,詳細記載了台灣土著的生活,對低下層生活亦有描述。

推介以下三書以了解台社運:

3. 蔡石山著,黃中憲譯:《台灣農民運動與土地改革,1924-1951》(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香港公共圖書館藏有,可外借。

4. 台灣研究基金會策劃:《三代台灣人──百年追求的現實與理想》(台北遠足文化2018)。

5. 陳翠蓮著:《自治之夢──日治時期到二二八的台灣民主運動》(台北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0)。

(完)

 

少爺

27.04.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知識能廣未必能精


 



知識能廣未必能精

──讀福克納進的世界史筆記

 

英國考古學家福克納 Neil Faulkner)的進的世界史A Radical History of the World 是一部好書但因內容是全球性的,他就不能對全球所有歷史有深入了解。因此龍少也只能就書中一些我深入了的中國歷史提出問題,與大家一起討論。

書中不少內容涉及工運,在第353頁談五四時,指在十月革命影響下,全球各地有革命活動,在中國引發學生發動一場反對殖民主義的群眾運動。五四受十月革命影響已有很多論者闡述了,但我認為五四不是一場反殖民主義運動。五四群眾運動主要矛頭雖是對準日本帝國主義,但不完全是反殖民主義運動,文宣上没有反殖言論。當時日本尚未在膠州灣租借地建立殖民政府,怎會是殖運動呢。反帝運動不一定是反殖運動,但帝國主義和殖民地是有一點關係的。

書中第354頁說,在列強入侵下,帝國主義觸發中國革命,民族主義加以抵抗,列強支持清廷如他說的革命是辛亥革命,清以高壓統治大多數漢人,清政權成立後一直有漢人在反清,故没有帝國主義入侵也有漢人反清運動。辛亥革命主因不是外因帝國主義,推前看没外因下已有白蓮教作亂,太平天國佔有近半個中國,或許有小小外因,但與帝國主義影響關係不大。作者對帝國主義的影響有誇大的闡述,亦有想當然的論說。

同是第354頁說,從流放歸來的民族主者孫逸仙成為總統,按流放一詞有被判刑的含意,孫中山從未被中國任何法庭審訊,也没有被判刑流放。他是被通緝要保自身安全而不回國,這不是等同流放,或可稱自我放逐,所以用流放一詞極有問題。

355頁說,中國拒簽《凡爾賽和約》,激發新的革命熱忱,學生領導反帝,上海有大罷工。這數句本末倒置,學生站出來,工人大罷工是要求拒簽,不是拒簽激發罷工罷課。

357頁說,托洛茨基反對國共合作,這是把他與斯大林的矛盾完全簡單化,托洛茨基早期是同意國共合作的,後因蔣介石發動反革命軍事行動,他按轉變後的政治形勢而改變主張。在歐洲他仍主張打入別的工會,拉攏一班人後打出自己的旗號和主張,這手段與國共合作接近。

(完)

 

龍少爺

19.04.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