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明朝工人的工資數據


 明朝工人的工資數據

 

前言

加拿大明史專家卜正民(英Timothy James Brook1951-?價崩──氣候危機與大明王朝的終結The price of collapse : the little ice age and the fall of Ming China一書,以氣候危機論說大明王朝的滅亡,內有工人工資和物價資料。大明歷經12世、16位皇帝,國祚277年,期間有多次嚴重災荒,如何渡過,工資和物價對明亡有多少影響呢

 

明工

我們先看明的人口制度,實施嚴密的里甲制度和黃冊制度,將戶口分為軍、民、匠、灶四大類,身分世襲,配戶當差人人服役。

我們再看工業的情況,明初洪武時1368-1398)戶九萬二千餘戶,灶丁廿七餘萬人,嘉靖1522-1566)四十一萬餘人。是時1位灶丁有3個幫貼,即洪武時從事鹽近百萬人。

山西陽城年產鐵50-60萬斤,廣東產鐵得課稅8,200多両,約2,700萬斤。羅定有民營礦場300家。每家礦場司爐工人二百餘人,掘鐵礦工人三百餘人,汲者和燒橈炭者二百餘人,運載牛隻二百頭,船舶五十艘,工人總數近千人河北遵化的官方礦場分佈6州縣總人數2,500人。景德鎮有窰二三百區,工人超過萬人,明末佛山有陶窰107座,工人萬餘人。

皇家方面,永樂時1403-1424工作坊約有207萬工匠,每位工匠指揮3至5人,1615年有15,139人。可見民營企業的興盛,可是資本主義未能萌芽成長。

 

明中葉後僱工開始以銀支付工資,因貨幣制度不完善,亦會給予實物。當時工資多以日薪計算,如湖州採桑工日薪為2分,繅煉絲為6分,如計件則養蠶一筐酬勞為1両,繅絲1車可得6分。嘉慶1589年石門榨油業有廿間作坊,每間有工人數十人,日薪兩銖,約為9分錢。明末毛晉開設的印書工場,3分錢刻100個字。

價崩086頁指兵士家中財產約值30両,在屯田制下要自己耕種來養自己,月薪有4両,且要自費養一匹值15両的軍馬。普通士兵月薪只有1両,按職務而不同,尚有刻扣情況

1449年(正統十四年)英宗率大軍迎戰瓦剌軍每個士兵發給1両銀,衣服1件,鞋兩對,炒麵3斗。

價崩086頁指工匠和商販生活比士兵更好,店面商人通常頂多能賺30両,如有多間店可有150両收入。工匠年薪最多能有30両收入,裁縫每月能賺1両,過年過節也在工作中,每年要繳10里亞爾雷亞爾real,用來對譯錢,作為店租和家中生活費。

明士兵和飢民配糧標準是一日1升,一年是三又三份二石。萬曆時要有體面生活年均需要有23両收入,勉強糊口要14両。整個明朝最低薪有日薪3分,或24-25文。十五世紀末建築軍營工人月薪一両一二錢,約日薪3分,低薪下且工作累,工人逃離。

另有資料指軍人每月只有米一二石,不夠自己如何養家。明末僱用的葡萄牙槍械師領隊年薪150両,另每月有15両額外花費,其下屬100両,另每月伙食10両。

崇禎禮部尚書徐光啟建議高薪招募能力較高人入伍,增加兵士的食糧,月糧1両錢,四等兵再加6錢,上士每月3両。新兵日最少4分,再按能力高低而加減。兵餉每月應有1両,米6斗。明末北京月餉6錢,米6斗,即每年10.8両,以此為基礎計算,加上奬賞的話,每月可有20両,戚家軍就有此標準初以10両為基本,北上時已有18両。

明農業僱工有長工和短工,合約期為一兩個月為短工,全供膳食。嘉靖時農業僱工佔總人口3%。

價崩093-094頁,萬曆湖州府長工年薪2.2両,飯米錢2.7両,部分包住,那年僅可温飽的糊口籃要4.9両。崇禎末年有花12両的,工銀3両,糧錢6.5両可以買5.5石米,柴酒1.2両,其他花費1両,農具0.3両。崇禎末年物價是萬曆的兩倍,除去農具再把金額折半作為萬曆的工資是4.95両,與以上數值接近。

明一品官每年俸米1,440石,九品官只有60石。大學士有265.1両,布政使有120.51両,知府有62.044両,知州有37.684両,知縣有27.40両,司獄有19.52両。

 

工人階級的生活

有了工資金額數值可以看工人階級的生活,價崩085頁引述一位西班牙耶蘇會傳教士在廣州所見,大部分人有一隻小狗,一隻猫,一隻雞和一隻猪。吃頂多是少許米飯跟一點蔬菜,過年過節飲食才有變化,這時赤貧者也能吃上一些肉、魚、蛋、酒等。男子大多數不出門工作,在家務農,自耕自食。一般中等人家每年會購買兩三件新衣服,家中傢具和布料總值約8-12達卡達克特杜卡特ducat,用來對譯両,有貧窮者在這生活條件之下。上文所說有狗和猫,如是寵物應生活不錯,基本上是温飽的,雞和猪應是副業。

明末景德鎮官窰僱役匠日薪一般2分5厘,難度高的龍缸工日薪3分5厘,平均月薪6錢8分,與當時東南地區米每石5錢計,折米1石7斗,比班匠月糧3斗至1石高很多,一家5口尚可維持生計。如工作更要勤勞高手給銀4分,中手給銀3分,則高手月值折米2.25石,中手1.68石。

明末民窰日薪4分,與官窰高手相若,工作8個月計,折米不低於1石7斗。

僱工每日可有廿四五文也只夠食,冬天不能添衣。僱工月糧6斗,銀6錢。

南方最底層工人日薪2.5分,算成銅錢是20文,以一年340個工作日計,如日薪3分24文,年收入為10.2両,如織工自己有織布機,收入可能有兩倍,年有20.4両。有技能的刀筆吏和騎馬遞夫年薪有8-11両。民校和驛人有4-12両。

價崩087-088頁作者又指工匠一天能賺兩角condimes,用來對譯分,收入比臨時工好,工匠一天能賺兩三分,每餐食一塊小鹹魚。消費品廉宜,10分能買一萬至萬二支香,如此盈利低情況下,只能吃碎米和數片芥菜葉,全家一齊幹活維持家計。漁民只能糊口,除開生產工具,30両也不能賺到。

價崩090頁指養情婦每月要六百文,妾只需3両,娶妻要花費一萬四千文。

有歐美經濟史家指這時歐人平均身高165公分,體重54公斤,每天至少需要攝取44克蛋白質,如大量體力勞動則要近70克。每日飲食最低攝取量為1,900大卡。最低生活成本「糊口籃」為每年吃燕麥155公斤,豆類20公斤,肉品5公斤,固體或液體油類3公斤,能攝取1,938大卡。十九世紀中國男子比這標準矮兩公分。

1530年標準米價每斗5分,嘉靖1566年時米價最低為每斗不到4錢,最貴為6錢。到了萬曆1580年時,江南米價不過3錢,相當每斗3分。數年後秋成後亦不能過1石5-6錢,相當每斗5-6分,1567年大飢荒過後米價回落。至1621年米價再上升,1924年嘉定縣飢荒。

明平均米價為每斗25-30文,災荒時高達一百文,十五世紀有報告提及達二百文,有高達過一千文的紀錄,1640年的災荒有起一千至千三的紀錄,至1642年回落至600-700文,1643年再升上數千文,直至明亡。

1368-1560年的兩個世紀內物價增加31%,年通脹率0.14%,增幅為79%。明初第一個百年物價年上漲0.5%,年增幅為0.3%,第二個百年隨經濟增長,物價下跌。

明在災荒價和氣候影響下亡國。

正民(Timothy Brook)著,馮奕達譯:《價崩──氣候危機與大明王朝的終結The price of collapse : the little ice age and the fall of Ming China台北衛城出版,2024公共圖書藏有,可外借。

李連利著:《白銀帝國》(台北:遠流,2013)。

田昌五等總編輯:《中國歷代經濟史》肆(台北:文津,1998)。

劉精誠等著:《中國貨幣史》(台北:文津,1995)

梁淼泰著:〈明清時期景德鎮製瓷業中工匠和傭工生產生活狀況〉,載南開歷史系等編:《中外封建社會勞動者狀況比較研究論文集》(天津:南開,1989)。

李伯重著:《火槍與帳簿》台北:聯經,2019)。

(完)

 

龍少爺

12.05.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台移工的悲歌


 


台移工的悲歌

 

何謂移工

移工港人稱為外勞,網上資料對外勞解釋是:是外籍勞工國際移住勞工兩者英文都是Foreign Workers)的簡稱,又稱外地僱員(簡稱外僱)、外地(籍)勞工、外籍移工、移住勞工或國際移工(簡稱移工)又稱移住勞工或國際移工(英文Migrant Worker是指遠離家鄉跨境到國外工作的人,廣義上更強調透過移動、遷移來求職或工作的人。有循合法管道進入工作地方的合法移工,亦有用偷渡或其他如觀光等名義入境法打工的非法移工。除了工作,很多人還希望取得國籍長居,也就是所謂的經濟移民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數據2019年共有1.69億移工,全球勞動力4.9%。

移工常被認為是低層勞動者,聯合國統計部門(The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簡稱UNSD)還是為外籍國際移工(foreign migrant worker)提供了以下定義

不同國家對國際移工有不同稱,台灣稱移工新加坡稱客工(英文guest worker),日韓稱外國人勞動者,港澳馬來西亞稱外勞香港另稱外地勞工、澳門另稱外地僱員。近年不少人呼籲將外勞正名為移工。

台灣移工1980年代中期出現台經濟結構漸轉「經濟奇蹟」口號冒現嚴重勞動力不足(缺工)。當時台並未開放引進移工,資方呼籲開放的聲接一1989年政府先以「限業限量」專案方式引進移工,更在1992年通過《就業服務法》,允許私營(民間)產業合法聘移工。

網上資料,根據勞動部2021年9月底統計,台合法移工已超過69萬人,其中又以印尼(35.56%)、越南(35.02%)、菲律賓(21.06%)、泰國(8.37%)為以台人口換算來看總人口中35人就有一移工

其中,印尼男性移工主要在漁船工廠工作,女性則家庭或機構,看護或幫傭。越南男性多在工廠,女性則分布工廠和家庭與照護機構。菲律賓移工在電子科技業最多,亦有少數看護。泰國移工以男性為主,多半從事公共工程與營建業,但目前人數逐漸下降。

移工根據不同工作性質,可略區分為產業移工和社福移工。社福移工主要從事機構家庭看護,及家庭幫傭工作,佔移工人口近34%;產業移工則從事營建工程業、製造業、農林漁牧業,佔移工人口近66%。

大多產業移工受《勞法》簡稱《勞基法》)保障,工時、假休假)等勞動條件都有規範,每月基本工資跟台勞工一樣。但家庭看護、幫傭等家事移工的工作需要高度彈性,很難區分上下班時間,不適用《勞基法》。他們在《就業服務法》下,需要和主協商等,但常常沒有假,被不少移工團體詬病。一位外籍看護就曾經投書獨立評論,呼籲「外籍看護要休假」。

移工在台還面的困境1)支付高昂仲介費沒納入《勞基法》的工作權沒有保障的人權

 

獄中

莊舒晴折翼驛鄉40-43、74-75、78頁,記載了不少漁業移工人殺人事件,犯法者被判入獄。殺人動機除了因資方的壓力,尚有族群派系紛爭。2017年移工犯罪率為0.27%。網上資料,論者指這些事件通常牽涉到移工的勞工權益、生活困境,以及社會對移工的偏見。

 

折翼驛鄉6頁,說2018年外籍受刑人移工要在獄中工場工作,在這裡透過勞動會有薪酬,這些薪金換可取獄中飯菜,在工場可看到不同囚室的同鄉工場每週工作五天,月薪可領取一百圓塊,新台幣。獄中一包台產新樂園香煙要新台幣90圓,基層民眾愛用子,質量較差

折翼驛鄉43-44、82頁,獄中個人日用品:牙刷、牙膏、紙巾、洗面乳、肥皂、洗頭水洗髮精、洗衣精、衣服、毛巾、棉被、禦寒衣物等,都要自購,每月在工場只賺數百元怎夠開銷

折翼驛鄉83頁,監獄附設的小賣部,商品售價與出面差不多,香煙只有菸酒公賣局(今台灣菸酒公司)的台產長壽、新樂園、Gentle尊爵三款牌子,售價是95 、90、80圓。

折翼驛鄉85頁,獄中寄信去印尼要50元,收信者領信要額外付錢,印尼寄信去台要90圓,在財困下,家人叫被囚者不要寄信回來。他們每三個月可打一次電話回鄉,每次不一定順利。

折翼驛鄉83頁,月入不足者為囚友工作換取所需物資。

 

歧視

折翼驛鄉10頁,台外籍漁工境內和境外聘用待遇分別很大,境內聘用漁工工資受《勞基法》規管,每日工作八小時,靠港時間為每日或兩週一次。境外的受《遠洋漁業條例》與《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規管,前者是針對遠洋漁業船員僱用法律,後者是依據前者授權而制定的行政命令。前者規範遠洋漁業的總體框架,後者是對境外僱用外籍船員的細節進行規範。 

2018年國際法規定,遠洋漁工最低工資是450美元,約新台幣13,596圓,每日休息不少於10小時,每月休息不少於4日,靠港時間為數月或半年一次。2018年台基本工資月薪新台幣22,000漁業署2022年改法規,外籍船員提高為每月最低550美元新台幣17,790元2022基本月薪是25,250外籍船員工資一直遠低於《勞基法》保障。 

折翼驛鄉38頁記載,某位印尼漁業移工在澎湖工作了一個月,只領得新台幣二千多圓,除去基本生活開銷没有剩下多餘的金錢寄回印尼,因而每日都是過單調的生活。早上七時出海至晚上才回來。夏季捕鯖魚時要在海上三四天才靠岸,船上7名漁工每月伙食總共只有新台幣一千圓,只需兩星期就用完,要吃白飯。警方注視移工活動,在岸上資方不讓外出,只有農曆新年老闆才帶他們外出到市區一次。

鯖魚是台近海漁獲之一,2017年產量為55,297公噸 台漁業年產值為新台幣438億圓。

 

總結

折翼驛鄉40頁,一位漁業移工認為在台生活工作、休息、飲食各方面都過得不像「人」,諷剌的是,老闆會叫他們做只有人才能做的事,去偷別人的漁網。

折翼驛鄉84-90頁,外籍受刑者在獄中被文化歧視,狹窄空間囚上多人,獄中只有中文報告,他們只好學中文以保護自己。印尼穆斯林没空間祈禱,曾要求送伊斯蘭禱告用念珠入內被拒,當局竟回覆說佛珠可以送入來的。天主教牧師可以入內為囚者帶禱,伊斯蘭的領禱者伊瑪目不能入內辦祈禱會。

折翼驛鄉184-185頁,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因台漁船勞動條件惡劣,停止對台輸出漁工。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今農業部為解決海上勞動力不足情況,制訂《漁船船主在國外僱用外籍船員作業應行遵守》及注意事項,內容没有工時和工資保障,又有與《勞基法》對立的境外受聘者的《就業服務法》。

2015年歐盟指台漁船IUU捕撈行為非法Illegal,因而發出黃色警告,農委會立即修訂有法規,以符合歐盟標準。船員月薪有美金450元,每日有十小時休息,每月有不少於四天假期。2018年台漁船福牲11號在南非開普敦被扣押,指違反國際勞工組織的《漁業工作公約》Work in Fishing Convention,剥削工人,是全球首例。

2016年5月20日至2024年5月20日,蔡英文擔任第14任及第15任中華民國總統

2022年4月28日,蔡英文接見「111年全國模範勞工、全國模範移工及其眷屬」,肯定模範勞工移工的付出貢獻,是產業進步的重要力量。她,勞動部會改善工作環境降低職業意外災害,保護勞工朋友的健康安全。未來會繼續鼓勵加薪,把共同創造的經濟成長果實,勞工朋友一起分享。接下的年份活動中說:移工是我們的一份子。

2015年移工大遊行,東南亞移工訴求「隱性移工」,希望自己應有的權益不要再被視而不見。一位菲律賓移工說,很多外籍看護長期沒假,甚至得不到基本工資,還有被虐待事件應有的權益隱形。主辦單位強調台有77萬人需要58%有家屬照料,30%聘外籍看護,不論家庭成員或外籍看護都是血汗長照,平均每天工作14小時。如此長期下來,身心都蒙受極大負荷,尤其外籍看護往往天天工作17小時,甚至有人3年沒放過一天假,這些人的血汗,完全不被重視。

兩年一度的移工遊行以菲律賓、印尼、越南、泰國4國勞工為主,還有勞工團體到來聲援力挺,當天中午在凱達格蘭大道集合,經台北車站,終點在「最有希望當選」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競選總部陳情,希望未來政府要承擔長責任,避免悲劇再發生。資料來源:自由時報20151209

 

參考資料:

1. 台灣移工聯盟編:《移工的仲介故事》(台北:台灣移工聯盟,2019)

2. 莊舒晴主編:《折翼驛鄉──宏德新村2號的移工》(台北社團法人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WA2019),香港公共圖書館藏有,可外借。

3. 簡永達著:《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台灣》(台北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3

4. 姜雯著:《奴工島──一名蘇州女生在台的東南亞移工觀察筆記》(台北寶瓶文化股份事業有限公司2018)。

5. 邱琡雯著:《出外──台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

6. 邱琡雯著:《──追尋一九六-七年代沖繩的台灣女工》(台北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0)。

7. 張大業著:《全球化下的亞洲跨國勞工──抗爭的圖像》(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志社,2010)。

8. 周敏、張國雄主編:《國際移民與社會發展》(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

9. 自由亞洲家務工會聯合會編:《公義的代價──在港移民家務工解决勞資糾紛的經驗》(香港:香港職工會聯盟,2019)。

 

台出版的移工書除了事實的記載外,還有文藝的,及移工在日本情況的書籍。

(完)

 

龍少爺

17.05.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