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工人的工資數據
前言
加拿大明史專家卜正民(英文Timothy James Brook,1951-?)的《價崩──氣候危機與大明王朝的終結》The price of collapse : the little ice age and the fall of Ming China一書,以氣候危機論說大明王朝的滅亡,內有工人工資和物價資料。大明歷經12世、16位皇帝,國祚277年,期間有多次嚴重災荒,如何渡過,工資和物價對明亡有多少影響呢。
明工業
我們先看明的人口制度,實施嚴密的里甲制度和黃冊制度,將戶口分為軍、民、匠、灶四大類,身分世襲,配戶當差,人人服役。
我們再看工業的情況,明初洪武時(1368-1398)灶戶九萬二千餘戶,灶丁廿七餘萬人,嘉靖時(1522-1566)灶丁四十一萬餘人。是時1位灶丁有3個幫貼,即洪武時從事鹽業有近百萬人。
山西陽城年產鐵50-60萬斤,廣東產鐵得課稅8,200多両,約2,700萬斤。羅定有民營礦場300家。每家礦場司爐工人二百餘人,掘鐵礦工人三百餘人,汲者和燒橈炭者二百餘人,運載牛隻二百頭,船舶五十艘,工人總數近千人。而河北遵化的官方礦場,分佈6州縣總人數2,500人。景德鎮有窰二三百區,工人超過十萬人,明末佛山有陶窰107座,工人三萬餘人。
皇家方面,永樂時(1403-1424)工作坊約有207萬工匠,每位工匠指揮3至5人,1615年有15,139人。可見民營企業的興盛,可是資本主義未能萌芽成長。
工資
明中葉後僱工開始以銀支付工資,因貨幣制度不完善,亦會給予實物。當時工資多以日薪計算,如湖州採桑工日薪為2分,繅煉絲為6分,如計件則養蠶一筐酬勞為1両,繅絲1車可得6分。嘉慶1589年石門榨油業有廿間作坊,每間有工人數十人,日薪兩銖,約為9分錢。明末毛晉開設的印書工場,3分錢刻100個字。
《價崩》第086頁指兵士家中財產約值30両,在屯田制下要自己耕種來養自己,月薪有4両,且要自費養一匹值15両的軍馬。普通士兵月薪只有1両,按職務而不同,尚有刻扣情況。
1449年(正統十四年)英宗率大軍迎戰瓦剌軍,每個士兵發給1両銀,衣服1件,鞋兩對,炒麵3斗。
《價崩》第086頁指工匠和商販生活比士兵更好,店面商人通常頂多能賺30両,如有多間店可有150両收入。工匠年薪最多能有30両收入,裁縫每月能賺1両,過年過節也在工作中,每年要繳10里亞爾(雷亞爾,real,用來對譯錢),作為店租和家中生活費。
明士兵和飢民配糧標準是一日1升,一年是三又三份二石。萬曆時要有體面生活年均需要有23両收入,勉強糊口要14両。整個明朝最低薪有日薪3分(銀),或24-25文(銅)。十五世紀末建築軍營工人月薪一両一二錢,約日薪3分,低薪下且工作累,工人逃離。
另有資料指軍人每月只有米一二石,不夠自己食,如何養家。明末僱用的葡萄牙銃(槍械)師領隊年薪150両,另每月有15両額外花費,其下屬年薪100両,另每月伙食10両。
崇禎禮部尚書徐光啟建議高薪招募能力較高的人入伍,增加兵士的食糧,月糧1両錢,四等兵再加6錢,上士每月3両。新兵日薪最少4分,再按能力高低而加減。兵餉每月應有1両,米6斗。明末北京月餉6錢,米6斗,即每年10.8両,以此為基礎計算,加上奬賞的話,每月可有20両,戚家軍就有此標準,初以10両為基本,北上時已有18両。
明農業僱工有長工和短工,合約期為一兩個月為短工,全部供膳食。嘉靖時農業僱工佔總人口3%。
《價崩》第093-094頁,萬曆湖州府長工年薪2.2両,飯米錢2.7両,部分包住,那年僅可温飽的糊口籃要4.9両。崇禎末年有花12両的,工銀3両,糧錢6.5両(可以買5.5石米),柴酒1.2両,其他花費1両,農具0.3両。崇禎末年物價是萬曆的兩倍,除去農具再把金額折半作為萬曆的工資是4.95両,與以上數值接近。
明一品官每年年俸米1,440石,九品官只有60石。大學士有265.1両,布政使有120.51両,知府有62.044両,知州有37.684両,知縣有27.40両,司獄有19.52両。
工人階級的生活
有了工資金額數值可以看工人階級的生活,《價崩》第085頁引述一位西班牙耶蘇會傳教士在廣州所見,大部分人有一隻小狗,一隻猫,一隻雞和一隻猪。吃頂多是少許米飯跟一點蔬菜,過年過節飲食才有變化,這時赤貧者也能吃上一些肉、魚、蛋、酒等。男子大多數不出門工作,在家務農,自耕自食。一般中等人家每年會購買兩三件新衣服,家中傢具和布料總值約8-12達卡(達克特、杜卡特,ducat,用來對譯両),有貧窮者在這生活條件之下。上文所說有狗和猫,如是寵物應生活不錯,基本上是温飽的,雞和猪應是副業。
明末景德鎮官窰僱役匠日薪一般有2分5厘,難度高的龍缸工日薪有3分5厘,平均月薪6錢8分,與當時東南地區米每石5錢計,折米1石7斗,比班匠月糧3斗至1石高很多,一家5口尚可維持生計。如工作更需要勤勞的高手給銀4分,中手給銀3分,則高手月值折米2.25石,中手1.68石。
明末民窰日薪4分,與官窰高手相若,以工作8個月計,折米不低於1石7斗。
僱工每日可有廿四五文也只夠食,冬天不能添衣。僱工月糧6斗,銀6錢。
南方最底層工人日薪2.5分,算成銅錢是20文,以一年340個工作日計,如日薪3分(24文),年收入為10.2両,如織工自己有織布機,收入可能有兩倍,年有20.4両。有技能的刀筆吏和騎馬遞夫年薪有8-11両。民校和驛人有4-12両。
《價崩》第087-088頁作者又指工匠一天能賺兩角(condimes,用來對譯分),收入比臨時工好,工匠一天能賺兩三分,每餐食一塊小鹹魚。消費品廉宜,10分能買一萬至萬二支香,如此盈利低情況下,只能吃碎米和數片芥菜葉,全家一齊幹活維持家計。漁民只能糊口,除開生產工具,30両也不能賺到。
《價崩》第090頁指養情婦每月要六百文,妾只需3両,娶妻要花費一萬四千文。
有歐美經濟史家指這時歐人平均身高165公分,體重54公斤,每天至少需要攝取44克蛋白質,如大量體力勞動則要近70克。每日飲食最低攝取量為1,900大卡。最低生活成本「糊口籃」為每年吃燕麥155公斤,豆類20公斤,肉品5公斤,固體或液體油類3公斤,能攝取1,938大卡。十九世紀中國男子比這標準矮兩公分。
明1530年標準米價每斗5分,嘉靖1566年時米價最低為每斗不到4錢,最貴為6錢。到了萬曆1580年時,江南米價不過3錢,相當每斗3分。數年後秋成後亦不能過1石5-6錢,相當每斗5-6分,1567年大飢荒過後米價回落。至1621年米價再上升,1924年嘉定縣飢荒。
明平均米價為每斗25-30文,災荒時高達一百文,十五世紀有報告提及達二百文,有高達過一千文的紀錄,1640年的災荒有起一千至千三的紀錄,至1642年回落至600-700文,1643年再升上數千文,直至明亡。
1368-1560年的兩個世紀內物價增加31%,年通脹率0.14%,增幅為79%。明初第一個百年物價年上漲0.5%,年增幅為0.3%,第二個百年隨經濟增長,物價下跌。
明在災荒價和氣候影響下亡國。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馮奕達譯:《價崩──氣候危機與大明王朝的終結》The price of collapse : the little ice age and the fall of Ming China(台北:衛城出版,2024),公共圖書館藏有,可外借。
李連利著:《白銀帝國》(台北:遠流,2013)。
田昌五等總編輯:《中國歷代經濟史》肆(台北:文津,1998)。
劉精誠等著:《中國貨幣史》(台北:文津,1995)。
梁淼泰著:〈明清時期景德鎮製瓷業中工匠和傭工生產生活狀況〉,載南開歷史系等編:《中外封建社會勞動者狀況比較研究論文集》(天津:南開,1989)。
李伯重著:《火槍與帳簿》(台北:聯經,2019)。
(完)
龍少爺
12.05.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