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兵大聯合理論與全總
前言
蔣介石在第三次勞動大會發表〈工農兵大聯合〉講話後,在這革命高漲氛圍下,未能一石擊起千層浪,甚至可以說無人理會,龍少會深入介紹各方的反應,先談中華全國總工會(簡全總),是日即場通過為議案,但有何後續呢。
早在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的決議有〈工農聯合的決議案〉:指「無產階級不聯合農民,革命便難成。」理論上城市是鬥爭中心,故由工人領導農民來鬥爭,工人援助農民鬥爭。
二勞大亦有〈工農兵大聯合的決議案〉:內容只有簡單的約150字,說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解放群眾的革命,只有工農兵一致團結,才能成功。
此議案於5月1日通過,是日二勞大代表、廣東全省農民協會全體代表、革命軍人代表、革命學生代表、廣州市工界代表一起開聯合會議。
二勞大的宣言結尾有「全國工農兵大聯合萬歲!」
全總領導人鄧中夏的〈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與海員的責任〉,記述此決議案內容的字較多。指兵士來自工農,是天然同盟者。是他自己對此題目的發揮,不是決議原內容。
有論者指蔣介石這篇文很重要,亦反映當時國民黨的方向,就是沒有真正的「人民戰爭」,革命不能成功。這認識是基於蔣介石自己的行軍作戰經驗(講話內列舉了三項)。
過了8日後,蔣介石又在黄埔軍校迎接這次勞動大會暨廣東省農民協會代表,並再次發表講話。
蔣介石的三勞大演講是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說的,事實上當時全國各省市就只有廣東能開這些會。
勞苦群眾
三勞大中共祝詞有「全國工農及一切勞苦群眾大團結萬歲」和「中國工農大團結萬歲」,國民黨祝詞是「本黨向以擁護工農利益為職志」,鄧中夏開幕詞說,工農是反帝反軍閥重要勢力,「全中國工農階級團結起來!」三勞大宣言有「全國工農同盟萬歲」。全部都沒有提及兵。
劉少奇的職工運動報告談及反奉戰爭,記述了工人的參與,沒談工農兵三者的結合。文章有談與資產階級的結合,結論說要提携農民,不是聯合,沒談聯合兵。
解放軍文字工作者王輔一(1929-?)的《項英傳》說,三勞大提出:「建立緊密的工農聯盟,與革命軍隊和學、商各界結成革命的大聯合,」提及軍隊不提士兵,沒有用工農兵大聯合一詞。在當時中共的文件中,士兵和軍人是各有所指,軍人多指軍官,士兵是軍隊的基層。
中共祝詞提及勞苦群眾,這是中共與共產國際理念的不同,勞苦群眾是指所有低下層者,包括工農兵和無業者,小販等。共產國際不會談他們的,要無產階級聯合小資產階級及以上者,陳獨秀曾用貧民一詞來指他們,認為成立蘇維埃,他們應是主要成份之一。
當時廣州的大會必有軍校學生出席,派出士兵維持秩序。是表示軍隊支持革命,不是工農兵大聯合。在動員參與革命方面,界別多層面闊且廣,且看1925年的軍政學農工商各界大會,有十萬人出席,政界也出席,這是上海五卅運動未能做到的。
直至第五次全國勞動大會,又有《工農聯合決議案》。五勞大的《告紅軍戰士書》有說:「工、農、紅軍堅決親密的聯合起來,一致向反革命勢力進攻!」。《告全國兵士書》指兵士是工人和農民出身,提出「工、農、兵士廣大聯合行動起來」。《告全國農民書》指「革命重任,只有堅強的工農聯盟才能負擔起來!」「蘇維埃政權萬歲!」這時正萌生極左的立三路線,空洞口號多。
歷史教授姜平(1929-2023)著的《鄧中夏的一生》指鄧中夏認為省港大罷實現了工農兵大聯合,並指是引用《鄧中夏文集》第176頁的〈我們對於東征的責任〉一文,該文指東征勝利能保工人組織,工人協助東征軍運輸,農民做嚮導和內應,實現了工農兵大聯合。蔣介石講話也是用此例。
《鄧中夏的一生》說鄧中夏認為二勞大的成果有,促進和加強工農兵大聯合。翻看著者引用的原書《鄧中夏文集》,第573頁,沒有這內容,這引文是來自《中國職工運動簡史》。再翻看二勞大的工農兵聯合決議案原文,內容簡短且空洞,評論成果為促進和加強,有點誇大。找來劉功成的《鄧中夏》看,只列出工農大聯合而已。
省港大罷工時廣州有「工農商學兵聯合會」這一組織。《工人之路》總編輯藍裕業(1902-1928)撰有評論題為〈工農學商兵大聫合之意義〉一文,佔第壹版整版,第弍版四份一版,份量不輕。
(完)
龍少爺
27.08.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