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從招商局史看資本主義運作之一


 


從招商局史看資本主義運作之一

──讀胡政招商局一百五十年》筆記

 

胡政 招商局一百五十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公共圖書館藏有,可外借。

 

前言

清未洋務運動不是為邁向資本主義制度而進行的,主要是維護封建清王朝的統治,主觀上不是求社會制度進步,令人民生活轉好,日後的社會制度進步是副產品,本文試以招商局為例,說明清政府官員從不知資本主義為何物,故也無意把中國導向資本主社會。

洋務運動主將李鴻章1823-1901)1872年,向外交機構總理衙門建議創辦招商局,想改變外資輪船公司霸佔內陸江河運輸的局面,三天後清皇帝同治1862-1874迅速批准,行官督商辦股份制,先由清借給資本廿萬串來開辦,以3年期清還,官方收年息7厘作賑災用,盈虧招商局自己負責。年息除應要開銷外實收8.8萬串,約為12.3多萬両,開辦後招商局遇困難,李鴻章會出手支持。

串又稱貫,當時最低貨幣單位是銅鑄的貨,一個稱為一,一千文用繩子從中間的孔穿起來,稱為一貫或一吊。一貫等於1清末文與両兌換價常變動以不變來計算,廿萬串約有廿萬両。清借出的資本是支付現銀還是其他,是否分期付給,招商局副總經理胡政1956-招商局一百五十年》沒有資料,看完全書覺得他對經濟了解不多,記載招商局的商業活動表面化,很多基本資料全缺。但他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應有強大經濟知識。而他校的招商局創辦之初有很多基本資料,為何不使用呢!

 

商人當政

招商局於1873年1月17日在上海開始營業,公司是「輪船招商總局」。6月4日聘用廣東香山人唐廷樞1832-1892)執行董事總經理,進行改組引入西方的公司制,革除傳統人浮於事和賂賄成風陋習,增聘在外資公司工作的中國人。

英國作家歐年樂(馬克•奧尼爾,Mark O'Neill1950-唐廷樞是愛國者,當買辦親身體會外資壟斷中國市場情況,入職招商局願把才能獻清政府,想把原屬中國的利潤和利益拿回。唐廷樞此一想法是把招商局看作國營機構,不是私營公司,是去當官。在此先希望釐清概念、任何外資合法取得的利潤和利益是應得的,外資到中國來應視作互利,如中國利益受損應審視是否合約有問題,或有違法事件發生。大部論者都不唐廷樞是愛國者。

歐年樂也指徐潤1838-1911)愛國,但他挪用了招商局的錢。我們可用港商霍英東1923-2006)的愛國行為與這兩人作比較,然後評說歐年樂的用詞。

招商局招股時中國未有股票市場,不能如現今新股上市來一番熱閙。首次招股每股100両,規定能招三百股者可出任局董,月薪15両。三百股總值為三萬両,即是以三萬元入股來計,每月有15両,1年有180両,不錯的穩定收益。

翌年6月招了一千股,收進記帳貨幣「規銀」47.6萬両。九年後1881年招足一百萬両,市值二百萬両,1883年再新招一百萬両,總資本達二百萬両。

表面看來開業盈利好理想,但內裏問題不少,第一年派息1分,第二年派息1.5分,第四年1875年政局動盪和天旱運輸費下跌,派息只有0.5分。困局下李鴻章、江浙督撫憲、天津和山東兩關等出手加持,先後撥存銀七十萬両,江浙兩大督允來春多撥給漕運量,有此公努支持不用在市場上借錢而「吃虧」付高息。結果江蘇和浙江翌年漕運量加倍了,多撥給的漕運量是基本需要還是人為增加。這時太平天國運動剛結束,1876年華北有大旱災,表面來看政局平靜下漕運量需求不會加倍。如為加持招商局而人為地增加運輸量,官員應是失職行為,把公家錢化為私人財產,是否有涉及私人利益交易。且如真的運輸量增長了,應是公開招標競投,不是避免中國「吃虧」,而作出有如私私相授的情況。

漕運指利用內陸河流海路朝廷軍區運送糧食航運系統,包括開發運河造船港口建設、徵收官糧軍糧、提供沿途的宿休閒服務後勤物流基礎設施環節。

清官如此行為是違反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操作,令無形之手廢武功。清上層政商人士明顯不按資本主義基本規律行事,所謂洋務運動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是教條主義的表面論述,與事實相反,所以我認為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是封建資本主義社會」,不是「資本主義社會」,是不是具有中國特式看你的意見。

李鴻章為私利出手干預市場自由競爭,令招商局漕運費與沙船同,吩咐下屬除漕運外其他公務也用招商局服務,如此公帑是多付了或是少付,招商局一百五十年》一書沒資料。表面看來市場競爭沒有了,資本主義自誇的透明和公平沒有了,這已不是資本主義了,有國家主義的味道,長官意志的行為。

招商局第五年1877年資本有七十五萬両,官款欠192萬両,商款237萬多両,表面看來虧本了,李鴻章繼續運用「人定勝天」的以公利私手段,安排暫停支付官方利息以週轉,分年帶本以減負擔,戶部還曾墊息卅六萬両,招商局尚派息5厘,官府要查帳。這些官款利息如何安排呢,將官錢化為股東錢。李鴻章此行為,有如英國首相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1925-2013低價出售國營企業,都是損官利私。出現虧本問題,基本問一句誰要負責,結業好還是繼續如此營運下去好,事後有沒有措施改善,招商局一百五十年》沒有記述,書中又說這時官府要查帳,卻沒直接說出是不是這一件事,查帳經過和結果如何。

1877年不知出了甚麼情況,要李鴻章借給招商局七十萬両,各海關暫借一百萬両,算是國家入股嗎。是不是因收購旗昌洋行(Russell & Co.)航運資產1873年李鴻章把天津軍餉調到招商局使用,導致士兵領不到餉而叛亂。我認為這行為有違公職人員操守,又是損公利私,海關暫借款有沒有計利息呢,問題一大埋,有待找更來資料揭謎。

招商局準備一百萬両購旗昌的船,與旗昌訂價是二百萬両,為何相差一百萬両。購價合理嗎,旗昌的失敗是否內河航運已無利可圖,如是為何要買它的船來營業,對前景樂觀有何理據。問題又是一大埋待解決,收購旗昌只是買船,還是購入整間公司,或只是航運業務,要釐清才定準確計算它的售價值不值。為此招商局借官銀百萬両,李鴻章曾調賑災銀給招商局做生意。江蘇和浙江漕運加倍以支持招商局購船。繼續問利息問題,和運輸需求是否增大了。調賑災錢給招商局,是不理低下層的生活痛苦的「高官心態」,如此做人是忘了儒家的悲天憫人哲學,因而洋務運動救不了清。

購旗昌船用了220萬両,有7艘海輪,9艘內河輪、小型舶、碼頭和倉庫。十年期間資產增加至有26艘船舶,在世界各地26個港口有泊位和倉庫。

 

總結

1877年有官員提出把招商局收歸國有,民國成立結束官督商辦,1930年10月行政院下令把招商局收歸國有。民國這一行為可算是履行三民主義的節制資本理念,防止個人資本過度膨脹,美國有反壟斷法,是立法阻止不會收歸國有,招商局的發展正是有壟斷問題。

有論者稱道李鴻章辦洋務不借外債,阻外資佔據市場,推動了民族工商業發展,從招商局史來看是,這是有問題的論述,因他只是單向益了投資者,不是為國民謀幸福,更甚是破壞市場基本操作。如此挪用公款作私用,在現今香港是犯法行為一

招商局除了碼頭貨棧的基本業務外,又經營仁和保險公司,1876另開辦開平礦務局,供煤給自己的船。單向着眼在防外資上,不理這政策有利國民嗎!招商局是否出現壟斷,李鴻章坐大招商局,對中小企業是不公平的

招商局一百五十年》中李鴻章的損公利己行為,被視為正當,實質公司高層徐潤曾非法挪用公司錢謀私,出了大問題,龍少接下來會談這一切,讓大家全面了解中國式封建資本主義真面目。

(完)

 

少爺

24.11.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