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香港人口資料的問題
糊塗帳
龍少研究十八日保衛戰的工人情況時,偶然發現1941年香港人口有多個不同的數字,因而翻看多本書以釐清資料。
首先談關禮雄的《日佔時期的香港》,第009頁指全港約有170萬人,當中有五十萬難民。同書第234頁表一有詳細人口數字(不包括駐軍),1941年3月港島人口709,294人,九龍人口735,043人(當中有水上人154,000人),港九人口總數是1,444,337人:新界人口約195,000人,另露宿者20,000人,該表全港總數是3,103,647人,而我計算是1,659,337人,與該表不同。表中港九英國人人口為7,982,華人人口為1,420,629人,尚有印度人、歐洲人和美國人數字,不在此一一列出。此表數字混亂,最後的總數是全港人數還是其他。其總數與第003頁的總人口約170萬人有很大差距,而我計算的總人口與170萬人接近,不知原因為何。
該書表二的表格名指是1941年3月調查,而區名稱是水城區和藏前區等,這是淪陷時的地區名稱,明顯有部分內容出錯,將表一和表二的數字對照,完全不同,表二的人口數比表一大減,全港總數是842,219人,看來年份有錯了。
將表二人口數值與香港地方志編的《香港志•自然 建置與地方概況 人口》第267頁的1943年人口數對比,數字是855,888,與表二的數字接近。不知原因何在。
各書的對比
參閱趙雨樂等編的《軍政下的香港》,和小椋廣勝的《日據時期的香港簡史》的人口數值,對比如下:
趙雨樂編的指港九總人口是1,444,337人,華人是1,420,629人,是包括水上人口,其港九人口與關禮雄著相同。因没有新界人口數字,而估計新界有19.5萬人,那全港總人口約達164萬人,與我的計算接近。書中假設有10%遺漏,人口可能約為二百萬人,而露宿者有二萬人。露宿者的估算與關禮雄著相同,趙雨樂編估計的新界人口與關禮雄著也相同。為何要估算中要補上遺留呢,因當時港英正在徵兵,市民不想當兵故隱瞞人口。這個全港人口總數164萬,如加上水上人口十五萬人,與關禮雄著170萬人相若。
再看湯建勛編的《最新香港指南(1950)》,指1941年全港人口總數是1,639,357人。與趙雨樂編的164萬人相近。
姚穎嘉著《群力勝天》指1941年香港防空救護隊進行人口普查,估計香港人口為1,639,337人(包括逃難的流動人口)。與湯建勛編的資料只有小小相差。
香港地方志編《香港志•自然 建置與地方概況 人口》指1941年3月香港人口為1,639,337人,與姚穎嘉著相同。新界人口19.5萬人,水上人口15.4萬人。與趙雨樂不同。但香港地方志編的第267頁另有一數字,全港總人口是1,485,337人,港島和九龍人口數與趙雨樂編相同,新界是19.5萬人,也與趙雨樂編相同,應是估計,没有水上人口。如當水上人有15.4萬人。數字與趙雨樂編相同。香港地方志編的資料來自東洋經濟新報編的《軍政下の香港》,中文版正是趙雨樂編的書,香港心一堂也有日文復刻版。。
小椋廣勝著的《日據時期的香港簡史》第3-4和52頁,1941年3月人口是144萬,應是港九人口數字。
綜合以上資料,1941年3月陸上人口1,485,337人,佔總人口90.6%,水上人口154,000人,佔總人口9.4%。港島709,294人,九龍581,043人,新界及島195,000人,總人口1,639,337人。
總結
在此我們要留意各書所指香港人口數字,部分是港島加九龍,没有新界的。我們也要留意當時九龍和新界劃界是獅子山。
港英租借新界後,全港總人口應是這三個區域人口的總和,但在戰爭陰影下,1941年的人口調查没有新界的人數,而早在1901年開始已有新界人口數字。另一方面,港英一直有調查水上人口數字。
按以上書資料,港九總人口趙雨樂編、關禮雄著和小椋廣勝等相同,是144萬人,香港地方志編的也接近這一數字。另小林英夫等的《日本軍政下的香港》,人口也是1,444,337人。這數字肯定是港九總人口數字。
港島人口趙雨樂編、關禮雄著與小椋廣勝著基本相同,是709,264人。關禮雄著百位數略有不同,是294,相差30。應是6與9的筆誤。
九龍總人口小椋廣勝著與趙雨樂編相同,是581,043人。而關禮雄著是735,043人,相差很大,經一番計算後,把581,043+九龍水上人為154,000=735,043。以上書的數值就相同。
水上居民人口小椋廣勝著是120,000或150,000人,關禮雄著只說九龍水上人為154,000人。不知差異原因何在。趙雨樂編與關禮雄著都指露宿者有二萬人。
(完)
龍少爺
09.02.2024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