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香港社會保障發展

 



香港社會保障發展

──讀九千鴻毛──香港工殤運動紀要筆記

 

李亞班、余嘉浩、謝欣然、戴星、蕭倩文等文字,攝影Yun Yip,設計Chan Lo:《九千鴻毛──香港工殤運動紀要(香港:工業傷亡權益會2024

 

前言

讀工權會的九千鴻毛,阿班記錄的中央補償基金史中,談及社會保險,進入1950年代香港開始實施僱員補償制度,以僱主私營購買勞工保險為基礎僱員補償條例以英國有關法例為範本。各社會團體紛紛向港英提意見,香港華人機器總工會和港九工團聯合總會提出,以全面社會保險為框架,包括失業、養老、傷病醫療、生育等,由勞方、資方、政府三方共同供款。阿班說這方案早於1920-1940年代國民政府已草擬和立法。而以上兩間工會都是親國民政府的,提出這些意見的資料,可能來自國民政府。

工團屬會的兩位勞工顧問委員會成員多次在會上促請港英考慮立法,但官商勾結的港英和資方不支持,港英指這保險制度不可行,需要專家和工作人員深入研究,可試以職業介紹所協助失業工人。資方不同意港英的提議,直說不能負擔勞工保險費,反建議強迫工人儲蓄。及後1953年通過的勞工賠償條例,没有社會保險元素。華人機器總工會亦有代表在勞顧會。

 

綜援

戴麟趾出任港督,提出社會保險。1965年,府委任倫敦大學教授威廉士女士發布第一份社會福利政策白皮書《香港社會保障服務提供及有關問題之可行性研究》認為中國傳統家庭的保障功能正在瓦解,必須盡快建立一套現代保險及社會救助制度。她主張發揚中國傳統美德,鼓勵老弱傷殘者由自己家庭成員負責照顧,不應純依賴公共和私人提供的福利,這主張一直延續至回歸後。1966年港英成立一個跨部門小組,研究社會保障。

1967年,跨部門小組回應威廉士的報告,發表《社會保障的若干問題報告》,建議港英推行一個現代化和統一由政府撥款的綜援計劃,及供款式社會保障方案建議在內外保守勢力反對下被雪藏

1971年,港英公布社會救助的標準,正式推出「公共援助計劃」簡稱公援1993年改稱為「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簡稱綜援,通過稅收再分配方法,取代實物救濟,以現金救助貧困人口,標誌著香港進入現代意義的社會救助制度

 

後續

國民政府的社會保障方案內容是如何呢,是三民主義內容之一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共有没有社會保障方案,龍少會撰文逐一記述。

(完)

 

少爺

28.03.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