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香港保衛戰紀》書評之一

 



《香港保衛戰紀書評之一

 

前言

Watershed Hong Kong著:《香港保衛戰紀──18個需要記住的香港故事》(香港:蜂鳥出版有限公司2021

香港保衛戰紀28頁,記述主角第十四旁遮普14th Punjab Regiment第二營機槍手李森Sepoy Resham Khan1906-1987,於1941年12月11日下午撤離醉酒灣防線,由西往東走,經魔鬼山往碼頭去港島,文中沒有說去那一個碼頭,按現有資料應是九龍城碼頭。記述者沒有加入當時的資料,讓讀者深入了解主角的經歷龍少以維基百科資料為主,加上其他書籍,發覺記述有小小問題。

 

碼頭

文章說李森在碼頭被日軍包圍,日軍佔領了碼頭附近,並以炮火壓制他們。李森開火掩護其他人上船,自己趕不及上船,只好負傷跳下海游水到港島。

綜合資料是:加軍於晚上1930分在九龍城碼頭登船撤往港島,香港義勇軍團Hong Kong Volunteer Corps)裝甲車隊則佐敦汽車渡輪碼頭登船撤退。衛軍第一連破壞啟德機場後,於12日凌晨在九龍城碼頭由魚雷艇接走。

晚上9時30分旁遮普二營與第七拉吉普7th Rajput Regiment營取得聯繫旁遮普A連及B連於12日清晨直接撤往港島,殿後的旁遮普C則加入海灣防線。旁遮普營及拉吉普營經過長達30小時沒有糧食補給的行軍和戰鬥,部分單位更要行經崎嶇山徑,但都於12日上午抵達魔鬼山半島,除了拉吉普營、旁遮普C連及第一山炮連外,其餘部隊都已撤往港島。旁遮普營部指揮人員原本應往魔鬼山方向撤退,卻於11日半夜因黑暗而迷路,錯誤經由清水灣道進入九龍中部,只好於12日清晨改經尖沙咀天星碼頭撤退。這批旁遮普營營部人員於撤退期間,先在九龍擊退支持日軍的黑幫份子,然後在尖沙咀與餘下的小量蘇格蘭營士兵會合,再一同於尖沙咀火車站香港文化中心)附近與日軍滲入九龍的斥候隊交火,最後趕及到碼頭登船港島。

文中說在碼頭被日軍包圍,日軍佔領了附近,並以炮火壓制他們,綜合資料進入九龍城只是極小量日軍,應對英軍上船撤退構不成威脅。如果英軍被包圍可能有大量人陣亡或被俘,文章沒說這些,是編輯未盡責用力核對資料,文中沒有說與李森同行有多少人,帶了多少軍械或軍需品,因他是機槍手,一人不能操作的,如是維克斯機槍Vickers,量不輕携帶着它走山路十分辛苦。

李森開火掩護其他人上船,龍少設想他他要抛棄軍械才可泅水到港島。

 

比較

看國軍撤出南京是混亂的,指揮和組織極有問題,英軍撤離九龍能按計劃進行,裝甲車和重型軍備都能帶走。

李森不只是為英國利益而付出,勳章是應得,為保衛香港付出汗水值得尊敬和懷念,感激非華人能全心全力衛港,更覺為漢奸汪精衛辯護者的可恥。

(完)

 

龍少爺

30.10.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從伊斯蘭教義看日本所犯戰爭罪行自辯

 


從伊斯蘭教義看日本所犯戰爭罪行自辯

 

日軍在南京犯了嚴重戰爭罪行,對中國軍民進行大屠殺,自辯說國軍放下武器換上民裝混在平民中,日軍難以分別出來,所殺的是國軍。龍少認為就算被殺者原是國軍,當他放下武器脫下軍裝已是手無寸鐵者,簡單來看,國際法殺害手無寸者已是罪人,可見日人語無論。再者任何軍人放下武器被虜成戰俘,也不能隨意殺害,無理的毆打或虐待也不可以。日人的自辯是強詞奪理。

伊斯蘭初期歷史在不斷的戰爭中,所以有很多訓示與戰爭有關,如在戰爭中不得殺害「未上戰場者」non-combatant及攻擊平民,以伊斯蘭為名進行攻擊禍及平民是不對的。在軍隊中未上戰場者有醫護人員、記者、牧師。外國伊斯學者有撰文批評拉登和蓋達組織的恐怖活動。

《古蘭經》教義是對眾生仁慈,認為「凡枉殺一人,如殺眾人。」蓄意殺人要到「永世的火獄中」。

先知穆罕默德說:「最大的吉哈德就是向一位壓迫人民的統治者講述公義和真理。」大多數人把吉哈德譯為聖戰,這是有問題的。

基督教的十誡有「不可殺人」。我們且看一些相關國際法原則

· 1949年的《日內瓦四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要求在武裝衝突期間人道對待平民、傷兵和戰俘,禁止謀殺、酷刑和挾持人質等行為。

· 國際人道法(戰爭法)是一套旨在限制武裝衝突影響的規則總稱其核心宗旨是區分戰鬥員與平民,保護未參與或已退出戰鬥的人員。

· 戰爭罪嚴重違反國際人道法的行為,包括故意殺害平民、戰俘、以及針對無辜者的一切暴力行為,都構成戰爭罪。 

· 犯戰爭罪追究指揮者的責任即使是聽從命令,指揮官也有責任防止暴行發生。國際刑事法庭ICC)設有國際法庭來監督執法對犯戰爭罪、危害人類罪等嚴重罪行的個人進行起訴和審判。

(完)

 

少爺

23.10.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歌德派的楊紫芝傳


 


歌德派的楊紫芝傳

 

前言

龍少自從看完記者江關生在《中共在香港》的附錄,有力指出陸恭蕙Christine Loh Kung-wai1956-?的《地下陣線》Underground Fron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Hong Kong的諸多錯誤,龍少這時在想,香港最高學府香港大學的出版社編輯這書時,可有認真看過原稿。陸恭蕙對中共史無知不奇,港大出版社內上下各編輯讓這書順利出版,是想藉出版知名人士的著作書來圖利,還是要以名人來加知名度,表面看來不是為讀者出版好書,提高港人的文化和知識,為社會留下真實的資料。

港人常說低處未見低,港大出版陳慕華Moira Chan-Yeung1933-2024《楊紫芝──無私奉獻的一生,正是這低水平作品的延續。

陳慕華Moira Chan-Yeung1933-2024,陳慧敏CHAN WAI MAN, AMANDA:《楊紫芝──無私奉獻的一生Rosie Young-A Lifetime of Selfless Service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2025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24.香港公共圖書藏有中英文版,可外借

 

籍貫

這書開首記述楊紫芝父親楊巽行去香港,但沒有直接說出他的籍貫,而同時描述孫中山離鄉,令人認為兩人應同是中山翠亨村人。龍少試在網上尋找她的籍貫資料,沒有隻字片語,是醫學上的個人私隱資料不能公開,還是國安上不能公開的資料,真令人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

著者在籍貫方面完全空白,但龍少憑讀中共史和孫中山傳所知,翠亨村姓楊的族人有四大寇之一楊鶴齡1868-1934),中共派到香港發動省港大工的楊殷1892-1929)。書中只說楊巽行世代書香。

楊巽行有5名子女,一家7口,子女入名校書。楊巽行先入讀皇仁,再上港大學生,學費不菲。

 

比較

另有《林護──孫中山背後的香港建築商》Lam Woo : master builder, revolutionary, and philanthropist(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香港公共圖書館藏有,可外借。則內容豐富得多,第二章記載林護去澳洲,有充足的香港華工出洋資料,華人在澳洲的情況,有關澳洲的描述不少,讓讀者深入了解這林護的生活情況。

反觀《楊紫芝》第六章,談及教統會的《第六號報告書》1996不知為何不詳述其好壞各方面的影響。這一章談及梁錦松接任楊紫芝出任教統會主席,兩人經歷不同,卻沒有詳列出更多資料來比較兩人工作的優劣,和報告出台後收效的好或壞。

2018年時港大有一宗楊紫芝踼走李國事件,楊紫芝擠身港大校委會主席顧委會,這書為何著墨不多,是為了保持全書「歌德式」內容的純潔性嗎。

回說《林護》一書,把省港大罷工結束寫為1926年11月,這說法與一般1926年10月10日不同的,但著者卻沒有說出理據,是手誤嗎!編輯也没留意這一點,或可能不這歷,更懶得在網上查資料,早點回家吃晚飯睡大覺。《林護》一書又指1913年電車罷工,作者沒有提供資料來源,龍才找不到有關資料,存疑。

(完)

 

少爺

21.10.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1937年瑞興百貨事件




 

1937年瑞興百貨事件

 

1937年七七事變後,港人反日情緒高漲,11月5日晚8時,德輔道中瑞興百貨公司遭人貼上反日傳單,是日《華字日報》第弍張叁頁報道,瑞興被貼反對出售日貨傳單,誘來百餘人圍觀,警察巡經見狀驅散人群,衝鋒隊到場維持秩序,拘捕一名學生裝束者及一名小童。

11月7日的《華字日報》第壹張壹頁刊出瑞興的啟事,表示沒有採購日貨,並以「劣貨」來指日商品。瑞興在沒有人要求下自動出啟事,以平民憤。

唯恐天下不亂的日本記者山本實彥1885-1952說,有言論指瑞興得日本人的協助下開業,導致此事。

他又撒謊說目睹有人破壞玻璃櫉窗和日貨,《華字日報》的報道沒有這內容,整件事也不用亂來形容,可見山本實彥的無事生非行為。七七事變日人有意以找回失踪者挑起事端,山本實彥言論可再證日人有意製造事端。

山本實彥評論此事,指《華字日報》一方面刊出瑞興啟事,另一方面登載「煽動性」的反日新聞,鼓動群眾搗亂,簡直毫無道理和識見,是流氓行為,葬送社會公器。指《大公報》也有反日言論,但沒如此矛盾。批評港英對此默不作聲,不加以取締,是文明國的恥辱,虛偽的政治。

我們看《華字日報》頭條,副題尾句題〈日不改對華政策無議和餘地〉,內文說國民政府人員一致認為,言和者是漢奸。被指是煽動性文字是誇大了。

童年時在澳門聽長輩說抗日故事,覺得所有日本人都是間諜,後看一些香港抗日掌故也有此說法。看了陳湛頤編譯《日本人訪港見聞錄》,深覺果真如。

該書選輯了日本評論家大宅壯一1900-19701937年1月初訪港,回國於1938年發表的報道,很多內容都是與英軍的軍事有關,記下港口內軍艦,有一大段題為〈香港的軍事設施〉,指九廣鐵路把軍需品運去中國,在城門水塘近距離觀察修建醉酒灣防線

當時中日正戰爭中,大宅壯一記下所見的軍事情況作報道是合理的,但連結日軍攻港能迅速攻下醉酒灣防線城門段,難免令人聯想是否與他搜集的資料有關。有人以諜都來形容香港,大宅壯一訪澳門也記下很多軍事資料。

1940年訪港的《神戶新聞》特派員進藤悅夫更瘋狂,在報道中具體說,可用水雷封鎖鯉魚門水道。

我們且看同期反戰的鹿地亘1909-1982的訪港報道,沒有任何軍事內這時曾有日人因記下香港資料被港英驅逐,現看來不是港英的過渡敏感,是應有的及早預防。

 

有人到處寫反日字句。大宅壯一指港英對日有敵意。

 

(完)

 

少爺

24.09.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