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國安法》下工運前瞻

 



龍少在紀念機工大罷工勝利百周年酒會曾發表《國安法》下工運前瞻〉講話,本文據此為本,增加有關資料擴充而成。

 

 

《國安法》下工運前瞻

 

 

宣誓,《國安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簡稱國安法出台後,大多數都公務員表示無法理解,再加上愛國愛港者治港論」及宣誓事件,公務員在「愛國還是政治中立?」上,不知如何抉擇,因此人人自危。

《國安法》實施至今,政府没有出版文字(現已在民政署有小冊子派發只有上的電子版港府於本年2021年4月15日國家安全日」,向公務員推出《國安法》視講座影片,由國務院港澳事務副主任鄧中華主講,講述「制定《國安法》的必要性、緊迫性和正當性如此硬銷,能讓公務員真正了解《國安法》,成為愛國愛港者一員嗎!

政府大力推銷愛國愛港者治港,公務員成為被重點改革的一環,要求要宣誓效忠特區政府和《基本法》。政府表示,要求公務員宣誓是理所當然,此舉能夠對外展示公務員明白公眾的期望。公務員則擔心香港的一國兩制蕩然無存, 原來的專業主義會被政治綁架,失去理念中的中立原則。細想,愛國愛港者治港是市民的期望嗎!。

官方數據顯示,宣誓事件出台後,已有129名公務員明確署宣誓文件自動辭職或被勒令停職或離職。當中113為文職人員、16人為紀律部隊(警務和海關等部門)這個數字並沒有包括文件發出前離職的公務員,本地媒體零碎報道,個別部門可能有比以往更高的離職比例,但政府並不支持這一說法。

在教育界,教育局發通告予全港學校,指要推動「國安教育」。據聞有部分小學已經成立自己的國安法委員會。

勞工處已聲言會增聘新人處理可能涉國安法的問題,表面看來,政府的行動好似在針對新工會。回想47人案為何會有追溯期,叫市民如何安心做「愛國愛港者」,不知如何守法呢。

龍少試以工會人身分對《國安法》對號入座,認為以下條文與工會關係最大。

第十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過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和守法意識。

按工會屬社會團體,是否協助開展國家安全教育,要按會章辦事,即向全體會員諮詢,獲得授權才可以進行。

第二十二條 嚴重干擾、阻撓、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權機關或者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權機關依法履行職能

按以往的公務員工潮來看,發生工潮必會嚴重干擾政府的職能,搞工潮將會有極大機會觸犯這一條。如何搞工潮,也是以會章為依據。

 

回顧歷史

我們回顧一百年來的歷史,看一看類似《國安法》的法例,在這期間有没有出現。

一百年前的二十年代爆發了多宗重大的罷工,如下:

1920年香港機工大罷工

1922年香港海員大罷工

1923年中國京漢路二七大罷工

1925年省港大罷工

1926年英國煤礦大罷工

1928年全台大罷工

1929年韓國元山總罷工

以上罷工九成發生在亞洲,近半發生在香港。因當時歐洲革命全面失敗,工會遭打壓,要全面收兵,故共產國際提出在亞洲殖民地搞民族革命,以打擊帝國主義,然後由歐洲響應。而當時香港,相對來說是較自由和民主,而工會開始擺脫封建色彩,建立民主制度。在取得會員授權和支持下下,因而敢鬥爭,顯示團結力量。

以上罷工一半是以機工為主。

海員罷工時,港英迅速制定《緊急法令》來壓制罷工。日後更以此制定法規加強管制工會,六七罷工時也用此法來對付反對者,今天特首林鄭月娥以《緊急法令》制定《禁止蒙面規例》。真可謂全面過渡,五十年不變。

1926年英國煤礦大罷工,英國加強立法打擊工運,這次鎮壓經驗,是港英用以借鏡制定鎮壓六七罷工的手段。

省港大罷工後,港英以英國鎮壓1926年煤礦大罷工經驗打擊工會,香港工運全面沉寂下去。

直至1980年代,英煤礦工人再爆工潮,倫敦故伎重施,將鎮壓1926年煤礦工潮經驗化為手段,再次重重地打擊工會。英國煤礦工會不吸收1926年失敗經驗,被打壓下去。所以我們要多總結經驗,改進鬥爭手法。龍少有文章闡述此這罷工失敗教訓,參看「惟工新聞」〈總結1984年英國煤礦工人罷工失敗教訓(下)〉,網址https://wknews.org/node/1821

 

疫病應是勞工假期

在《國安法》之前,全港市民正受2019新型冠狀病毒威脅。龍少近年常對好友說:抗暴不忘防疫,防疫不忘抗暴。

在香港,僱員在疫症期間非因工感染疫病,可說是毫無保障。看勞工處如何說,僱員非因工染病(包括2019冠狀病毒病),僱主給予病假,並向符合資格的僱員支付疾病津貼。染病僱員完全符合《僱傭條例》領取疾病津貼條件累積足夠的有薪病假日數,才可以享有有薪病假。僱員在這惡劣情況下,政府只是呼籲僱主體恤僱員,考慮給予有薪病假,没有任何動作

僱員如需要接受醫學監察及檢測,提供病假證明書可領取《僱傭條例》下的疾病津貼

如果僱員拒絶僱主要求接種新冠疫苗或進行病毒檢測而解僱,法律没有任何保障。而有關僱員被要求在停工日放有薪年假、法定假日或休息日,甚至要求放無薪假期,亦得不到任何法律保障。《僱傭條例》只是規定僱主應事先與僱員磋商,總之,政府不會協助僱員解決問題,完全置身事外。

反觀台灣法例,規定僱員勞工)如非因職業上原因感染新冠病毒,隔離治療期間可以請普通傷病假、特別休假或事假療養。僱員更可依《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請家庭照顧假,亦可依勞工請假規則請事假,或與主協商排定特別休假。

台衞生福利部指出,僱員如認定是因工作上原因感染新冠病毒主應給予公傷病假,並付相當於原工資之工資補償。

《越南勞動法》亦有談及疫症期間僱員問題,但龍少未找到有關具體執行措施和保障。

 

過勞死

過勞死是指因勞動過度而死亡,香港是高工時地區之一,據香港心理衞生會2021年5月開展香港人職場精神健康研究,首輪調查訪問210人。結果發現六成受訪打工仔感過勞,超過三成受訪者反映,工時超過合約訂明的每周41小時,平均每周工時達48.4小時。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指出2010-2019年間,香港在職死亡個案上升36%,至249宗,其中非意外(即患上心腦血管疾病)在職死亡個案居高不下。可是《僱傭補償條例》指明職業病,共不包括僱員工作過勞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及死亡,因此不少因工作過勞而猝死的僱員,其家屬未能在現行例下得補償。

2017年,政府委託職業安全健康局研究工作過勞問題3年,職業安全健康局分析了200宗在工作間因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突然死亡的個案。指出心腦血管疾病引致工作間死亡的成因眾多,沒有單一因素是造成這些死亡的唯一原因,同時沒有個案只涉及與工作有關的風險。勞工處認同職業安全健康局的調查結果,只是說會加強推廣僱傭雙方對心腦血管病的認知。

同樣是高工時地區的日本、台灣和韓國,已將工作過勞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納入可補償職業病範疇,而長時間工作所造成的疲勞累積更是判定過勞的標準。據台灣《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外傷導致者除外)之認定參考指引》,過勞個案的工時定義為病1個月加班超過100小時或病2-6個月內,任一期間的月平均加班時數超過80小時;同時會評估工作模式及工作伴隨精神壓力,以及原有疾病、個人健康因素,然後由專科醫生就工作與疾病的因果關係進行綜合評估判斷。

日本以前過勞死的認定標準與台接近包括病前的1個月加班超過100小時、病2-6個月間平均每月加班超過80小時,稱為「過勞死線」。

最近日本厚生勞動省建議放寬過勞死認定標準,即使沒有達到「過勞死線」,死亡前近期有加班,和「不規則勤務」等情形,應被視為工作與病有強烈關聯,可認定為工業意外(職災)。

所謂「不規則勤務」,是指包括下班到上班中間的間隔時間短暫,以及沒有休假連續上班。日本有人指出,按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過勞死線應修訂為1個月加班超過65小時,不過日本政府認為維持目前的標準並無不妥。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長時間工作一年數十萬條人命,這樣的趨勢下去,恐因冠病毒疫情而加速惡化。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ILO)對長工時和死亡關聯進行的的全球首次研究,已經刊載在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內,顯示2016年74.5萬人死於長工時有關的中風和心臟疾病。2000年比死亡率上升近30%。

龍少認為爭取立法制定標準工時,和生活工資,工人生活稍安定,能初步解決過勞死問題。我們亦要留意疫症與過勞死有一定關連,任何事不能以單一事件來看。

 

零散工

據統計處資料顯示2009年有近15萬人從事部分時間僱員,當中包括兼職工、臨時工合約工,共佔整體勞動人口的5%;至2017年,政府數據反映這批兼職工、臨時工和合約工人數大增,若再加上自僱人士(包括自由工作者與創業人士),總人數高達79萬人,佔整體勞動人口22%。

中的兼職工於年內由14萬人左右增至21萬人僱員就是零散工,但他們自炒散、兼職(part time)、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多職工作者(slash

通常零散工是指不符合「連續性僱傭合約」的僱員,亦即是不符合勞工法例4118工作時數要求的僱員,因而不受連續性合約所保障,影響獲得有薪假、年假、遣散費等待遇及其他福利

4118工作時數是指為同一僱主連續工作4星期,並且每星期工作不少於18小時。果僱員未符合4118的要求,例如只有首3星期的工作也達18小時,便得不到相關的勞工福利。

零散工陣線於今年5-7月期間調查發現,近成受訪者同意零散工處於貧窮及難以脫貧,近成受訪者又認為,零散工的收入不足以應付生活開支。

樂施會發布《低收入零散工概況調查報告》,發現超過八成從事零散工的受訪者得不到基本勞工權益保障。

工聯會的調查顯示新冠病毒疫情,年齡介18-40歲僱員過半數減薪、凍薪、無薪或失業等困境,當中47.3%的減薪幅度超過25%,因而青年僱員轉投為零散工以糊口,但現行勞工法對零散工没有保障。

2012年6月職工盟屬會飲食及酒店業職工總會,以電話訪問246名現職或曾任職房務員的工友,了解業內零散工所面對的問題及對待遇的意見。發現行內僱主假借試工名義聘用「廉價勞工」,最極端的個案是56元做8小時執17間房,更有53%的僱主每3星期停工1星期以逃避《僱傭條例》的保障,亦有25個案件薪工友(以完成的房數計算工資),平均時薪低於法定最低工資。

2013年3月19日關注零散工聯席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討論《僱傭條例》下連續性合約的規定,到立法會請願,敦促政府公拖延已久的連續性僱傭定義檢討報告。

2017年,平等機會委員會促請政府馬上修訂《僱傭條例》,以保障兼職工可享有法定僱傭權益及福利。

2019年,職工盟發布2018年香港勞工狀調查指出,就業零散化成為勞工市場大趨勢,按2018年統計數據顯示,如將合約工(24萬人),臨時工(10萬人)、兼職工(21萬人)自僱(24萬人)等相加,全港零散工總共有79萬職工盟又指出去年有超過67萬僱員每星期工作55小時或以上,佔整體勞動人口兩成,數目比2017年多5%,即大約3-4萬人,當中有不少保安及飲食業僱員更每周工作60小時或以上。職工盟認為本港勞工長工時、低工資及就業零散化影響,未能分享經濟成果。

2020年11月5日,西貢議會成立了關注西貢區內零散工工作小組

 

外賣員

疫症期間外賣需求大增,有報道指外賣員車手月薪可高達3萬多元。也因在疫情下,部分僱員被解僱或放無薪假,不少轉做外賣員以糊口。

外賣平台的外賣員普遍以自僱式運作故外賣員不受勞工法例保障。

過去一年本港涉外賣速遞員的意外超過10宗意外釀成4人命危可是,他們得不到工傷賠償或津貼。

外賣員以步行送貨者稱為步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洋行僱用有大量信差,部分高級行政人員配有一二名自己的信差。銀行的信差每天要趕在5時前把支票送到匯豐總行,該支票才能於當天入帳,否則明天才能入帳,損失可能很大。日日如此在街上來來往往,他們也自覺是步兵。

十多年前,龍少也曾在茶餐廳做雜工,要負責送外賣,常用手指勾着外賣,有時一隻手掌高達4包,因而患上肩周炎和彈弓指,最後是中風倒地,住院近半年。

外賣員不少是印巴裔港人,報導說發生不少種族歧視情況。這些印巴人士大部分都是在香港出生,部分更會說廣東話,是為香港繁榮而出力的勞工,也是工會提供服務的對象,更應是擴展會員的目標。

勞聯進行了一項有關巴籍外賣員的調查工作。

 

三八制

萬物都隨歷史而推陳出新,工運理念也是,如三八制,舊的三八制: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學習的三制是: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自主。主要變動是八小時學習,改為八小時自主

龍少不是鼓吹無需學習新的工作技能,而是認為普遍所指的學習是學習工作上的技能,這是可以提高生產量的,最大得益的是僱主,所以應撥入八小時工範疇內。現在部分政府部門的工作技能改進,是在上班時間內進行,甚至由政府付款,讓公務員出外報讀有關工作技能改進課程,部份大型私人企業也是如此的。

八小時自主没有固定內容,你可以整天狂歡,或整天躺在床上休息,甚至去學習與工作有關的課程,全由你自己主觀去安排,好好地享受人生。

們再從歷史經驗來看問題,原始社會時,人的一生勞動時間佔33%,休閒時間佔16%;進入農業社會勞動時間為28%,休閒時間為22.9%;再到了工業社會勞動時間為10%,休閒時間為38.6%踏入千禧年,美國人三份一時閒用於休閒可見社會越進步,休閒時間越多。

現今全部工會都在爭取公眾假期和勞工假期合一,正是爭取休閒的途徑之一。

 

新工運特徵

近年的反政府運動中,冒起了新的工人運動,過千間工會申請註冊,各行各業都有,其特徵有:

1.以青年工人為主,搞手及會員大部分都是年青人,且没有工會經驗;

2.專業人土及低層工人,專業的有醫護、IT和言語治療師等,低層的有外賣員;

3.無大台是今次反政府運動的最大特徵,但他們又不是無政府主義者,不要大台為何又要組織工會,是單單為了進入立法會嗎!立法會也是一個大台;

4.工運政治化,香港自有工運以來,工會就與政黨有關連,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不少工運就涉及國共兩黨政治鬥爭,至今仍有不少政黨背境鮮明的工會在運作中

從歷史來看,今次工會潮是第三波,第一波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第二波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今次是第三波。第二波也有年青化和專業化色彩,教協就在這期間成立。

新工運人會視宣誓事件和《國安法》,是中共政權和特區政府針對他們的行動之一。據聞《國安法》將會有工會版,為何有此傳聞,是恐怖氣氛下的條件反彈,還是有人獻忠的行為。

 

總結

我們不應將以上問題各自獨立來看待,而應是互相扣連,疫情令工人生活困苦,易產生工作過勞。疫情下僱主迫僱員放假,促成外賣員增多。疫情同時也令外賣需求大增,使外賣員工作量大,因而易產生工作過勞。所以龍少提倡新三八制,爭取休閒時間。

談到休閒,龍少聯想到近日閱報所知,梁振英再次提出將郊野公園邊陲地劃為住宅用途,正是搶奪我們的休閒用地。不知這是解決市民居住問題的方法,還是開拓地產用地,為地產公司利益增值。

在此情況下,龍少為了讓大眾關注工作過勞問題,故會在接下來的《社會保障文集》,出版〈工作過勞專輯〉。

上文龍少已提出以標準工時和生活工資,讓工人生活稍安定以初步解決問題,現接着提出要制定全民退休保障方案,擴濶僱員的生活保障層面。

任何勞工立法立法只是制定一個框架,集體談判權才可以進一步解決各行業的不同問題,及企業本身僱員的問題。

在現今政局下爭取以上各項,不能不留意《國安法》。

疫症是一件全民大事,在涉及勞工事務上,台和日衞生當局也有發言,反觀香港各部門自掃門前雪。在這全民大事中,各部門不通力合作,如何抗疫。

(完)

 

梁寶龍

08.08.2021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如何購買《政府內部的吶喊》

 



如何購買《政府內部的吶喊》

 

《政府內部的吶減──香港公務員工運口述史》一書從計劃開始至今將近十年己於7月19日在台灣開印,預計會於8月2日印製完成,將會於8月中在台彎各大書店公開出售。這期間經過不少風雨,或許有人以為這書是歷史著作。龍少經過這十年的多番思考修飾,本書主要是某些工運人的故事,更多是龍少對工運的主觀意見。

這十年內,龍少曾試圖把部分文字加以文學潤飾,以文藝作品形式展現,卻無法把全書改寫為文學作品,因此本書文字形式混雜。

歷史寫作形式是多樣化的,有自稱左的人愛說以借古諷今來表達,但龍少所見自稱左的人筆下的歷史故事,多是杜撰以達借古諷今的目的,這正是香港左的悲劇。本書內有左中右人物的故事,全部是受訪者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故事內容,完全没有因龍少的政治傾向作出刪節或改動。在日漸無言論自由的政治氣氛下,我們要珍惜曾享受的言論自由。

《政府內部的吶減》全書428頁,由新銳文庫出版策劃,每本訂價新台幣660元;展售門市,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地址:104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09號1樓。

讀者亦可以透過網書店訂購,秀威網路書店網址:https://store.showwe.tw/bookzone.aspx?zone=%E6%96%B0%E6%9B%B879%E6%8A%98國家網路書店網址:https://www.govbooks.com.tw/rank?type=new

《政府內部的吶減》試讀版,網址: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898261

《政府內部的吶喊》在台公開出售後,香港的讀者如果有興趣購買,可到序言書室訂購。

香港讀者如果團購,龍少可以代為通知出版社,直接與大家訂購事宜出版社會提供團購折扣優惠如下

A.1-49本 七九

B.50-100本 七五

C.101-300本 

D.301-500本 六五

E.500本以上 另議

電子書方面出版社建議google play購買,google play上的電子書製作的進度會跟紙本書同步,所以紙本書出版後就可以買到;若是其他電子書平台,具體上架時間就各家有所不同。

(完)

 

龍少爺

17.07.2021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華機會前理事曾常訪問第三稿

 

                     圖為曾常先生。



華機會前理事曾常訪問第三稿

 

訪問日期:2020年11月3日

   點:灣仔軒尼詩道68-76號新禧大樓3樓A-E座香港機電專業學校

被訪問者:曾常先生

員:周奕先生

   理:梁寶龍

 

曾常簡歷

曾常於1929年在廣州出生,1948年南下香港,1949年加入華機會,不久出任理事,1959年後出任福利部主任。訪問他的時候,精神很好,思維清晰,對答如流。

 

初到香港

曾常於1929年12月16日在廣州出生,來港前在廣州從事玻璃鏡畫工作。1948年他來到香港,當時香港人浮於事,搵食艱難,幸而他於1949年在上環新世界戲院覓得電影放映員(大偈)一職,月薪150元,相當於半熟練工人的頂薪點,加上收入穩定,在打工仔來說算是不錯的職業的了。

新世界戲院位於上環德輔道中近林士街,現址為維德廣場,是香港最早的全華資戲院之一,創辦於1921年,至1981年因電影院生意萎縮關門拆卸。

加入華機會

曾常在新世界戲院工作不久,在周拾介紹下加入了香港華人機器總工會(簡稱華機會)。華機會成立於清末1908年,會員範圍很廣泛,涵蓋十三科,分別是1.工程科;2.測繪科;3.鑄造科;4.鎚鐵科;5.製機科;6.修勘科;7.窩造科;8.補釬科(或稱鎔銲科);9.司機科;10.打銅科;11.電器科;12.木樣科;13.喉類科。可能因電影放影由馬達操作,所以放映員屬司機科。

當時華機會號稱有三四萬會員,遍佈天星小輪、油麻地小輪、九廣鐵路、中西機器廠、太古船塢、黃埔船塢、海軍船塢及電燈公司等。

五十年代華機會會章規定:「入會一次過繳基金5元,以後按月繳納月費1元,不得拖欠,如繳納全年月費者收十元。但如有下列情況者得免繳月費。(甲)失業時期得准免繳納月費,但必須到會登記失業,如恢復工作時,則到會報告註消,續繳月費。(乙)會員經過十五年後如無欠交會費,而年齡達六十歲者,得免繳月費。另外,若是繳交100元者可獲終身會籍,曾常考慮到經濟條件許可,遂繳交了100元成為終身會員。

入會不久他就出任理事,1950年代,華機會設有福利部,曾常出任福利部主任,副主任是吳添,組員有百餘人。也曾擔任會員代表或監理事等。福利組是華機會屬下的一個組織,財政獨立運算,會員可自行選擇加入與否。有組員離世,各組員每人科款5元,最高可以支付給死者家屬1,000元。其後因參加的人數減少就解散了。這類組織很多工會都有辦理,一般稱為「帛金會」。

在電影院工作是没有假期的,如有事不能上班,由同事互相調更。後來在工會為會員力爭下,才為業界爭取到勞工假期和其他加薪福利。

1947年十三科大罷工後,華機會部分會員離心,轉為加入新成立的工會,如九龍船塢勞工聯合會、港九車床打磨職工會等,華機會會員人數日漸減少,加上多家船塢大企業都有產業工會,部分具有雙重會籍的華機會會員不再向華機交會費,會費收入便大大減少,有一個時期,甚至令到華機會的受薪書記有時發不出薪金。

華機會雖於1920和1947年舉行過兩次大罷工,但一直以來的表現令人認為華機會是會屬於親政府的。曾任多屆理事長的葉景任職九廣鐵路,屬公務員;而另一名出任多屆會長的韓文惠獲太平紳士銜。韓文惠且是宏藝機器廠東主,廠址在跑馬地禮頓山道45號,今為住宅區。

曾常就是在這個風雨飄移的時候參加了華機會,由於他願意付出,又不計較個人得失所以很快就參與華機會務,對華機會的一些歷史頗有所知。據曾常記憶,1970年代以前,華機會總會在中環干諾道中42號4樓(今通明大廈位置),曾有3個支部,第一支部於1941年10月5日成立,位於九龍彌敦道567號3樓(今銀座廣場位置),第二支部於1948年1月1日成立,位於西灣河筲箕灣道140號,即現在的麗灣大廈位置,是自置物業,後無錢補地價,主要會員來自太古船塢,因會員減少,支會解散把樓宇賣掉。第三支部會址在紅磡觀音街,亦是自置物業,主要會員來自黃埔船塢,支會解散亦把樓宇賣掉。

1950年代尾,中環總會面對收購重建問題,在談判拆遷費時,發展商是香港知名人士郭贊,華機會遂向對方提出,華機會只是服務會員的團體,欠缺生財手段,可否高抬貴手,多付一些拆遷補償。對方以不能厚此薄彼婉拒,經一再說項,最後對方以個人名義捐款7,000元解決問題,總算比左鄰右舍略高一些。

該個時期,香港拆遷成風,租金颷升,華機會手上有了一筆拆遷費,加上兩間支部物業出售的款項,財務可算稍為充裕,於是計劃購買一些交通較為方便的地方作會所。初期看中銅鑼灣軒尼詩道與波斯富街交界的軒尼詩大廈(即前中國國貨公司所在地)樓上,發展商是何賢。何賢是親中共商人,而華機會的政治姿態一直都是親國民黨的。發展商表示不准在大廈外懸掛國民政府旗幟,華機會只好作罷。遂於1962年轉購馬錦燦屬下的北角英皇道294號五洲大廈21樓C座。當時未有城市花園,窗前可以直望維多利亞港,風景好靚。單位面積有千多呎。這間會所一直保存至今,2000年後華機會出租部分空間作幫補會務運作經費。

 

              華機會北角英皇道五洲大廈會址的招牌和旗幟。圖片由華機會提供。

 

1984年,就香港回歸問題的中英談判達成協議,在此前後,香港興起移民潮。於是理事們也在議論華機會的前途,因為當時會員不多,入不敷支,何況華機會一向是親台灣的。理事袁松慶提議可遷去台灣,經過袁松慶的聯絡,得到的回覆是台灣當局安排淡水新樓宇作為會址,但聲明不能掛出華機會招牌,既然不能掛招牌,華機會豈不是自行消失?理事們覺得此議不可行,因此遷台計劃胎死腹中,從此袁松慶就不再出現,而華機會就繼續支撐下去,延續至今。

 

義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港人經歷了日治時代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日子後,米字旗重新在香港升起。香港光復後百廢待興,人口激增,協助失學兒童成為社會最關切問題。戰前香港有學校1,128間,適齡學童11.9萬人,戰後僅有學校600多間,只能收容中小學生9萬餘人。1947年香港有175萬餘人口,教育設施遠不能滿足市民基本需要,早年港英政府只有小數公立中小學校,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而民辦學校的收費不菲,基層難以負擔,以致青少年流浪街頭為了解決這個急迫的社會問題,各界積極各謀良策解決問題。最大的工人子弟教育機構港九勞工子弟學校也是學額緊張,其餘不少工會都利用本會的會址來辦自己的工人子弟班,以抒緩大量青少年的失學問題。

起初華機會在上環開辦華人識字班,後改名為華人機器總工會子弟識字班,後來遷往中環總會。1948年1月1日華機會第二支會成立,同年第一及二支會均舉辦收費低亷的「會員子弟識字班」,管教幼童。

所謂「子弟識字班」其實是巧立名目,以示並非正式學校。若是依正教育條例,工會會址是不符合作為教育用途的。但是政府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只好裝作看不見。

華機會創立於1909年,1911年發展為四間校,供工人及其子弟入讀,分別在西灣河、灣仔、紅磡和旺角等。義務教員是創會者朱伯元、張耀和第一任會長蔡盈等,會內職員也出任義務教員。1921年開辦工讀夜校和漢文日校。所以和平之後繼續舉辦,直至中會所遭到拆遷始結束。

 

軼事

1981年曾常就業的新世界戲院因拆遷而結業,曾常轉工到商行做採購,因為間中要返大陸聯繫工作,而華機會是掛青天白日旗的,為此他不再擔任華機會理事以避嫌,後來被聘為華機會顧問。有一段時間,閒暇時約會友在會所打麻雀,抽水食飯,仍與華機會保持一定的聯繫。

早年華機會與國民黨關係密切,葉景和梁國光都是國民黨員。華機會的招牌得到國黨元老于右任題字,每年雙十節必大肆慶祝。重光後親國民黨工會以港九工團聯合總會(簡稱「工團」)並以此為龍頭。但華機會一直没有加入工團。工團曾派年青幹部李國強親到華機會邀請加盟。華機會領導論資排輩,認為李國強是後輩,為何不是會長黃耀錦親身到來。按淪陷前華機會在工會界中地位不輕,受到港英政府和國民黨重視,現建會已過百年,而工團是於1948年才成立,自覺是老大哥,故没有加入工團。

以上華機會不加入工團理由是後人對前人的推測,翻看華機會會刊,早在1953年第卅五屆會員代表大會上,華機會通過修改會章內容:「凡屬會員不得利用華機會或取巧將本會加入任何政黨或加入任何政治意味集團。」

在新世界戲院工作時,曾常有一件開心事,就是加開午夜塲供女工收工來看電影。當時女工常加班工作,直至晚上十一時才正式收工。新世界戲院於12時加開一場,令女工工餘有一個愉快的晚上。當然伙計們是延長了工作時間,不過院方亦發給加班費,大家開心。

 

此稿經被訪問者審閱

 (完)

 

龍少爺

2021年3月9日修訂稿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