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肉行持平工會會長黃金源


肉行持平工會會長黃金源
黃金源(1871-1944),花縣鏡湖上社 (今新華鎮東鏡村)人。少年家貧,唸過3年私塾,10多歲就在村中幹擔「八音箱」等雜活,後到廣州、香港謀生,做屠宰工。幾年後,便自設肉檔營業,逐步擴大為個人肉檔。
黃金源跟香港著名拳師林世榮(1861-1943)學得一手好武藝,能以一敵十。黃金源為人慷慨豪俠,仗義疏財,因而受到本派洪門會友及肉行工友的擁護。1920年,香港各行業為維護本行業利益,紛紛組織各行業工會。其時豬肉行業也成立了工會(行會性質),群眾推舉黃金源為「肉行持平工會」會長。之後,持平工會聯合鮮魚行、雞鴨行、牛羊行、飲食行、「車衣工會」、「理髮煥然工社」等70個工會,組成「工團總會」。1922年年1月,香港海員大罷工爆發後,工團總會屬下的工會都參加了總同盟罷工,對支持海員罷工鬥爭作了重要貢獻。黃金源成為香港工團中上層有影響力的人物。
1925年,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6月,中共廣東區委派鄧中夏1894-1933等到香港組織發動工人罷工,以支持上海人民的鬥爭。是年,黃金源輪值任香港工團總會主席。他與工團總會的上層人物在中共黨員蘇兆徵1885-1929等的策動下,參加了醞釀罷工的各領袖聯席會議,響應「中華全國總工會」的號召,同意舉行總同盟罷工。由於黃金源的帶頭,牛羊、雞鴨、瓜菜行等所有街市行業全部罷市,對大罷工起了重大作用。黃金源是國民黨發動省港大罷工的發難委員會委員。
省港大罷工,工人紛紛回到廣州,中華全國總工會提出嚴密組織,加強領導,統一指揮,正式成立「省港罷工委員會」等正確主張。同年6月,在廣州召開第一次省港罷工工人代表大會,一致通過罷工委員會的章程及委員會人員的組成;在第二次代表會議又決定從速組織罷工工人糾察隊。黃金源在工團領導人物煽惑下,產生疑慮,逕自以全港工團名義,在廣州「惠州會館」召開香港各罷工團體代表大會,並在會上決議另立「省港罷工委員會」,搶先組織糾察隊。當時中華全國總工會為顧全大局,派鄧中夏對他們進行耐心說服教育,打消他們的思想疑慮,促使他們同意參加中華全國總工會,並在71召開的第四次罷工工人代表大會上,承認黃金源等人在惠州會館召開的會議為第三次代表大會,承認黃金源為糾察總隊長。黃金源等在會上表示擁護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領導。從此之後,在中華總工會的領導下,在許多重大問題上,當罷委會與香港工團總會的上層領袖之間發生矛盾時,黃金源總是站在罷委會一邊,積極協助鄧中夏工作。
1926年「香港總工會」成立,黃金源出任執委。
192610月,省港罷工委員會改變罷工鬥爭策略,結束省港大罷工。次年,繼「四一二」事變後,廣州發動了「四一五」事變,國民黨反動派派出軍隊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解除省港罷工委員會的武裝,捕殺中共黨員和革命群眾,黃金源受到追捕,到處躲避,倖免於難。嗣後,黃金源致力於家鄉建設。1930年,參加花縣公路建設工作,和黃鶴儔(?)負責規劃、指揮花城至新街路段的工程。黃金源並為築路題詞:「團結就是力量,分裂便是死亡,馬路利便交通,我縣全體民眾,擁護築路成功。」同年,他在本鄉創辦「聯安小學」,自任校長,培育人才。當時番禺縣蚌湖與水瀝群眾發生一宗嚴重糾紛,雙方準備械鬥,劍拔弩張,一觸即發,常駐高塘地區的保安頭目伍觀淇(1886-?)出面調解,無法解決。黃金源得悉,即從廣州前往,召集雙方代表會議,事件終於和解。事後伍觀淇深有感慨地說:「枉我鐵硯磨穿,不及個豬肉佬!」
1938年,日寇入侵廣州,黃金源逃至市郊招村一農家避難,不幸患了嚴重的傷寒病,後由家人抬回家鄉醫治。不久,他雙目失明,妻子、兒媳相繼去世,留下孫兒一男二女,家庭生活極端貧困,有時連粥也吃不上,只好叫孫兒摘野菜充饑。此時,鄉間不少人種罌粟謀生,他堅決反對說:「寧可餓死也不種鴉片煙!」耐心向家人講解鴉片煙的危害。黃金源由於貧病煎迫,19446月與世長辭,終年73歲。
黃金源的孫兒家中的大廳裏,懸掛著黃金源的大幅照片。照片上還有當年省港罷工工人糾察隊秘書長林昌熾(?)等人的題詞:「自上海五卅慘案起,全港工人莫不義憤填胸,乃發起政治罷工之舉,黃君為全港工人罷工委員會委員及省港大罷工糾察隊長,以謀打倒帝國主義者,特志以留紀念。」

(完)

龍少爺
08.04.2016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leungpolung@gmail.com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香港工運史跡徑


香港工運史跡




第一站:新紀元廣場

集合地點:新紀元廣場

講解:
自從港英撤退香港回歸,公開的歷史展示場地一向避談的海員大罷工,現在多了人談,如海事博物館展出了海員大罷工。本團冀能帶大家到工運史跡現場感受一下歷史。
從這裏往南橫過皇后大道中,經士丹利街到鴨巴甸街,往山上走可直達堅道甘堂弟,即今日孫中山博物館。堅道附近是華人富豪住宅區,何東家族、二天堂韋家都在這裏修建豪宅居所,再往上走是歐洲人住宅區,堅道以下是華人平民區。
早在1904年,港英以防疫為藉口,公布《山頂區保留條例》(Peak Reservation Ordinance),規定在港島山頂以788英呎等高線向南北方向畫一條直線,列為非華人居住地,華人不得居住留宿,除非得到港督豁免。保留區範圍包括金馬倫山(Mount Cameron)、歌賦山(Mount Gough )、奇力山(Mount Kellet )、太平山(Victoria Peak)等,但洋人需要華人來服侍,條例又規定服侍洋人的華工可在該區留宿,包括:山頂區居民的僕役、領有該區牌照的轎夫和人力車夫,在該區工作的承包商或臨時工人等,另該區酒店或醫院的華人旅客亦可在該區留宿。條例直至1946年始撤銷,類似的法例也曾經在長洲實施。1925年省港大罷工提出要求取銷此條例。


第二站:德輔道中137號華懋廣場二期海員工會創會會址

路徑:
從新紀元廣場往北穿過中遠大廈,乘扶手電梯往下,向北出德輔道中,折往東走,到達德輔道中137號華懋廣場二期海員工會創會會址。

講解:
德輔道中137號華懋廣場二期是海員工會創會會址。1922年,海員在生活壓力下要求加薪發動罷工,港英偏袒資方,封閉工會拆去招牌,海員工會打破地域主義,團結來自不同地方的海員,並發動全港工人參加同盟罷工,堅持56天得到勝利。港英送回拆去招牌掛回原處,市民聚集工會一帶,萬人空巷堵塞馬路,仿如佔領中環。如今香港左派的海員工會、右派的海員合併工會、國內和台灣的海員總工會都自稱是它的延續。


第三站:干諾道中行人天橋

路徑:
搭乘華懋廣場二期扶手電梯上樓,前往干諾道中行人天橋,在行人天橋向西看。

講解:
干諾道於1903年填海落成。香港開埠後這一帶發展為倉庫和碼頭用地,聚集了搬運工人和海員。搬運工人俗稱「咕喱」,是英文Coolie的音譯,亦稱「苦力」,同是英文Coolie的音譯,是一個帶有貶意的名詞,在東南亞更是一個帶有侮辱性的名詞。在港英官方文件中有Coolie一詞,是指在碼頭、貨倉、煤站、貨船、其他場所以肩挑背扛從事笨重體力的搬運工人,還包括出賣勞力的非技術性工人,如雜工、挑夫、清道夫、糞夫、及人力車夫等,他們主要以勞力來賺取金錢。四十年代以前港英聘用的雜工,工作證上工種一欄寫上Coolie一詞。四十年代尾改為LABOURER一詞中文名稱是「什工」後再改為WORKMAN,中文則是「工人」
西環搬運工人以潮洲人為主,東莞人為次,經常為爭地盤而打鬥。西環現仍遺有很多潮洲人習俗,如盂蘭節等。


第四站:中區行人走廊

路徑:
穿越干諾道中行人天橋到達中區行人走廊往東走,假日沿路看見很多外籍家務工休假。

講解:
在資本主義的衝擊下內地農民面臨破產,冒險出洋謀生,資本家美名「苦力貿易」,實質是販買人口,香港、廈門、澳門是主要華工出國港口,每年經香港放洋華工數以萬計。苦力貿易也是香港銀行業發展蓬勃的重要因素,也就是香港繁榮的恥辱。出洋華工需要把薪金匯回家鄉,而當然只有香港的新式銀行能經辦此項匯兌業務,惠及華資金山莊,為香港金融業打下基礎。
華工出國寄人籬下討生活,飽受欺凌,過有如奴隷般的非人生活,經濟蕭條時更成為攻擊洩憤對象,甚至出現大規模的排華活動。
現在我們身旁有來自不同地域的外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祖輩華工出洋為我們打下繁榮基礎,時移世易,香港來了大批外勞,我們不能重蹈覆轍,要讓外勞有尊嚴地在香港工作,同享法治、自由、民主。


第五站:皇家碼頭

路徑:
沿中區行人走廊往東走,到怡和大廈前下樓梯到達怡和大廈。

講解:
怡和大廈是填海得來的士地,三十年代干諾道是臨海馬路,卜公碼頭、舊天星碼頭、皇后碼頭等碼頭原在此地。卜公碼頭又名皇家碼頭,在19331934年有港島最重要的巴士總站,其地位後來被統一碼頭總站取代。三十年代,中共以海員工會號召工人在皇家碼頭廣場集會示威。七十年代的盲人工潮以舊天星碼頭為示威場地。當我們要保育皇后碼頭,更要在此懷念當年為爭自身權益而鬥爭的工人。


第六站:皇后像廣場

路徑:
在怡和大廈前向東走,在愛丁堡廣場穿過行人隧道,到達皇后像廣場。

講解:
二十年代皇后像廣場擺放了維多利亞女皇像和滙豐總經理昃臣銅像,象徵殖民地和資本主義統治。海員罷工期間,買辦梁玉棠在上海招聘數百名海員到港頂替罷工海員,海員梁和在皇后像前槍殺梁玉棠,梁和被捕判刑,工會撫恤梁和3,000元。海員糾察也曾在船上阻止寧波海員工作發生打鬥,刺死寧波海員後潛逃。
和平紀念碑原是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死難者而設,當年中國以工代兵,派出數10萬華工赴歐為英法軍做後勤工作,香港也是這批華工的出口港之一,商人因此獲利。華工再為香港繁榮作出貢獻,我們也應在些懷念他們。
第一次世大戰時,印度陸軍和英國皇家工兵的內陸水上運輸隊在香港招募華工,並送往伊拉克南部米索不達米亞登陸,修築道路和鐵路,協助裝缷卸物資,以及駕駛運輸船,至191810月該地共有華人6,000人,與歐洲的華工團有別。這些香港華工約有300人死在伊拉克,1931年英國為這些死者,以及於海上遇難的華人水兵和海員興建一個集體公墓,地點在動植物公園。


第七站:皇后大道中與雪廠街交界

路徑:
在皇后像廣場往南走過馬路,穿過匯豐銀行到達皇后大道,向西行到達雪廠街。

講解:2007年發生36天的紮鐵工潮
在香港爆發沙士疫情之前,紮鐵工人的日薪超過1,200港元;只因為「共渡時艱」,數年來工人收入不斷下滑、被二、三判從中削價,由日薪1,131元變至實收450元、休息時間被取銷、工時增長及飽受欠薪之苦等種種原因。2007年,香港經濟一片良好景氣,香港公務員已帶頭加薪,並出現通貨膨脹現像,建築業內多個工種亦有加薪,而一眾紮鐵工人亦期望收入有合理水平。
紮鐵人工的加薪與否,是由一年一次由資方代表的香港建築扎鐵商會與勞方代表的香港建造業扎鐵職工會商討所得的。可惜,紮鐵工人認為薪酬水平不能反映市場供求,並且每況愈下,工人懷疑工會討價能力不濟,及感到被工聯會的扎鐵職工會出賣工人利益,轉而向香港職工會聯盟求助。
2007810日:紮鐵工人在三號強風信號下繼續遊行示威,後來在八號烈風信號下,一度在地鐵油麻地站內靜坐。而協助工友、來自職工盟及街坊工友服務處的蒙兆達、麥德正等3人,在工盟總部樓下被帶返警署調查。
2007811日:紮鐵工人連日來示威,並由於當日下午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拒見400名工人,部份人士激動起來,並由政府總部行落皇后大道中以致交通被封。
2007819日,紮鐵工人早上在遮打花園集合,遊行往政府總部。有工人擔起一支鋼鐵,諷刺自己雖能擔起鋼鐵但承擔不了家庭生計。遊行人士抵達政府總部後舉行集會,並聲言要抗爭到底,直至爭取到日薪950元港元及每日工時八小時為止。大會估計有1,500人參與。
2007912日:工潮進入第36日,也是最後一日。在勞工處的政府官員介入工潮下舉行勞資雙方第七次會談達6小時;在傍晚,會談中決定工人的日薪加至860元,每天工作8小時至下午545分。


第八站:長江集團中心門外

路徑:
在皇后大道與雪廠街交界向南過馬路,然後折向東行,來到長江集團中心。

講解:2013年碼頭罷工40
碼頭工潮是指由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外判工人於2013328日開始發起的一場工業行動,成為香港戰後最長的一次工人運動。最後事件以9.8%的加薪幅度達成共識,於201356日結束長達40日的工潮。
2013328日,和黃集團旗下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爆發嚴重工潮,外判工人不滿意自1997年來薪酬有減無增,連續工作24小時只得1,300港元,比較1997年時的1,480港元低13%,而且工作環境及條件惡劣。逾100名外判工人在碼頭抗議,要求加薪兩成,示威者堵塞了通道,隨著夜深,有更多人加入行列,數日後工人轉到長江集團中心集結。
56日,工潮進入第40日,外判商決定以加薪9.8%的「終極方案」和解。外判商亦承諾改善工人工作情況,如:讓工人停機吃飯、讓工人可以離機解決生理需要。對於此次工潮,外判商不會對曾參與工潮的工人作出追究。工潮結束。



第九站:金鐘

路徑:
在長江集團中心沿金鐘道往東走到達太古廣場,搭扶手電梯上樓後往北走,穿過行人天橋到達金鐘廊,前往海富中心。

講解:
金鐘地鐵站原為英國海軍船塢,俗稱「鐸也」,工人約三四千人,1920年和1947年機器工人罷工,海軍船塢工人是主力之一。1957年英軍關閉船塢,5,000工人面臨失業,工會號召工人開大會,停工抗議,工聯會發動各工會支援,並在現場表演文娛節目,經過10個月的鬥爭,大部份工人都獲得就業安置。
船塢工潮工會除了募損和到場聲援外,還在現場進行文娛表演,2013年碼頭工潮我們可重睹這種鬥爭方式。
到達海富中心我們可回緬雨傘運動。

全程約兩小時。

(完)
路徑設計:梁寶龍、何偉航

龍少爺
19.06.2016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