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海員工會在廣州註冊的問題

海員工會在廣州註冊的問題

 

周奕《香港工運史》指,1920年12月海員工會尚在籌組,中華民國軍政府內務部批准立案,海員工會的歷史記得光榮的海員指,1921年4月香港海員工會在香港註冊成立,孫中山指示廣州軍政府內政部為海員工會註冊

以上兩書的廣州註冊時間和部門有分別,一是正式成立前在內政部,另一是正式成立前在內務部。部門名稱不同因為這部門曾改名,是先後部門名,實是同一部門,註冊時間尚在釐清。

再看其他資料,中國勞工運動史編會編《中國勞工運動史》沒有說海員工會曾在廣州註冊鍾點編《香港海員大罷工》指,海員工會籌組期間在廣州軍政府內政部為海員工會註冊梁寶龍的《爭尊嚴》沒有記述註時間,部門是內務部

參看另一資料是廣州中醫公餘別墅是一行業聚集交流團體,於1920年經呈軍政府內政部廣東省省長等批准立案改組為廣東中醫公會同時佛山等地成立分會。 

中華民國體制行政院下設內政部,作為主管內政事務的行政機關業務範圍涵括民事(人口戶政地政地制役政宗教殯葬、禮俗祭儀、人民團體管理、國家公園管理、國土規劃)和警務(社會治安警察移民災害防救消防工會是人民團體之一,故由內政部管轄。

民國成立後政府組織大綱大總統下設「內務部」,直至1928年北洋政府結束,國務院解散為止1917-1925年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也設置內務部1921年曾改內政部,1923年又改回內務部。1927年南京成立的國民政府將內務部改為「民政部」。

反袁護法戰爭結束後,孫中山1917年9月1日在廣州建立以護法為名的中華民國軍政府,對抗掌權北洋政府的段祺瑞,主席總裁岑春煊內政部長1918年孫中山大權旁落,於5月21日離開廣州往上海

1920年陳炯明武力驅逐廣州的桂系11月孫中山回廣州恢復中華民國軍政府制,大權在孫中山手上,自兼內政部部長

1921年4月7日,非常國會開會,選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陸軍部長陳炯明內政部長,進行第二次護法運動。1922年陳炯明發動六一六事變後,孫中山被再迫離開廣州

1923年1月19日,孫中山交由胡漢民李烈鈞魏邦平許崇智鄒魯全權攝行大總統職權。2月21日,再廣州,設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陸海軍大元帥,不再自稱大總統。

以前我也說當時沒有工會法,即是當時註冊的工人組織不是法律定義的工會,是一般的民間團體。接下來會繼續記述更多工會和民間組織的註冊情況,及論述香港的註冊情況。

海員工會曾有倫敦註冊的問題,參閱周奕編著:《工運初起──香港躍居前茅》(香港:利訊出版社,2025,第161-163頁

(完)

 

少爺

04.10.2025



 

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1920年代國民黨的社會保險政策


 


1920年代國民黨的社會保險政策

 

前言

國民黨二大基調認為工農民眾為國民革命主力軍,提出要求對工農組織應極力注意,以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因而通過的《關於工人運動決議案》,重申工人有組織工會,言論、出版、罷工等自之外,還提出改良工人狀况,包括:制訂勞工法、主張八小時工作制、禁止10小時以上工作、制訂最低工資等。禁止14歲以下兒童工作,制訂學徒制,女工生育期有薪休息60天,改良工廠衞生,設置勞工保險,進行工人教育,取消包工制。通過的《婦女運動決議案》也有涉及勞工的政策,在男女平等下,「根據同工同酬保護母性及童工的原則制定婦女勞動法。」

大會通過勞工改良議案有十項,第四項是改良工場衞生,設置勞工保險。

國民黨於1926年10月15-28日舉行中央及各省區聯席會議,制訂新的政策,對外有:廢除不平等條約,在尊重主權原則下,歡迎外資來華,取銷外資特權,關稅自主,廢除釐金,教會和外國人在華辦校要註冊。

對內有:鄉村自治,禁種鴉片,普及國民軍事教育,男女平權,分娩產假兩個月有薪。提高教職員薪金,按月發給不拖欠,例假和病假有薪,有疾病、死亡、保險及養老年金。規定各機關職員及僱員薪金,按月發給不拖欠,有疾病、死亡、保險及養老年金,服務一定年資,應享受養老年金。一年應有一個月有薪休假,減佃農田租,農民會可組織農軍。修正工會法,制訂勞工法,最低工時每週54小時,保護女工和童工,廢除包工制,制訂勞動保險法,設失業保險金,疾病和死亡保險。設勞資仲裁會,改良工人住宅,注意衞生。設立勞工補習學和工人子弟學校,扶助工人消費合作社。

 

三民主義

1921年1月孫中山草擬的內政方針完伓沒有\社會福利這一項目。

1925年國民黨一大時,在主張階級調和下,提出扶助工農的政策,在宣言中提及「工人之失業者,國家應為之謀救濟之道,尤當為之制定勞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此外如養老之制,育兒之制、周恤廢疾者之制、普及教育之制,有相輔而行之性質者,皆當努力以求實現。凡此皆民生主義所有事也。」有實行社會保險的想法。

論者指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有社會福利思想內容,在社會公共補助、社會救濟、養老保險,以及教育方面都提出了接近現代福利思想的建議和一部份實施措施,對於現代福利制度的改革具有指導意義。

中山給民生主義下的定義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民眾的生命。」「民生主義,就是要人人有平等的地位去謀生活,然後中國四萬萬人才可以享幸福。没有具體談社會保險。

孫中山自稱民生主義是國家社會主義,但三民主義全書没有直接講述社會保障,只在民生主義中說德國社會問題談及一些意見,指「工人的養老費和保險費,國家也有種種規定,要全國的資本家擔任去實行。表示同意社會保障制度,且認為是好的制度。

1912年9月14日孫中山與記者談話,認為德國血宰相斯麥(德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1898假社會改良、勞動保護之名,以圖催陷有志者之實,陰絶社會革命之根株,」是釜底抽薪手段

有論者指孫中山讓位袁世凱後,認為在現今中國現狀容許下,把中國建成一個「福利國家A welfare state以民生為培植民權的途徑辛亥革命元老陳其美1878-1916-1915年致戰友黃興1874-1916-的信件中也有如此說法。

孫中山在美人創辦的《大陸報》The China Press以英文撰寫的《中國之鐵路計劃與民生主義》一文說:鐵路引進外資成功的話:「將來中國之實業,建設於合作的基礎之上,政治與實業皆民主化,每一階級皆依賴其他階級,而共同生活於互信互愛的情形之下。」這樣「生產將日益增加,以最少限度之窮困與奴役現像,以達到最高限度之生產。」這樣,人人皆得「享受其勞力結果之全部,獲得較優良之工作態,並有餘閒之機會,可以思及其他及工作以外之事件。」這樣,「勞工必能日進智識,獲得充分之娛樂與幸福。」

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是講述實業建設,没有任何社會建設內容。《國民政府建設大綱》也没有任何社會建設內容。

《國民政府建設大綱》二有說民生內容,是衣食住行,把民生放在首位,接着是民權和民族,說要扶植國內弱小民族,使能自決自治。

孫中山的《建國方略》〈紐約英文版自序〉第91-92頁

 

實況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年至1949年)的社會保政策,主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為核心,旨在保障國民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雖然在國民黨的領導下,透過五權憲法及一系列法律法規,逐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但由於內戰、抗日戰爭等因素,實際推行範圍有限,成效相對緩慢。 

社會保險方面,成立勞工保險、公務人員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為勞工、公務員及其家屬提供醫療、生育、失業等保障。 

社會救助方面,透過訂定扶助特定弱勢群體法規,身心障礙者、貧困家庭等,提供必要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支持。 

社會福利方面,以興辦社會福利機構、提供醫療服務、推動社區發展等措施,改善國民生活品質。 

1946年國府資源委員會,職工有醫療、工傷、死亡和生育保險。同年11月行政院頒布《中央社會保險局籌備處組織章程》,並於1947年初成立中央社會保險局籌備處,111月31日通過《社會保險法原則》草案12月通過的憲法第一一五條規定「國家為謀社會福利,應施行社會保險制度。」

 

1948年國府制定退休養老待遇規定,發給退休五年的工人,有兩個月工資,五年以上按年增加,最多不超過36個月,高低職位相同。

(完)

 

龍少爺

14.09.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工農兵大聯合理論與全總


 


工農兵大聯合理論與全總

 

前言

蔣介石在第三次勞動大會發表〈工農兵大聯合〉講話後,在這革命高漲氛圍下,未能一石擊起千層浪,甚至可以說無人理會,龍少會深入介紹各方的反應,先談華全國總工會簡全總,是日即場通過為議案,但有何後續呢。

早在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的決議有〈工農聯合的決議案〉:指「無產階級不聯合農民,革命便難成。」理論上城市是鬥爭中心,故由工人領導農民來鬥爭,工人援助農民鬥爭。

二勞大有〈工農兵大聯合的決議案〉:內容只有簡單的約150字,說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解放群眾的革命,只有工農兵一致團結,才能成功。

此議案於5月1日通過,是日二勞大代表、廣東全省農民協會全體代表、革命軍人代表、革命學生代表、廣州市工界代表一起開聯合會議。

二勞大的宣言結尾有「全國工農兵大聯合萬歲!」

全總領導人鄧中夏的〈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與海員的責任〉,記述此決議案內容的字較多。指兵士來自工農,是天然同盟者。是他自己對此題目的發揮,不是決議原內容。

有論者指蔣介石這篇文很重要,亦反映當時國民黨的方向,就是沒有真正的「人民戰爭」革命不能成功。這認識是基於蔣介石自己的行軍作戰經驗講話內列舉了三項

過了8日後,蔣介石又在黄埔軍校迎接這次勞動大會暨廣東省農民協會代表,並再次發表講話。

蔣介石的三勞大演講是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說的,事實上當時全國各省就只有廣東能開這些會。

 

勞苦群眾

三勞大中共祝詞有「全國工農及一切勞苦群眾大團結萬歲」和「中國工農大團結萬歲」,國民黨祝詞是「本黨向以擁護工農利益為職志,鄧中夏開幕詞說,工農是反帝反軍閥重要勢力,「全中國工農階級團結起來!」三勞大宣言有「全國工農同盟萬歲」。全部都沒有提及兵。

劉少奇的職工運動報告談及反奉戰爭,記述了工人的參與,沒談工農兵三者的結合。文章有談與資產階級的結合,結論說要提携農民,不是聯合,沒談聯合兵。

解放軍文字工作者王輔一1929-?項英傳說,三勞大提出:「建立緊密的工農聯盟,與革命軍隊和學、商各界結成革命的大聯合,」提及軍隊不提士兵,沒有用工農兵大聯合一詞。在當時中共的文件中,士兵和軍人是各有所指,軍人多指軍官,士兵是軍隊的基層。

中共祝詞提及勞苦群眾,這是中共與共產國際理念的不同,勞苦群眾是指所有低下層者,包括工農兵和無業者,小販等。共產國際不會談他們的,要無產階級聯合小資產階級及以上者,陳獨秀曾用貧民一詞來指他們,認為成立蘇維埃,他們應是主要成份之一。

當時廣州的大會必有軍校學生出席,派出士兵維持秩序。是表示軍隊支持革命,不是工農兵大聯合。在動員參與革命方面,界別多層面闊且廣,且看1925年的軍政學農工商各界大會,有十萬人出席,政界也出席,這是上海五卅運動未能做到的。

直至第五次全國勞動大會,又有《工農聯合決議案》。五勞大的《告紅軍戰士書》有說:「工、農、紅軍堅決親密的聯合起來,一致向反革命勢力進攻!」。《告全國兵士書》指兵士是工人和農民出身,提出「工、農、兵士廣大聯合行動起來」。《告全國農民書》指「革命重任,只有堅強的工農聯盟才能負擔起來!」「蘇維埃政權萬歲!」這時正萌生極左的立三路線,空洞口號多。

歷史教授姜平1929-2023著的《鄧中夏的一生指鄧中夏認為省港大罷實現了工農兵大聯合,並指是引用《鄧中夏文集176頁的〈我們對於東征的責任〉一文,該文指東征勝利能保工人組織,工人協助東征軍運輸,農民做嚮導和內應,實現了工農兵大聯合。蔣介石講話也是用此例。

《鄧中夏的一生說鄧中夏認為二勞大的成果有,促進和加強工農兵大聯合翻看著者引用的原書鄧中夏文集》,第573頁,沒有這內容,這引文是來自《中國職工運動簡史》。再翻看二勞大的工農兵聯合決議案原文,內容簡短且空洞,評論成果為促進和加強,有點誇大。找來劉功成的《鄧中夏》看,只列出工農大聯合而已

省港大罷工時廣州有「工農商學兵聯合會」這一組織。《工人之路》總編輯藍裕業1902-1928撰有評論題為〈工農學商兵大聫合之意義〉一文,佔第壹版整版,第弍版四份一版,份量不輕。 

(完)

 

龍少爺

27.08.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