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再糾正省港大罷工的歷史錯誤


 


糾正省港大罷工的歷史錯誤

 

 

 

開場白

1956年台出版了一本先總統蔣中正的蘇俄在中國,實質是陶希聖等執筆,後有英日韓各文字版共13個,香港公共圖書館有中英文版,不外借。該書第43頁註有省港大罷工內容,共有四行字,錯誤多多。

先談第三句起「廣州的總工會發起對香港的罷工,及成立省港罷工委員會,原由廖仲愷領導,而實際為共黨分子把持。」

看到「廣州的總工會發起對香港的罷工」一句,就啞然失笑,我們要知省港大罷工不是全廣州工人參加罷工,只有廣州的洋務工人參加罷工,其餘各業工人仍在工作崗位上工作。廣州的罷工者不是針對香港而罷工,是針對英巡捕在上海的屠殺。深入來看,罷工的只是在沙面和東山的洋務工人。

按「廣州的總工會」一句,應是指廣東省總工會,因當時中國沒有廣州總工會,只有廣東省總工會在廣州。該會成立參閱中國勞工運動史續編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勞工運動史》(一)第二編第四章五(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理事會1984),主編陸京士,香港公共圖書館藏有不外借該書二)第三編第二章第四節專章記述省港大罷工粵港罷工案),第三章也有省港大罷工資料,全部没有隻字提及是這會發動或參與。

繼續談指廣東省總工會成立省港罷工委員會,上書二)第三編第二章五記述省港罷工委員會,沒有隻字提及是這會有份成立的。再看當年出版的《工人之路特號》,廣東省總工會沒有一人在省港罷工委員會內任職,它怎會是成立者。而廣東省總工會是傾向反共的,或如上書二)第三編第二章五所說,國民黨人不想對英作戰出現分裂,故不與中共爭位。省港罷工委員會為共黨分子把持這一句就正確,國內學者會用「領導」一詞。

 

蘇維埃

讀到第二行尾「共黨認為這一罷工委員會,等於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以後的“工農兵蘇維埃”,」及最後一句「共黨把這種組織當做他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基礎。」就問題更大,據現已公開的共產國際檔案,當時共產國際認為此時中國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不是社會主義革命,故要中共黨員加入國民黨,在資產階級領導下進行國民革命,不准中共組織蘇維埃,連宣傳也不可以,故指罷工委員會等於蘇維埃是大錯。

從實質來看罷工委員會是純工人組織,工農兵蘇維埃是工人、農民、士兵各自的蘇維埃聯合組織,兩者成員完全不同,怎可說是等於。蘇維埃是進行奪權的工具,如中共成立蘇維埃,即是向共產國際扶持的國民黨廣東政權進行革命奪權。這樣共產國際就有如老頑童周伯通,在練絶技左右互搏,自己打自己,任何一方勝出都是自己的勝利,正是阿Q精神「我沒有輸」,是絶妙的無厘頭喜劇。

龍少正準備出版省港大罷工百年文集及鋒而試,會有專文談罷工委員會與蘇維埃,不在此詳說。

當時的中共總書記陳獨秀一心想領導中國工人階級進行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遭以無產階級專政為遠景的共產國際嚴厲批評,又是無厘頭喜劇。

 

總結

綜合各方意見,蘇俄在中國政治宣傳品,龍少認為不能視為史實資料來使用,省港大罷工組織者鄧中夏的文章也多是政治宣傳品。近日要深入研究省港大罷工,細看《工人之路特號》和五卅史料的書籍,發現問題多多,以集會人數來說,五卅史料書編輯了某一集會資料後,同時指出當日不同的報刊的出席人數有差異,數值是千位數與萬位數之差,手民之誤還是有意誇大,現已無法核查。

《工人之路特號》錯字很多,內容大部分是政治文宣,小部分是失實跨大。如報導某團體借全總地方舉行大會,出席人數有千餘二千人,當時全總地址是現今是全總遺址博物館,龍少剛去了現場參觀,怎能容納千人開會。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謹記胡適的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國內有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共有60(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2002主編黃修榮,副主編馬貴凡、王德京。有關省港大罷工資料在1-14卷。網絡上有「中文馬克思文庫」,內有很多省港大罷工原始文件,容易使用和閱讀。

 

最後試以省港大罷工文宣方式,以口號押尾結束本文。

 

口號

爭取在當眼處建立工殤紀念碑!

在大圍建立沙田血案紀念碑!

(完)

 

龍少爺

02.07.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糾正《不再說的省港大罷工》信口雌黃


 


糾正《不再說的省港大罷工》信口雌黃

 

張瑞儀

梁寶龍

22.06.2025

 

開場白

 

《明報》有一篇〈周日話題:不再說的省港大罷工〉,文中對省港大罷工這段重要歷史的史實多有謬誤。的確,今日打工仔、星斗市民勞勞碌碌,不再談論百年前的工運歷史。然而,『不再說』不代表一旦有人開口說,就寧濫勿缺,甚至將歷史真相視作含沙射影或宣洩個人不滿的工具也照單全收。

 

余先生的行文,頗有為民請命、向官方「追數」之風,質問「說好的百周年活動」在哪裡?彷是他們不「還債」,便是對歷史、受苦大眾的辜負。這種將紀念視為「專利」或「責任」的思維,何其熟悉。回想十多年前龍少爺在一個左翼組織內提議舉辦紀念深圳致麗大火的活動,領頭的退休教師左翼評論員說:「致麗的活動,應由某某組織來搞。」龍少當即反問:「這組織有紀念致麗大火的專利嗎?」對方聞言怒目相向,卻無言以對。結果龍少與《惟工新聞》在「沒有專利」下推出了「工殤專輯」,悼念致麗及亞洲各地的工傷死難者,同時呼籲社會關注「職安健」。

 

今天,迎接省港大罷工百年到來,沒責任搞活動的龍少印製一批紀念書簽派發,我們舉辦了一團省港大罷工導賞,還會堅持下去,做自己認為要的事,歡迎作者參加,全面了解省港大罷工,以免浪費了自己「追數」的一片好心,結果罔顧了史實,誤導了讀者,最重要的是不要杜撰。

 

紀念碑

 

余先生說,省港大罷工的策劃地是海員工會當年會址在德輔道中137號3樓(今華懋廣場II期),他建議政府在此豎立一個紀念牌,供遊客認識歷史。

但事實上,省港大罷工的真正策劃地並非海員工會,而應是杏花樓、中環車衣工會。當時中共多在木匠工會開會,而非海員工會。在此立碑是為了歌頌誰?是海員工會?中共?還是純粹為了讓政府掏錢搞建設,好讓資本家多一個旅遊項目來競標賺錢?

 

退一步說,若真要為旅遊業「衝業績」,在德輔道中立一塊碑又怎會足夠?當年德輔道工會林立,德輔道西33號(今是南豐集團的商業大廈)是集賢和同德工會,是搬運工人組織。兩會是當年重要的工會,接下去有統領全港工會的香港工團總會,港梧內河工會等會址。中環德輔道中28號(今盤谷銀行大廈)是洋務工會,都有立的價值。若要立碑,豈可厚此薄彼?乾脆全部立上,讓德輔道變成一條「工運星光大道」,遊客們便可分散打卡,免得擠在同一處勞煩當局維持秩序。為了以旅遊業帶旺香港經濟,集齊各打卡點者有奬賞,龍少願以省港大罷工書簽支持。2007年紮鐵工人在中環馬路靜坐也要立牌打卡,熱鬧一番。

 

大家可有想在市區當眼處竪立「工殤紀念碑」,紀念為香港繁榮付出汗血的勞動者,或許是完成「工運老黃牛」陳錦康(康仔)的遺願。同理,能在沙田大圍豎立一座「沙田血案紀念碑」,也是對歷史負責的好事。年初加拿大港人好友回港探親約茶敍,說他現在加拿大勞工處任職,完全明白龍少與工業傷亡權益會為何要爭取工殤紀念碑——加國勞工處十分重視工殤紀念日的。希望大家站出來爭取「工殤紀念碑」,做自己認為應做的事。

 

余先生提到6月23日遊行隊伍走到沙基時,遭到沙面租界軍警「排槍射擊」,當場打死59人,重傷172人,輕傷者無數。然而,文中的「排槍」一詞容易產生誤解——究竟是指軍人列隊一排開槍,還是另有所指?事實上,沙基慘案使用的是機關槍屠殺,這正是傷亡人數如此慘重的原因。而上海南京路和沙田血案,是軍人列隊一排開槍的,相對而言傷亡人數較少。同樣使用機關槍的還有印度札連瓦拉園屠殺(Jallianwala Bagh Massacre)和漢口六一一屠殺,故傷亡人數都極其慘重。不要忽視一些歷史小節,殖民政府使用機關槍是蓄意屠殺已不止是在武力鎮壓和殺人咁「小兒科」。

 

攬炒

 

又說,省港大罷工實質上是一場「攬炒」,但凡是工運人,那就必然知道罷工就是要攬炒,而罷工者多是處弱勢地位的,甚至會有以小博大心態,想以攬炒把巨人對手完全擊倒在地上,不是得到小小利益就當作勝出。

 

省港大罷工是有境外勢力蘇俄插手,現已公開的共產國際檔案已證明了這一點。誠然,共產黨以消滅資本主義為其宗旨,但這並非簡單的共產國際與英帝國主義的攬炒之爭。這觀點是把六十年代的冷戰美蘇陣營論,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角力,生硬套進1920年代革命的「二次創作」。略有歷史常識者都知道,1920年代蘇聯確是通過共產國際統領共產主義陣營,但英國在當時並非資本主義陣營的統領者。英法兩國雖有合作但卻是世仇;德國正挑戰英國的霸主地位,怎能說是英蘇之爭?這想像力真是豐富!請追數者不要借國民教育之名創作歷史小說,當正史來洗腦「細路」可不要得。

大罷工的戰場在廣州和香港,死難和困苦是灣區人民也不見得完全正確,事實是香港經濟被打擊了,廣州經濟卻好轉,暫且能供養罷工者,更導致省港的邊界日益明確,沒有大罷工,社會主義中國不見得會留着香港「充分利用」。南洋煙草在提倡國貨下是最大得益者,所以願意捐出鉅資支持罷工,指灣區人困苦是沒腦不思考的錯誤,要滿足那虛幻的同路人的思緒的話,也不見得需要用這種信口雌黃的寫法來實現。

 

任何稍有歷史常識的人見「首次在罷工中除了工資待遇問題外加入政治訴求」之云,都不免啞然失笑。只要在網上搜尋一下,就不會寫下這一個大笑話。香港第一宗政治罷工是1844年的人頭稅事件,大規模的政治罷工則是1884年的反法罷工,當時正值中法戰爭,香港華工拒絕為法國軍商提供服務,演變成持續數月的大規模罷工暴動,支持清政府對法開戰。懶惰不上網查資料的結果,就是行文錯誤連連,稿費還是其次,最重要是別誤人子弟。

 

文章又一沒做工夫的內容,是將共產國際等同鮑羅庭,指他建議中共停止罷工,並以此為基礎論證省港大罷工的結束原因。史實是,鮑羅庭不完全能代表共產國際,他與另一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存在嚴重分歧;維經斯基多次向莫斯科報告,批評鮑羅庭推行「犧牲共產黨和左派、在國民黨上層對蔣無條件退讓和投降的機會主義策略」。時任中共書記的陳獨秀也多次批評鮑羅庭,甚至對共產國際策略提出異議,要求由中共自己領導革命,不能跟隨國民黨的領導。此外,任何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共產黨從來不是鐵板一塊,內部鬥爭是其組織特性;在共產國際內尚有斯大林與托洛茨基之爭。將複雜的大罷工輕巧地歸結為「黨派之爭」與「平民遭殃」,最能保全的,無非是論者自身「客觀中立」、「悲天憫人」的名節。然而,為成就這份廉價的道德清譽,被犧牲掉的是罷工工人的反殖民傳統和鬥爭尊嚴!

 

不知是不是為了搶頭柱香,文章於6月22日發表,笑一些組織連一場「省港合辦」的紀念活動也沒有,但廣州民政局在23日舉行紀念沙基慘案百週年的活動,而工聯會也於6月21日舉辦「省港大罷工100周年」紀念大會,雖不是省港合辦但有請國內代表出席,勞福局長孫玉菡也有出席,不管如此做來,是為了要還那些犧牲的革命先烈之數,還是覺得他們應該要去做,但是文中標題「不再提」顯然是不符現實,身處歷史長河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走筆至此,回想十多年前獨立工會的活動,筆者始終認為要搞活動就去搞,還是少一些口水戰,人紀念,我也可以紀念,沒有專利,各自發揮,不見得單一論述就一定正確。

 

意義

 

有人的潛意識認為省港大罷工就必定是建制的專利,龍少爺著有香港三大罷工機工、海員、省港等專著,未來亦有合著省港大罷工文集《及鋒而試》出版。我們認為罷工者旨在爭尊嚴,這就是搞紀念省港大罷工的意義。我們的導賞活動有中共的故事,有國民黨的故事,把真正的歷史呈現出來,先輩如何爭人權自由平等——歷史不是任何一派的專利。

 

口號

建立工殤紀念碑!

建立沙田血案紀念

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省港大罷工與共產國際

 



省港大罷工與共產國際

 

前言

省港大罷工下文簡稱大罷工是支援上海市民的五卅運動的行動,形成滬省港三地聯合反帝運動,進一步是全國反帝運動,這時共產國際把全球革命重心放在亞洲,中國聲勢浩大的反帝運動自然成共產國際指揮下的全球革命的一部分。

這次全國反帝運動各地因應自己的政治經濟社會不同,提出的要求略有小小分別,香港因是殖民地而有濃烈反帝反殖色彩,要求工人有參政權,立法機構有勞工代表。上海針對中外統治者,提出組織工會權來抗爭,北方多是反帝反軍閥反封建。

1924-1928年的共產國際成為蘇共權爭場所,斯大林先後擊敗不同對手,其他共產黨仿效其鬥爭方式。這期間共產國際策略和聲明是激烈的,但理論是貧乏和脫離各地實際需要和經驗。1924年蘇聯邀請義大利法西斯主者墨索里尼,出席蘇聯駐義大利使館的十月革命酒會,義大利共產黨向共產國際提出強烈抗議。

 

聲援

五卅血案爆發後,共產國際6月7日才作出聲援,與赤色職工國際和青年共產國際聯合發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關於青島和上海慘案告工人、農民和全體勞動人民書〉,表示支持反帝反資鬥爭,要求所有外國軍隊從殖民地撤出擔心英美強直接武裝干涉,指責資產階級國家精心策劃新戰爭危機反斯大林的季諾維也夫發表〈上海事件的世界歷史意義〉

共產國際和赤色職工國際進一步的行動是,6月17日致電阿姆斯特丹國際,要求一致募捐和開會商討援助中國。共產國際再致電法國、義大利、和其他國家共黨,呼籲以共同行動揭露帝國主義,並防止他們進攻中國,支持中國爭取獨立,組織抗議大會和進行募捐,口號是:1.帝國主義滾出中國;2.廢除有損中國尊嚴條約;3.取消治外法權;4.滿足罷工要求;5.立即將在上海、漢口、青島和其他地方槍學生的主謀與肇事者送交法庭審判共產國際先後致42個國家的工黨,代申公道。

蘇聯外交人員在這事上十分謹慎,不敢高調說出蘇聯和共產國際在這場鬥爭中做了甚麼,在這情況下,中國人在大大小小會議上,高喊無產階級大團結,也許有一兩位領導知道是空洞口號,但宣傳和鼓動工作一定要做,不能讓群眾的鬥志稍鬆懈下來,故空洞口號繼續喊叫下去。聯共產黨對五卅慘案的反應更緩慢,直至6月11日蘇共中國委員會才開會討論,但即撥款五萬盧布給予支持。

蘇聯6月11和12日在莫斯科舉行示威運動演說大會全俄工會派代表到中國進行慰問

上海總工會為了爭取歐洲工會的支持,於623日致電赤色職工國際、全俄職工總會、阿姆斯特丹國際亞姆斯德丹工人協會、英國工會聯合會、巴黎統一勞動同盟、捷克革命工會聯合會,感謝他們的支持宣言和電報。

 

收束罷工

上海的鬥爭維持了一個多月後商人開始復市,蘇共中國委員會於1925年7月28日開會,認為五卅反帝罷工在走向低潮中,下令「保證有組織脫離罷工鬥爭,最大限度地鞏固業已取得的成果。要提出據以可能更有利地結束罷工的具體要求。」「把結束罷工同準備進一步的鬥爭聯繫起來。」即是要結束五卅罷工同時保障已得到的成果,但又要與新的進攻連在一起。

那省港大罷工是否也要結束,没有明確指示,省港大罷工有自己的反殖性質,與上海的鬥爭略不同。加上6月23日的沙基血案反英氛圍正盛大,難以收縮。在全國方面五卅罷工如要結束,各地都有自己的獨立鬥性和要求,也不是可以簡單地全面一齊收束,且這宗反帝運動没有統一指揮機構,全國收束也不是易事。

共產國際的指示不容許按自己的時間和地區特性來修改,以適應本身不同的需要。這時五卅的經濟問題表面解決了,政治問題仍未解決,各業罷工工人從8月底到9月上旬陸續復工。在政治問題無法解決下,又轉回經濟鬥爭。

8月國民黨組織北上外交代表團,成員有省港代表,京推動北洋政府解決對外問題這樣,罷工工人只要與港英當局解決了第項條件即可復工龍少無法理解這裡說的項條件是甚麼,從日後事件發展了解應是經濟問題。從五卅運動發展的形勢來看,省港大罷工也應作收束的準備國民黨有意結束大罷工,可是龍少找不到國民黨內部對收束罷工的討論。 

國民黨主要領袖廖仲愷8月被刺前後,五卅運動在北方各地已在不同壓力下,依次冒現,廣東只是在孤軍作戰的情況,省港大員會下文簡稱省港罷委不知省港大罷工如何繼續下去,準備收束罷工,藉國民黨北上外交代表團,計劃將罷工所提政治條件交代表團聯合全國去爭,而省港罷委只與港解決經濟條件便復工。但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一方面因港還不願意以巨額金錢來解決罷工一方面廣州政府正在東征南討以統一廣東,須要罷工封鎖香港,切斷英國對反革命派的支援,好讓自己關起門來捉賊,所以準備收束罷工的計就作罷。

省港罷委於1925年10月1日發出通告說:「此時為提出解決罷工條件的時機已到,」前提是要答應我們條件。

省港大罷工仍在進行中,反帝反軍閥的國民運動向北擴大和深入。

1925年底,直魯聯軍直驅上海,控制了所有北部中部海口,戰敗的直系殘餘朝不保夕,馮玉祥1926年春去蘇聯,全國反奉的空氣濃。浙江孫傳芳進攻上海上海罷工影響到了北方,唐山、天津皆發生罷工,此等地方奉軍勢力範圍,同時上海造船廠鐵路工人在上海總工會領導下活躍起來,奉軍為免除後方不穩,先給工人重拳出決心要封閉所有工會。五卅罷工日資廠陸續解決,所剩只資廠,華資廠經濟鬥爭開始猛烈,鬥爭由對政治外罷工延至對內經濟罷工,五卅時資本家與海總工會結為鬥爭伙伴,現轉為對立的勞資鬥爭萌生要解散上海總工會的想法。於是帝國主義、軍閥、資產階級、工賊聯合一起親共工人進攻。

到了1926年五卅罷工可說是結束了,但全國反帝反軍閥運動没有停下來,2月共產國際執委會上,國民政府的蘇聯顧問鮑羅庭說五卅運動需要停止罷工時,我們並没有停止罷工,商人開始瓦解時,工人就孤立無援。

蘇聯的布勃諾夫使團在廣州經過近個月的考察,於3月報告說:省港大罷工第一階段已勝利結束,現在是由戰爭向和平過渡。認為省港大罷工為國民革命帶來巨大好處,保證了廣州對香港的獨立性,加強了廣州經濟。但罷工拖得太長了,要結束,再拖下去會對自己造成嚴重威脅,給反對派有機可乘。結束罷工方法有兩種:一是與港英達成協議;二是利用國民黨的資金和力量,但具體辦法不清楚。總結指:省港大罷工現「一方面變成了同盟結業,另一方面變成了封鎖香港的手段,没有明確的發展前景,一旦發生內部磨擦,它可能成為對國民政府的一個威脅。拖延下去會「使廣州的整個經濟形勢變得更加嚴重了,進而又使社會政治關係變得更加緊張了」,這是「對保留廣東革命根據地的一個實際威脅」。「即使沒有香港方面的貨幣賠償,結束抵制罷工也是不可避免的」

布勃諾夫使團報告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存在著英國武裝干涉的危險,國民運動應當竭力避免與英國發生軍事衝突,而避免與英國衝突就必要儘快結束省港大罷工

共產國際遠東局指,中共廣東區委錯誤,是罷工,單以英能否滿足罷工者的賠償要求為前提,。

在布勃諾夫報告影響下,共產國際東方部書記穆辛於1926年4月24日說:省港大罷工繼續拖下去,可能會人心散渙,造成香港和廣州的鬥爭激烈化,對目前的政治和軍事形勢不利,要作出妥協來結束罷工,盡量使罷工人損失減至最低。穆辛的憂慮是正常的,可是直至大罷工結束,工農和工商嚴重的大矛盾沒有浮現,工人和農民的小矛盾很多,罷工者和商界的矛盾都得到良好解決,人心散渙没有大問題出現。

共產國際駐華代表維經斯基強調工人的地位指五卅運動開始時,學生和小資產階級,只是無產階級的中介和助手。在這情況下,工人爭取獨立鬥爭具有全國性,是一獨立的社會政治力量。工人與資產階級結盟進行反帝反軍閥鬥爭國民運動具有民族統一戰線性質。

蘇駐華助理武官羅加喬夫於4月28日,指「取消罷工的方針保證了商界對政府的支持。」

中山艦事件三二事件前,中共、維經斯基和廣東區委就省港大工有嚴重分歧,中共和維經斯基讉責廣東區委不結束大罷工,罷工繼續下去一定失敗,中共領袖蔡和森認為把大罷工拖下去,是中山艦事件的起因,戈廿一難廣東區委激烈反對這批評。

1924年蘇共討論能否在一國內建立社會主義,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和拉狄克結成新反對派,批判斯大林的中國政策,主張中共退出國民黨。7月季諾維也夫失敗退出蘇共政治局,10月蘇共十五大《關於反對派集團的決議》,宣告斯大林勝出。在斯大林提出的一國內建立社會主義前提下,就要結束省港大罷工。

托洛茨基認為斯大林等在中國問題低估工人力量,過份相信蔣介石和汪精衛,用不斷革命論來否定一國建成社會主義論,指這論說不是維護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理論,是官僚主義和反動的民族政策和理論。

蘇共十五大,托洛茨基指關於否定資本主義穩定和強化世界革命的政治主張是革命冒險主義,共產國際指托洛茨基是在內部反共產國際綱領的反對派,在外是共產國際的敵人。斯大林與托洛茨基之爭浮面且公開。

共產國際擔心英國會因省港大罷工出兵中國綜合來說,省港大罷工擴大了全國革命氛圍,造就北伐統一全國。

1926年6月廣州政府派外交部陳友仁等與港英談判大罷工,金文泰說「罷工已過去。」

中共於7月31日內部發出有關省港大罷工通告,指大罷工早已到了解決時候,這是政治罷工,港英在要威信下無誠意解決罷工,而中山艦事件後政局對港英有利,本是解決問題的時機。基於要解決這問題不能犠牲工人任何利益,罷工至今談判對罷工工人是不利的。8月8日在自己的刊物《嚮導》公開說:「罷工已早到了解決的時候了。至此中國所有指導罷工者都認為要收束罷工。

但歷史進程所見,大罷工落幕後,工人一無所得,小部分工人無法復工成失業者,損失了經濟利益,所謂不能犠牲工人任何利益是空話。擴大來看工人的經濟損失,換來集中政治和軍事力量北伐,正是犠牲小我完成大我。

鮑羅庭於9月,說「一旦來自江西和福建方面的威脅消除就結束省港大罷工」,認為需時要一個月時間。 這時革命氣氛更高漲,港英仍未讓步,值得收束嗎!主席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同年10月北伐誓師。

19261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前後,中共又一次準備收束罷工,因東江南路均已收復,廣州政府要準備北伐工作,如果港接受相當條件,亦可復工,故當時廣州政府重要官員到香港,作非正式探詢;香港亦曾派重要官員到廣州,非正式的表示要將罷工條件分為政治經濟分來解決,廣東方面答應如經濟要求原則上得到承認,分開亦可;後來港英指商店倒閉無業可,完全復工有困難。廣州政府表示可以作出相當讓步但因國民黨大後政局有新的變化反共派紛紛回廣東,港有新的希望,故遷延解決大罷工廣東區委有意維持罷工,認為聚集廣州罷工者有近五六萬人,能營造濃厚革命氛圍有利鎮壓反共派,所以第二次準備收束罷工的計又作罷。

 

轉機

省港大罷工曠日持久下,共產國際遠東局認為罷工工人在生活無保障下會產生失望情緒,罷工難以繼續下去,且罷工對廣州政府做成一定困難。這時英國總領使向北洋政府下最後通牒,要求撤走封鎖香港的工人糾察隊,遠東局靈機一觸,認為這是有體面結束大罷工的方法,以糾察隊全撤來結束杯葛英國運動,又可以不瓦解廣州政府的革命建設。維經斯基建議向廣東資本家籌一筆錢來遣散罷工工人,達東局的拉菲斯反對說,這樣做是無法鞏固革命成果的,鮑羅庭無意見,主張繼續堅持省港大罷工下去。

遠東局代表與中共和廣東區委開聯席會,維經斯基指在福建的陳炯明威脅仍在,要解決了這問題才可結束大罷工,拉菲斯指北伐軍已迫近武昌,杯葛英國運動已擴展到全國,可減低陳炯明軍事的影響。鮑羅庭指維經斯基是取消主義和失敗主義,要維護廣州政府的威信。拉菲斯認為開徵二點五稅能把廣州政府脫離困境,結束大罷工能把反英運動推向新的鬥爭上。

拉菲斯於1926年12月在莫斯科給共產國際作報告說,「我們在這裏確信,莫斯科對廣州內部生活知之甚少。」批評鮑羅庭等人工作有布朗基主義(法Blanquisme傾向,忽視資產階級。遠東局認為鮑羅庭強調工農聯盟本是對的,但不適合現今政治環境,後來鮑羅庭糾正了。遠東局指北伐能集結五花百門的社會力量。遠東局認為中共要堅持代表工農。

布朗基主義強調社會主義革命由相對少數的高度組織化革命家密謀在奪取政權後,革命者應國家的力量來推行社會主義。布朗基主義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政變主義」——即認為政治革命應該採取政變的形式。馬克思指這是極左翼冒險主義的代名詞。

早於1925年11月,金文泰在港督府面見一位李將軍,得知廣州情況,肯定汪精衛、伍朝樞、傅秉常和宋子文等要員不是中共黨員,且知蘇聯只是以金錢和軍火支援廣州政府,二者無從屬關係,且關係不是牢不可破的,認為在利益前提下廣州政府可能會與英國合作金文泰暨有這美好的想像,就努力進行改善港穗關係。

同月11日金文泰藉在香港大學畢業典禮發言,發出和解信息,談及省港大罷工,表示「廣東當局應重新考慮其立場,向香港方面再次伸出友誼之手。假如他們做到了,我們將熱烈歡迎,並盡全力真誠合作,以彌補杯葛所帶來的傷害。」呼籲港穗應重拾友誼,並將講詞發給廣州政府親英的伍朝樞,又透過港商曹善允接觸伍朝樞,邀約見面,又與另一親英的傅秉常直接通信,拉攏人脈關係。有論者指伸出友誼之手,或許是外交詞令,但從金文泰接下來的行動又不是。

部分英商亦表示,「願意容納廣州罷工工人條件」,認為「無論香港政府誠意與否,除一面密電英國殖民地大臣報告外,擬直接由英商會選派委員赴廣州罷工會接頭磋商」。

穗港官方無行動下民間則來來往往,廣東四商會11月9日商討解決罷工辦法,定每會派出2人各徵求意見,再開大會討論,會上推舉劉東江為代表,赴接洽解決罷工

 

總結

共產國際要收束大罷工,但帝國主義没有停止壓迫中國,中國工人仍在自發舉行鬥爭,這些鬥爭以經濟為主,也有不少政治鬥爭,可見共產國際如拉菲斯所說不了解中國政經社,卻硬要中國人聽他們的指揮和安排。回頭看共產國際要孫中山與吳佩孚合作,孫中山與他們週旋軟硬兼施,結果是取得蘇援用來北伐,把吳佩孚擊敗,最後國民黨統一全中國。

在共產國際安排下,省港大罷工是用工運來包裝的民族運動,綜觀整個共產國際的活動,是為蘇聯爭利益的,省港大罷工也不例外。

整個大革命,共產國際高估了國民黨和資產階級,低估了中共和工人階級。故有人質疑共產國主張由資產階縓領導國民革命,提間仍要階級鬥爭,時任總書記的陳獨秀以中國國情質疑共產國際的策略,可算是中國式社會主義的先導者。

(完)

 

龍少爺

06.05.2025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