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淪陷時期中共在西貢的黨政組織


淪陷時期中共在西貢的黨政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日軍進攻香港,中共派出部隊尾隋其後進入新界,組織地方武裝部隊──「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總部設在西貢,在港九大隊的勢力範圍下,建立中共黨政組織。
19411229,日軍佔領全港,在半島酒店設立軍政廳,軍政廳最高長官為酒井隆(1887-1946)。不久即成立總督府,設在滙豐銀行大廈,總督是磯谷廉介(1886-1967),組織所謂「興亞機關」,同時發出《安民佈告》,鼓吹所謂「興亞保華」、「大東亞共榮圈」。
香港淪陷後,中共將在香港的黨組織撤離香港,退到東江游擊區。
19417月前,沙田大水坑村有兩名中共黨員的地下交通員張洋(?-1942)和張戊發(?)。港九大隊發展了張洋、張戊發、張財(?)、張大九(?)、張來有(?)、張喜(?)、張戊仁(?)、張其(?)、張南有(?)、張進祥(?)、張華(?)等11人,其中8人是12-16歲小學生[1]
194223,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港九大隊在西貢黃毛應天主教教堂(今「玫瑰小堂」)宣告成立,直屬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司令部。大隊長為蔡國樑[2]1912-1952),政委為陳達明(1919-?)[3],政訓室主任為黃高揚(1918-1946),隊員近千人。
港九大隊總部設在西貢,政訓室設在沙頭角烏蛟騰。沙頭角還設有軍需處、交通站、情報站、稅站等。又在各區成立中隊,其中有沙頭角中隊、元朗中隊、市區中隊、西貢中隊、大嶼山中隊、海上中隊等,還有鋼鐵隊、卓覺民隊、中華隊等。
西貢中隊成立初時的代號為「紅鷹隊」,後來又改為「華沙隊」。早期中隊長是羅汝澄(1921-1971),副中隊長是張興(?),指導員為劉志明(?),民運區委李兆華(1924-2000)。不久,羅汝澄調往大隊部,改由張興任中隊長,范發(?)為副中隊長。1944下半年,劉志明、李兆華相繼調走,指導員由梁超(梁華,?)擔任,民運區委由張婉華(?)擔任[4]。日後,羅汝澄、李兆華、梁超、張婉華等先後加入了中共。
19426月,中共南委遭到嚴重破壞,南方局立即佈置南委負責人分散隠蔽,暫停所有黨組織活動。此後。政治局、南方局對廣東黨組的指示,均由東江軍政委員會傳達、貫徹。東江軍政委員會實際代行中共廣東省委的職責。
12月,政治局決定成立廣東省臨時委員會。
1943年,中共派駐西貢的民運工作人員有李兆華、李萍(?)、張婉華、張婉玲(劉英、?)、梁雪英(1925-?)、方漢光(?)、倪珍美(?)、林苑明(?)、戴宗賢(?)、何玉屏(何若明,?)、鄧志堅(?)、何培(?)、陳貴華(?)、伍淑儀(?)、陳玉蓮(?)、譚志堅(?)、周傑(劉傑,?)、唐麗華(?)、譚地(?)等20餘人,分散在各村、各鄉組織青年會、婦女會、兒童團、抗青隊、生產自救會等,發展游擊小組、游擊之友、情報網等[5]
1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中共在西貢部份鄉村召開村民大會,慶祝東江縱隊成立,利用農曆新年習俗,組織麒麟隊分隊進入西貢墟,一支由李兆華在蠔涌、界鹹組織青年人經北港坳進入墟場,一支由戴宗賢和林苑明組織沙角尾和南山等村青年,經警備隊住地進入街市,以拜年掩飾派發宣傳品[6]
中共在西貢建立了第一個地方支部,書記為劉錦文(1920-?),委員有大坑口的梁觀佑(?)、沙田的詹文輝(?)[7]。西貢區支部駐鹹田大浪村黨員為方漢光,在大浪村發展了3名黨員。駐昂窩村為梁雪英,發展了1名黨員,沙角尾村發展了兩名黨員,爛泥灣發展了1名黨員,沙田發展了4名黨員,坑口發展了6名黨員[8]
西貢中隊成立後,中共在西貢各村成立抗日政權,取名「西貢區聯防會」,西貢區聯防會採用委員制,下設民政事務委員、財經事務委員、軍事委員、文化敎育委員、環境衛生委員和監察委員等,有些職位設兩人出任,有些為1人,共有9[9]
西貢區聯防會將西貢區劃為新一區,坑口區劃為新二區,沙田區劃為新三區。新一區負責人有劉錦文、鄧振南(?),新二區有成連(?),新三區有許達章(?)等。西貢區聯防會席位分配採取「三三制」的原則,中共黨員佔三成、民主黨派佔三成,無黨派佔三成,設有正副會長3人,其中1人由民主人士出任,下設書記1人,軍事委員1人,負責經濟工作1人,負責群眾工作1人。不久又推選新一區鄧振南、新二區成連、新三區許達章等3人作為參議員,前往東江縱隊在惠陽縣麻溪召開的路東行政委員會會議[10]
各區聯防會成立後,紛紛進行基層政權的建設,民主選舉村長,配合民運隊組織發動群眾,動員群眾開荒生產,開展「二五」減租等一系列活動[11]
西貢區聯防會向農民徵稻穀(未脫売的米),每年兩斤[12]
1943年夏,沙頭角中隊在南涌、鹿頸成立民主鄉政府,鄉長為鹿頸村的黃馬發[13](?)。
1942年初,中共在西貢南山村成立第一支常備隊。1943年,港九大隊在西貢墟建立警備隊和憲兵隊據點,負責收集情報工作[14]
1944年初,中共在西貢南山、黃竹洋、沙角尾、黃毛應、北潭涌等分別成立兩支常備隊,一隊駐黃竹洋、隊長為藍丁昌(?),政治敎官為戴宗賢,另一隊駐黃毛應,隊長為鄧某某(?),政治敎官為陳亮(?)[15]
19452月,港九大隊在元朗成立「元朗區人民協治會」,協調民事糾紛。會長為楊英秀(?),副會長為楊麗生(?)、鄧偉廷(?),秘長長孫強(?)[16]
(完)

梁寶龍
22.12.2016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傳真: 852-8265 1467





[1] 張發:〈從一個小村看香港人民的抗日熱情〉,載:廣東青運史研究委員會研究室東縱港九大隊隊史徵編組:《回顧港九大隊》,下集,廣州,1997123-124頁。
[2] 蔡國樑生於廈門,香港淘化大同罐頭廠工人。
[3] 陳達明是香港青年知識分子,曾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
[4] 港九大隊西貢中隊在香港的抗戰救亡〉,載:《廣東老區網》,網址:http://www.gdlqw.com/ztgz/hlfgm/kzsl/hyps/hy/201507/t20150709_663638.htm,原載:《紅廣角》,廣州:2015年第3期。
[5]〈回憶西貢區的民運工作〉,載:廣東青運史研究委員會研究室東縱港九大隊隊史徵編組:《回顧港九大隊》,下集,廣州:1997101-117頁。
[6]〈回憶西貢區的民運工作〉,載:廣東青運史研究委員會研究室東縱港九大隊隊史徵編組:《回顧港九大隊》,下集,廣州:1997102-103頁。
[7] 張慧真、孔強生:《從十一萬到三千》,香港:牛津,2005,第28頁。
[8]〈回憶西貢區的民運工作〉,載:廣東青運史研究委員會研究室東縱港九大隊隊史徵編組:《回顧港九大隊》,下集,廣州:1997113頁。
[9] 張慧真、孔強生:《從十一萬到三千》,香港:牛津,2005,第34頁。
[10] 港九大隊西貢中隊在香港的抗戰救亡〉,載:《廣東老區網》,網址:http://www.gdlqw.com/ztgz/hlfgm/kzsl/hyps/hy/201507/t20150709_663638.htm,原載:《紅廣角》,廣州:2015年第3期。
[11] 港九大隊西貢中隊在香港的抗戰救亡〉,載:《廣東老區網》,網址:http://www.gdlqw.com/ztgz/hlfgm/kzsl/hyps/hy/201507/t20150709_663638.htm,原載:《紅廣角》,廣:2015年第3期。
[12] 張慧真、孔強生:《從十一萬到三千》,香港:牛津,2005,第34頁。
[13] 黃榮、曾發、何集慶:〈沙頭角區的游擊戰 〉,載:陳敬堂、邱小金、陳家亮編:《香港抗戰》,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2004,第198頁。
[14]〈回憶西貢區的民運工作〉,載:廣東青運史研究委員會研究室東縱港九大隊隊史徵編組:《回顧港九大隊》,下集,廣州:1997111頁。
[15]〈回憶西貢區的民運工作〉,載:廣東青運史研究委員會研究室東縱港九大隊隊史徵編組:《回顧港九大隊》,下集,廣州,1997111頁。
[16] 楊慶:〈英雄的元朗人民 〉,載:陳敬堂、邱小金、陳家亮編:《香港抗戰》,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2004,第210-211頁。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鄉議局與港督司徒拔、金文泰


鄉議局與港督司徒拔、金文泰
1910年開始,港英不斷出售新界土地,新界地產市道日趨蓬勃。1923年,港英擬推出《民田建屋補價條例》,規定各區農地轉為屋地要向港英申請批准,補繳地價,荃灣、粉嶺、元朗等鄉紳提出反對,得到沙頭角、上水、大埔、荃灣等區人士響應參加籌備工作。11月,鄉紳上書港督司徒拔(Reginald Edward Stubbs 1876-1947),指《民田建屋補價條例》與《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不符,請求收回成命[1]
1924824,新界各區代表在大埔文武廟集會,出席代表有102人,代表30餘個鄉村單位。會上彭樂三提議,每區舉代表1人組織辦事機關,共20人,組織「九龍租界維持民產委員會」,後改名為「租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並請律師正式向港英註冊[2]
19254月,671名新界和新九龍居民代表聯署上書殖民地大臣雅馬厘(Leo Amery1873-1955),附上戴芴臣律師意見書,指港英的新政策有違《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有如強奪民產,要求取銷[3]
租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因其名有「農工」一詞與中共在國內組織名稱類似,社會上出現流言,指其是中共組織,影響註冊[4]。租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不斷與理民府交涉,均無結果。
交涉期間,中共在香港發動省港大罷工,工人罷工、學生罷課,數10萬人離港回鄉。
直到192511月罷工雖尚未解決,但總算没有繼續惡化,英國委任金文泰Cecil Clementi1875-1947出任港督。鄉紳上書金文泰,要求取銷《民田建屋補價條例》[5]。敎育司活雅倫(Alan Eustance Wood,?)與北約理民官傅瑞(John Alexander Fraser1896-1943等向金文泰報告此事[6]。金文泰具有中文讀寫能力,能說流利粵語,曾於1904年出任新界助理田土官兼巡理府,與鄉紳來往密切,了解新界鄉情。
1926年,中港多番接觸解決罷工問題。5月,金文泰親往大埔視察,鄉紳為金文泰舉行盛大生日會,金文泰席間以地道廣東話演說[7]。金文泰認為租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並非中共外圍組織,在現今非常時期使用「農工」2字,始終敏感,且恐後人誤會,飭令改組為「鄉議局」(Heung Yee Kuk),以聯絡官民感情,使下情得以上達,日後並賦予更多權力,連一般民事案件也會交由鄉議局辦理[8],是為英殖民地體系間接管治(Indirect Rule)表現[9]。金文泰並當即應允新界農地轉屋地無須補地價,但九龍城附近居民則仍需補地價[10]。其後金文泰又和華人領袖兩度到屯門登上青山遊覽,並揮毫寫下「香海名山」4個中文書法字。
當時中共在新界没有組織基礎。其實租界農工商業研究總使用「農工」2字,與國內的工農組織有別,國內中共組織多使用「工農」2字。強調「工」人領導革命,農、商、學是協助者,統戰對象。我推測港英懼怕的是華人「農、工、商」3界聯合,有能力動搖港英的統治,或影響港英的治權。
1967年反英抗暴動期間,以鄉議局主席為首的35名成員於525具名發表〈支持政府聲明〉,又發表〈我們的意向與責任〉,表態支持港英[11]
市面部份書刊和網上資料誤將「九龍租界維持民產委員會」寫作「九龍新界維持民產委員會」,自以為新界和九龍地區人士的組織必標榜「新界」一名。但這機構尚有文件保存至今,可資證明。

龍少爺
03.08.2013




[1] 192311月上港督塔制軍呈文〉,載:薛鳯旋、鄺智文編著:《新界鄉議局史》,香港:三聯、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所,2011,第395-396
[2] 劉潤和著:《新界簡史》,香港,三聯,199953-54頁。
[3]1923年戴芴臣律師原稟第一本意譯〉,載:薛鳯旋、鄺智文編著:《新界鄉議局史》,香港:三聯、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所,2011,第394-400
[4] 劉潤和著:《新界簡史》,香港:三聯,199953-54頁。
[5] 1925年上金文泰制軍呈文〉,載:薛鳯旋、鄺智文編著:《新界鄉議局史》,香港:三聯、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所,2011,第402-403
[6] 薛鳯旋、鄺智文編著:《新界鄉議局史》,香港:三聯、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所,201153-54
[7] 劉智鵬主編:《展拓界址》,香港:中華,2010154頁。
[8] 薛鳯旋、鄺智文編著:《新界鄉議局史》,香港:三聯、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所,201153-54
[9] 陳國成主編:《粉嶺》,香港:三聯,2006,第36頁。
[10] 劉智鵬主編:《展拓界址》,香港:中華,201052頁。
[11] 薛鳯旋、鄺智文編著:《新界鄉議局史:由租借地到一個兩制》,香港,三聯、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所,201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