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1日 星期二

民初婦女爭權大鬧參議院

 




民初婦女爭權大鬧參議院

 

前言

台總統就職公關戲上演前,議會來一場武打熱身,觀戲者飲啤酒食花生時,回顧朱高正來湊熱鬧,鏡頭所見人群中有女士出現,龍少思緒回到民國初年,關閉網路瀏覽器軟件,打開我整理多時女士參政檔案,思考議會民主。

 

假民主

有論者以「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來總結辛亥革命,民國成立前,在民主思潮下,婦女界也知天賦人權和人人平等,早在維新運動中已行動起來,反封建爭女權。及至南京臨時參議院制訂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布婦女界立即行動起來爭取婦女參政權。接下來的護約運動,大動干戈,就是維護這男女不平等的約法。

1912年1月30日,南京臨時議院審議孫中山交來《中華民國臨時組織法草案》,第二章第五條原是「人民一律平等」,被修訂為「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閉口不說男女性別平等,更不提女子參政事宜,引來女界不滿,蠢蠢欲動。

3月11日公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没有列明婦女有基本的參政權,3月19日,女子參政同盟會唐群英1871-1937)、蔡蕙1886-1964)、上海女子尚武會沈佩貞(、中國社會黨林宗素(1878-1944)和女校校長張漢英1872-1915)等廿餘婦女闖入臨時參議院,要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列明婦女有參政權,即要求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議長林森1868-1943)以國會未成立容後再議來拖延,唐群英等與林森激辯後離去。3月20日唐群英等再去參議院要求見林森,不能入內,憤怒地擊碎玻璃窗,自己手的因而受傷流血。與警衛糾纏中,護衛被踼傷倒地,唐群英等離去。3月21日,唐群英等5人一說集結了60名婦女持械繼續去參議院,參議院已重兵把守,當然不能入內。唐群英等轉去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遞上請願書,言詞激動,要求孫中山到參議院提出此議案。亦要求派兵保護前去參議院,以策安全。孫中山婉言勸誡忍耐,指再三爭取必成功,不要動粗以免授人以話柄。並表示會與參議院斡旋此事,即命女兒前去參議院了解,參議院表示女子參政同盟會可再具呈,那就可以開會討論這問題

近代史學者陳三井1937-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第1483月21日,唐群英集結集結60名餘人,不知資料從何而來,龍少翻閱的資料都没有說如此多人,更有人的說法是她們「持械」,這兩疑問暫無法核實。

 

暴力與民主

這樣一閙變成絶大多數議員對婦女不滿,站在封建勢力這一邊,在一眾男議員不能認真認識男女平等下,只看表滿出現的暴力,就表示不滿,忘了假共和是以頭顱換回來的。在封建父權社會下,唐群英等敢言必然把自己孤立起來,爭女子參政權的「路漫漫其修遠兮」。警員在鎮壓上使用武力可謂男女一視同人,龍少問一句,暴力與真理,你站在那一邊!

早在辛亥革命時女性已當仁不讓參加,出版刊物,開辦女學,成立愛國團體,加入暗殺行動,組織女子軍等。鑑湖女俠秋1875-1907)更因此殉國,武昌槍聲後即組織救護隊和國民軍上戰場。共和實行後,男議員們竟按封建傳統,拒絶了請願者應有的公平和民主基本權,濃厚的封建父權意識。革命派以封建的民主取代滿清的封建專制,民主是取代了專制,但封建制度和思想,没有因新政權成立而消失。

女子要求參政消息傳到北京的袁世凱耳中,即電令唐紹儀阻止她們組團來北京,只能派出一兩名代表上京。至8月有由滬上京女子百餘人成立聯合會並開大會,聲言參議院不准女子參政,「即以兵戎從事」。再萌生以軍刀求民主。

闖參議院事件後,女子參政問題引來社會一番討論,正反意見都有。政論家章士1881-1973)妻子女權活動家吳弱男1886-1973)不同意女子參政。她也是國民黨第一位女黨員。

魯迅在女性抗爭的問題上曾撰〈娜拉走後怎樣〉一文,指没有讀書和工作能力的女性抗爭後離家,面對諸多生活問題不能解決,極大可能會回到夫家繼續做主婦,淪為娼妓或餓死。

 

總結

女子參政是基本人權和義務,南北對峙下,女子論政團體紛紛出現,首先出現的是1911年11月底,在南京成立的「女子參政同志會」此會與女子參政同盟會有別,是中國社會黨發起的林宗素1878-1944)當選會長,宗旨是養成女子政治能力1912年1 月初上海有「中華女子競進會」成立,研究政治和軍事,16歲可入會,基本會費1元,各職員每半年重選一次。1912年2 月上海有「女子同盟會」成立,練武以扶助民軍,發展女權,孫中山的批語是没有談民生主義。

法國政治學家路易勃朗(法M. Louis Blanc1811-1882)說:「無論在那裡,如果依靠勞動而獲得的生活保障不能從社會制度的本質中獲得,那麼,那裡就存在着不正義。但是,如果有人挺身而出,同“不正義”鬥爭,即使全世界受着“不正義”迫害的只有他一個人,他所做的也不會是自私自利的行為:因為在這個時候,他就體現着一切痛苦、一切原則,而且在他的身上就代表着人類。」這話正是里昂工人鬥爭的口號:「不是在勞動中生存,就是在鬥爭中死亡,」的註腳。唐群英等就是為正義而戰,在弱勢下被迫以暴力爭民主。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龍少在此借用秋瑾的詩句,紀念唐群英等為民主而奮鬥的愛國主義者,「金甌已缺總需補,為國犠牲敢惜身。」

(完)

 

少爺

24.05.2024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2024年6月6日 星期四

Son of Hong Kong, Historian of China


 


Son of Hong Kong, Historian of China

──陳明銶英文學術文集

 

 

Kent Wan温柏堅主編的Son of Hong Kong, Historian of China: The English Writings of Ming K. Chan陳明銶,已印製完成了,安排於7月在本港書店出售。這就令我想起1982年的往事,龍少協助陳明銶老師完成他的一部中文編著《香港與中國工運縱横》,他拿了十多本回史丹福送給好友。收書的朋友對他說:「一本很好的Handbook。」令陳明銶老師心情不快。

我老師Ming Chan回港後,把這件不快事告訴我們兩兄弟,因這書不足百頁,被視為Handbook。我兄梁寶霖即說:「那我們搞一本三百多頁的吧!」經過四年的努力,《香港與中國工運縱横》就面世了,有327頁,是不足一百頁的《香港與中國工運縱横》三倍

Ming Chan老師走了六年,阿Kent 編出第一本陳明銶老師的學術英文文集,263頁不是Handbook的重量級學術文集。阿Kent從全球各刊物中找出老師的文章,逐一向出版者申請授權刊出,接着就是親自進行編輯和校訂工作。 龍少則負責雜務,聯絡出版社。

據說中華書局的《陳明銶文存》也會在7月出街。

有人建議把文集譯為中文方便一般讀者,但要看這書銷情如何,而Kent尚持有老師的博士論文等文章如大家以購書來支持我們,我們會逐一出版以作回報。

 

Son of Hong Kong, Historian of China目錄如下:

1.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Tzu-Chih t'ung-chien: A Survey.

2.Hong Kong in Sino-British Conflict: Mass Mobilization and the Crisis of Legitimacy, 1912–26. 

3.Hong Kong: Colonial Legacy, Transformation, and Challenge. 

4.The Hong Kong-Guangdong Cantonese Economic Empire

in Shanghai, 1842-1927.

5.The Legacy of the British Administration of Hong Kong: A View from Hong Kong. 

6.Different Roads to Home: The Retrocession of Hong Kong

and Macau to Chinese Sovereignty.

7.Friends across the Pacific: Links between Canada and Hong

Kong i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8.The Luso-Macau Connections in Sun Yat-sen’s Modern Chinese Revolution. 

(完)

 

少爺

06.06.2024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