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從愛國主義到民主運動導賞團

認識屯門 重現香港系列

從愛國主義到民主運動導賞團


集合點 K52屯門站
K52屯門碼頭總站候車,每隔1020分鐘開一班車。乘車直往龍鼓灘。

講解導賞團目的
香港的文化和歷史在不同時代,中英政府和部份學者按不同的政治需要來詮釋,本導賞團試從認識屯門出發,重現香港的文化、社會和歷史,探討香港的文化、政治和環保前路。屯門的開發比港島早,十四世紀時葡萄牙人已曾經佔領屯門。屯門的歷史文化,可以體會香港愛國主義到民主運動的發展。

第二站 龍鼓灘
到達K52龍鼓灘總站下車,步行横過龍鼓灘路班馬線,前往海灘。

講解
龍鼓灘向東遠望伶汀洋,誦十二世紀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的《過零汀洋》,體會文天祥的文藝境界,和愛國情懷。
《過伶仃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没有到達過屯門,他只是在抵抗元朝軍隊失敗後被俘,在元朝軍艦途經伶仃洋時作了這首詩,用以表明忠於宋朝,不願投降的心志。
誦詩後深思何謂愛國主義和本土自決,我們各心中的國家或本土這個共同體,是建基於下列那種呢!如: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政權、宗敎等或者是歷史。香港人的身份如何定位。
漢人一向以文明人自居,元朝統治者蒙古人被視為野蠻人,被統治的是文明人──漢人。在近代,殖民者打着文明道德旗號,四出征伐、搶掠、屠殺,甚至銷滅了當地人的文明和種族,如美洲和非洲大陸。回顧殖民主義歷史,何謂文明和野蠻。
在這個海面上興建的港珠澳大橋,以各自的共同體立場出發,探索經濟發展和環保的前路下,香港應在中國建設內發展,或自我獨立規劃,中港是否可以完全割裂呢!

第三站 蝴蝶灣公園
返回K52龍鼓灘總站,乘車去屯門公眾騎術學校站下車,向東前往行人過路設施,橫過龍門路,步行前往蝴蝶灣海灘。


講解
在蝴蝶灣向東望汲水門,當年英國的鴉片走私船就停泊在此,鴉片戰爭期間部份香港人為英軍提供物資,甚至情報,清政府視他們為漢奸,他們多是蛋家人。當時被統治的漢人與統治者滿洲人有矛盾,部份漢人仍心存反清明心態,金庸《書劍恩仇錄》,就是以這矛盾背境說故事。港人協助英軍是否引狼入室,重蹈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覆轍呢。居於水上的蛋家人與漢人亦有矛盾,我們應如何界定漢奸的定義呢。
這些人在港英庇護下,成為協助港英統治的所謂謂精英分子。日後的日子中,他們一面為港英效忠,強調本土,以建立自己的政經地位;另一面卻又討好清政府,回鄉建設賑災,被稱為愛國人士,獲得封賞。這種愛國愛港的典範人物,一直延續至今天尚在。

第四站 紅樓
向北步行前往輕鐵美樂站,乘輕鐵610往蝴蝶站下車,向西步行前往中山公園,穿過牌坊上斜前往紅樓。


講解
紅樓是中國民主革命遺趾之一,民主革命者曾在此避難,自耕自食,以待革命再臨。民主不是由政治領袖領導開拓後就完成的,必須要動員全民參與,才有堅實長久的成果,否則就會出現袁世凱稱帝,蔣介石的法西斯獨裁統治等。
中國經歷了三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後,進入十九世紀的晚清時,民主思想開始在中國萌芽,進入二十世紀建立民國,推行民主政體,對亞洲民主革命有一定的影響。紅樓也可算是亞洲民主革命見證之一。
從本土立場來看,紅樓的保育價值在那裏!在辛亥革命後中國建立了民主政體,港英對華人的施政也有所改變,放寛了自由結社的限制,工會紛紛成立。

第五站 香港達德學院
返回蝴蝶站,乘輕鐵610到屯門碼頭總站,轉乘輕鐵614去何福堂站落車。


講解
中國民主革命成功後,中國內亂不休,有識之士發動了多次民主運動,接着發生抗日戰爭,中國戰勝日本後,蔣介石的法西斯政權繼續統治中國,反蔣民主派人士繼續進行反蔣民主運動。中共和民主人士利用香港的特殊政治環境,進行反蔣活動,在屯門創辦香港達德學院,為中共培養幹部,這些民主派人士有如為中共抬橋。達德學院於19492月遭港英下令取銷註冊。
達德學院的敎學方針:以國際和平和民族自決為主的愛國敎育、為人民服務的民主敎育、強調互助自由。施行多元化考試方式,包括口試、筆試、開卷試、閉卷試、論文試、課堂討論試、小組討論試、作業試和實踐試等。學院設立「董敎學聯度會議」,邀請董事、敎職員和學生共同處理校政。學生組織學生自治會。
董事長李濟深曾是北伐的國民革命軍軍長,後任人民政府副主席。校內敎授有文學家茅盾、劇作家曹禺、歷史學家剪伯贊、經濟學家千家駒、金融家章乃器等。這批敎師於五十年代尾的反右運動中遭厄運。學生畢業後多前往中國發展,以在金融界發揮最好。

馬禮遜樓的建築藝術價值已不容置疑,尚有宗敎文化的價值,達德學院被封只是港英箝制思想的其中一例而已。
在保育問題上,近年多間敎堂被拆重建,如灣仔循道衛理堂等,敎友除了祈禱外,會否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宗敎文化和歷史呢。
(完)

本活是朱凱迪新西團隊屯門支隊與香港工運史研究小組合辦,報名及查詢:請致電 6057 0052/6057 0239

龍少爺
10.07.2017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汗血維城》新書對談會


《汗血維城》新書對談會

日期:713日(四)
時間:晚上730分至930
地點:序言書室
(旺角西洋菜南街687字樓)
主辦:無國界社運網
對談講者:
《汗血維城》作者梁寶龍,香港工運研究者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蕭裕均先生

梁寶龍先生的《血汗維城》一書,從三大層面來重現近代香港歷史:一是著眼勞動階層的抗爭史。但這些抗爭,又往往牽扯到其他兩個面向,即與中國大陸及國際政治的互動。如《妹仔解放運動》一文, 讀者不難發現香港工運史,同時也和中國甚至亞洲華僑緊密相連,甚至也與英國以至世界史同樣緊密連繫和互動。但當時的港人身份以及階級地位,都比較簡單。戰後,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港人才在政治身份與階級身份上,變得更為複雜。蕭教授以該書為例,說明港人身份政治與階級的變化,又如何隨同香港社會結構與矛盾的變遷而變化。他更提出一個問題:中產階級作為民主旗手的期待,究竟又是否落空了?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傳真: 852-8265 1467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陳文漢照片圖輯


陳文漢照片圖輯

在網上撰寫工運史,有幸結識前工聯會理事長陳文漢的兒子陳建明先生,他把家中珍藏照片和父親生平資料提供給我,我得以順利完成〈奠定工聯會福利事業的陳文漢〉一文,刊載於我的新書:《汗血維城──香港早期工人與工運》(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7),第185-198頁。此書現已出版,在各大書局公開發售。
陳建明提供的照片因版面所限,未能在書中全部刊出,現將未刊出的照片放在網誌,以供讀者更全面了解陳文漢的一生。原圖片第二張說明曾出錯,幸得陳文漢親友唐先生指正,現已改正,謹此致謝。

陳文漢遺照

陳文漢兒子(陳建明)及母親(唐惠芳)與妻女合照。

陳文漢兒子陳建明的童年照

在病床上的陳文漢與妻(唐惠芳)兒(陳建明)合照

陳文漢妻兒與同事合照

陳文漢出殯的靈車

陳文漢出殯的靈堂

陳文漢出殯的靈堂入口

工聯會理事和工作人員在陳文漢墓前合照,4潘光偉(退休前任工聯理事長),右2吳理廣(海員工會,曾任工聯副理事長)、楊光等。

工聯會理事和工作人員在陳文漢墓前合照,1李慶寧(工聯秘書)、左4潘光偉、楊光,右2黃燕芳(紡織染,曾任工聯副理事長)。


_

陳文漢出殯時的圍觀人群

陳文漢出殯的送行人

陳文漢出殯的車隊1

陳文漢出殯的靈車

陳文漢出殯的車隊2

陳文漢出殯的車隊3

陳文漢出殯的車隊4

陳文漢出殯的車隊
陳文漢出殯時工聯會的領隊者

陳文漢的棺木

陳文漢的棺木蓋上工聯會的會旗

陳文漢的靈堂

陳文漢與(唐惠芳)(陳建明)合照


陳文漢的靈堂入口

病床上的陳文漢

旺角勞校開幕,陳文漢與兒子陳建明合照


(完)

龍少爺
05.07.2017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