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二十一世紀的示威者應讀毛澤東著作



二十一世紀的示威者應讀毛澤東著作
年前曾有示威的小孩被胡椒噴霧擊中,這是示威組織者的嚴重錯誤,請你們拿出勇氣向小孩子道歉。毛主席曾敎導我:示威「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示威就是暴動的前奏,是被壓迫者對壓迫者的暴烈行動[1]
青少年時,我的同輩鄰居就讀香島中學,他向我講述他的英雄事跡,老師如何敎他帶領初小同學鬥爭,敎他如何保護他所帶領的學弟妹,走上街頭面對暴力。他們熟讀毛澤東著作,當然知道示威「不是做文章」,示威也不只是文鬥,要有心理準備迎接暴力,準備進行武鬥。敢於帶領學弟妹出來鬥爭,面對國家機器─警員,必要把示威組織好,有信心帶領學弟妹回家,繼續明天的漫長鬥爭。廿一世紀的示威者!你們決心寫好一個“人”字,甚至想做烈士,但不要未經他人同意,為他人鋪下一條烈士的道路,寫下一個血紅色的“”字。
廿一世紀的示威者已把示威化作嘉年華會,但是統治者心理不會改變,他們不會把示威當作「繪畫繡花」,他們也知道毛主席的指示:示威「是暴動」,是「暴烈的行動」。所以示威者一定要讀毛澤東著作,學習反英抗暴的經驗,不要重蹈反英抗暴的盲幹錯誤。毛澤東另一示威經典指示:示威行動中,我們「在戰略上,應當輕視敵人的時候,卻決不可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問題上,也輕視敵人。[2]」也就是說要把示威計劃周詳,全面照顧。
港英時期的公立圖書館是没有毛澤東著作的,現在不知是否已補充了。若圖書館没有,網上不難找到。寫“人”的經驗已擺在你前面,不妨拿出來參考,寫好一個“人”字。

龍少爺
23.03.2011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傳真: 8265 1467




[1] 毛澤東:《 湖 南 農 民 運 動 考 察 報 告 》。
[2] 毛澤東:《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解退保三謬誤 謀雙贏出路


解退保三謬誤 謀雙贏出路
馮可立

在上個月,香港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政制改革,各方猜度人大常委對政治保險的緊身衣尺寸能否容許有呼吸空間,到31日終於揭盅,原來的政治保險議題已經改弦換轍,改為北京成立了一間稱為「選擇CE」國企,包攬一切保險事宜。緊身衣的尺寸已顯得毫無價值,重點可能是董事會開會地點究竟會在西環還是深圳。
在沒有討論空間下,民間怨懟鬱悶之音此起彼落,看來這事件將會像陰魂一樣纏繞香港上空。
第二件是周永新教授團隊公布了退休保障的研究報告。這是一件討論超過30年的大事,看來應該到達劃上句號的階段,但是政府的取態說得好聽是開放中立,說得不順耳是冷眼旁觀。而民間的討論也是陷入細節、淡然無味、毫無火花。
看來,退休保障與政制改革這兩個制度的前景,不但並不樂觀,而且有出現倒退的可能。
退保方案生不逢時,被政制改革的議題蓋過了。雖然如此,在細閱過去十多天的報章回應,覺得有些言論仍未能掌握到退休保障的基本理念。筆者身為社會保障的教師,在此希望協助讀者了解退保的一些ABC,以免討論缺乏焦點,兜兜轉轉,原地踏步,枉費了30多年的討論。

退保乃勞工問題 非扶貧可解
三個誤解:
誤解1. 退休問題只是一個有關長者貧窮的問題,所以應該用福利政策來解決。
退休保障問題其實是橫跨勞工與福利這兩個政策範疇。勞工一生為僱主服務,年輕力壯時加班開夜搏殺,對勞損少加理會,以致從中老年開始才知勞損的後果。在百多年前的討論中,有些工會領袖質問,機器有折舊率,為甚麼勞工沒有這項支付?勞工辛勞地為僱主賺錢,也應得到折舊補償,僱主不應用完即棄。在協商過程下,終於產生了僱主與僱員雙方責任制的退休生活保障,又因大部分低薪工人就算是參與供款,基數太低難以維持生活保障,甚至下墜往貧窮狀況,所以要求政府提供財政補貼,到後來產生了三方供款模式。
一般來說,退休保障是勞工政策為主,福利政策為輔。而且,它的目標並非扶貧,而是協助勞工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努力下一種補償及保障。有些商界人士及經濟學者建議用扶貧政策來處理退保問題,其實是誤解了退休保障的基本意義。

人口政策配合 紓退保財壓
誤解2. 全民退保有違代際公平
坊間有些說法,認為全民退保將會令少數年輕人供養愈來愈多的老人,有違代際公平,甚至會令年輕人生活困苦。
首先要指出,全民退保不是一個永恒的財政負擔問題。很多外國的研究指出,戰後50年代的嬰兒潮在60年代後期已經有效地被遏止,所以退休潮的高峰期大約是20252045年左右,就算預期壽命的上升,影響也並不嚴重,香港的人口結構也類同。
在全球層次,人口趨勢主要問題是生育率下降,使老化人口在高峰期內得不到補充。在歐洲,各國起初關心的是8090年代人口的零增長,及之後的負增長,所以向非洲招手吸入外勞。人口老化及退休保障財政壓力雖然存在,但在經濟增長趨勢下,並不需要大刀闊斧進行結構性改革,直至90年代中後期才開始加強力度。
日本本來採用本土化的勞工政策,後來也開始輸入外勞以作平衡。新加坡也是一樣,也是用輸入勞工方法推動經濟增長,以至人口超過四分一是外國僱主及外勞。
勞動力增長始終是應付人口老化問題的根源。戰後的嬰兒潮是一個難以逆轉的趨勢,但只要着力處理好20252045年的高峰期,而又配合合理的人口政策,退休保障的財政壓力並非不可紓緩。

供款或稅務轉移 助度晚年
誤解3. 隨收隨支制度
有些經濟學者認為,隨收隨支(pay-as-you-go)制度必然破產。
算術很簡單,隨着老人數目愈來愈多,年輕勞工愈來愈少,退保基金的收入將會少於支出,到後來必然入不敷支。其實,退休金財務制度包括全基金制(fully funded)、部分基金制(partially funded)及隨收隨支,有些錢是現收現付,有些錢是用來儲蓄。不少國家都將三者混合使用,亦彈性地將替代率(replacement ratio)的幅度調整,減低支付壓力。只要讀者花少許時間讀一讀全民退保聯席的建議,便可明白為何到2041年退保基金仍有1,270億元的結餘。

社福界冀 退保減綜援負擔
其實,不論基金制還是隨收隨支制度,人口老化問題不會消失,香港始終都要面對兩個艱難選擇,其一是在財政預算中預留大筆錢,以應付在5060年代成長的低收入群,在他們退下職位時湧入綜援制度所產生的財政壓力。
其二是建立一個供款或稅務轉移的退保制度,協助勞工得到一個較為合理的晚年生活。
其實,在過去的十多年中,社會福利界尤為擔心會出現第一個選擇情況,所以一方面提出全民退保方案減低綜援所面對的壓力,另一方面加上第二個選擇目標,希望達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效果。周永新團隊方案,以及全民退保聯席方案等,都是抱着善良的意願冀望達至雙贏的局面。

能否做到,便要看政府的反應了。

原刊載於《香港經濟日報 》201498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傳真: 8265 1467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20-9-2014「中風長者個案研究」發佈會 新聞稿


20-9-2014「中風長者個案研究」發佈會
新聞稿

香港社會保障學會(下稱「學會」)20147月至9月期間,由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榮宗博士、中文大學社工系名譽副教授馮可立博士及其研究小組成員,以質性研究的方式,訪問了24年齡界乎62歲至90歲不同經濟水平的中風長者或其家屬,以探討現時中風長者的黃金康復期是否獲取所需服務及比較家庭經濟較佳的長者,和經濟貧乏的基層長者,在選用照顧服務時,出現了甚麼情況,學會並於2014920日下午於香港城市大學進行了「中風長者個案研究」發佈會。

家居照顧排長龍‧中風長者康復難
家居照顧服務及復康支援,對中風長者尤為重要。可是,根據立法會LWB(L)-2-c1號文件,截至201312月,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體弱個案)的輪候人數為1,671(平均輪候時間為7個月);而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普通個案)輪候人數已高達5,200人,因輪候人數眾多,服務嚴重供不應求,長者輪候無期。加上,目前全港只有4間社區康復中心,以支援全港市民復康的需要,對中風長者來說,因為他們得不到適當的家居照顧及復康支援,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康復進展。

研究結果
學會的研究結果指出,中風長者若能在中風後6個月內(中風黃金康復期)進行密集的物理治療和針灸,確實有助他們顯著的康復和復原,令他們的身體活動能力改善,把中風後出現的半身癱瘓,言語不清晰,要坐輪椅,可以改進至全身能活動,只用柺杖或有陪伴下便可步行,言語溝通也較前暢順和清晰。

可惜,研究又發現,醫管局所提供的離院支援服務,只限一至兩個月的安排,未能確保中風長者發揮黃金康復期的最佳療效。回到社區,中風長者十分需要到戶復康及家居照顧服務支援,可惜由於人手短缺,服務名額偏少。政府資助的家居照顧服務一直排長龍,很多中風長者未能享用類似服務,被逼不能居家安老。

目前,社區及家居照顧服務架床叠屋(日間中心、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離院支援計劃……),名目多且混亂,令人難以掌握,不合理的服務及津助協議使服務不能以長者需要為先。政府對服務缺乏承擔及周詳計劃,所需的專業及前線同工均短缺。

學會同時也發現前線人員在福利機構整筆過撥款的制度下,薪酬偏低、且缺乏晉升階梯,令保健員人手嚴重流失,據前線員工工會資料顯示,現時有證書的保健員約有14,000人,但當中只有約3,000(僅兩成人)入行。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實難滿足長者的照顧需要

教授強調:「當中有申請綜援或只靠長者生活津貼的長者,由於缺乏經濟能力購買私營復康服務,只可以負擔政府津助的醫療服務和家居照顧服務,但正正矛盾的是,公營服務不足,輪候時間長,一些自費的額外服務卻確實有正面的效果。他們要求政府提供津助,以購買物理治療或針灸服務;而經濟較好的中風長者家庭,他們大多能聘用外傭,或能負擔各類私營服務,故能發揮較佳的黃金康復期效果。」

研究建議
教授就著上述的結果,歸納以下建議:

1.          中風長者及家人對有關病患認識有限,建議醫院醫護人員在病患長者病情穩定後,向長者及其照顧者介紹中風病患、黄金康復期及復康治療計劃,讓他們能配合復康治療,減低因不清楚治療的安排而產生的徬徨不安。

2.          中風長者病發時在醫院只停留一段短時間,病患影響了他們不同的身體功能,不少行動不便,雙手不靈活,嚴重的甚至半身癱瘓,吞嚥困難,離院後在社區生活會遇到不少困難,再者他們需要持續做復康運動,尤其在黄金康復期的半年裏,因此,醫療單位與社區社會服務單位的聯繫,對支援中風長者至為重要

3.          中風長者及其照顧者多尋求針灸等中醫復康服務,服務亦見成效,這些服務收費昂貴,大大增加患者經濟壓力,建議醫管局考慮設立公立中醫中風復康中心,或於日間醫院加設中醫復康部門

4.          政府出於醫護專業責任,必須確保和資助有需要的中風人士在黃金康復期內,以致首年內獲取社區康復中心或上門的密集物理治療和針灸服務,如:在大專院校增設物理治療師學位、開設物理治療助理課程、在全港18區增設社區康復中心等,以確保有足夠的人手供應及服務名額。

5.          為有效規劃長者社區服務未來的需求,建議統計處在2016年進行的中期人口抽查,應特別統計長者健康狀況及自我照顧能力,提供更新更準確的長者人口狀況資料,作短中長期規劃之用。

6.          健員薪級制度和晉升階梯,來增加長者家居照顧服務人手,落實中風長者居家安老和康復。
表一﹕
職位
時薪
條件
初級保健助理
50
無須經驗、要有一至兩周短期培訓
中級保健助理
60
須有兩年保健助理經驗
高級保健助理
70
須有兩年中級保健助理經驗
初級保健員
80
須有保健員兩個月培訓證書及兩年經驗
中級保健員
90
須有證書及三年初級保健經驗
高級保健員
100
須有證書及三年中級保健經驗
(註﹕時薪低於政府薪級表月薪15,000元至25,000元。在整筆過撥款下,社福機構給保健員的月薪平均約12,000元,而私營安老院的薪酬更低。保健助理負責的工作﹕包括送飯、清潔、陪診等。而保健員負責的工作則集中個人護理、協助沐浴和如廁等。)

出席的中風長者家屬補充
出席的中風長者的家屬李太批評康復治療缺乏支援,無論是離院後所提供的治療服務或是復康大樓人手不足的問題,都直接影響中風者的生理及心理質素

李太自己也是長期病患者及傷殘人仕,是一位特殊教育工作的退休老師,因不能上落梯級太多而由家人建議提早退休,退休已有十年了。這十年因為需要家居照顧服務,所以一直由其先生負責。因此,李先生也只做散工去應付日常醫療及生活費。退休時,兒子剛踏進社會工作,縱使正香港經濟低迷,但一家生活也能安穩,不需政府支援。然而,去年李先生中風,失去家庭收入支柱,而兒女的各自收入只足夠他們的家庭開支。所以,現只用這些年來的積蓄去應付醫療使費及他倆的生活費。李先生因中風而需要坐輪椅及插喉吊奶,李太也是傷殘人仕,均需要由保健員及家務助理負責他倆的生活。

復康大樓照顧員不足的情況
住在復康大樓內,李太完全體會到人手不足對中風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和生理質素影響。李先生因配合物理治療師的步行練習,而錯過了換片的時間,期後向照顧員反映,照顧員只示意等一會,就沒有出現,使李先生覺得沒有被尊重。李太表示希望醫院能改善這基本人權的需要,提供以人為本的服務。

醫院及社區脫軌,居家安老成空話
而在離開復康大樓後,醫院只提供8-10堂的物理治療服務,全無進展,治療期結束後,再沒有任何支援。即使李太曾向醫務社工求助,只被建議送李先生到老人院,沒有真正幫忙他倆居家安老。後來,李太從朋友口中得知有日間社區康復中心可提供治療,便向醫院施壓要求轉介服務,最後才得服務。整個過程得來不易,使李先生及家屬都受困擾,希望類似的情況得以改善。


如需進一步查詢,歡迎致電6540 8410 與本學會組織幹事張雅嵐姑娘聯絡。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香港社會保障學會通告

採訪通知
由 香港社會保障學會
致:各大傳媒採訪主任
事由:中風長者個案研究發佈會
日期:18/9/2014
家居照顧排長龍 中風長者康復難
保健員僅兩成人入行 居家安老成空話
本學會於20147月至9月期間,進行了一次中風長者個案研究,共訪問了24位年齡界乎62歲至90歲,不同經濟水平的中風長者作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討現時的中風長者在黃金康復期,即中風後六個月,是否獲取所需服務和經濟不同的長者在選用照顧服務時的情況。

研究發現,中風長者十分需要到户復康及家居照顧服務支援,可惜由於人手短缺,服務名額偏少。政府資助的家居照顧服務一直排長龍,總輪候人數有約6891人,個案中很多長者也不在此服務之下。對於經濟條件較弱的中風長者來說,他們沒有能力負擔不同的復康治療,康復的效果不明顯。更甚的是,本研究有三分之一的中風長者因不同的原因而需入住私院,例如家中配套不足等,他們當中不少都希望居家安老,奈何現實環境不許可,而入住私院,在沒有或甚少的康復治療下,中風長者確實康復難。

導致這個情況出現的其中一個主因就是前線人手短缺,流失率高。現時有證書的保健員約有14000人,但當中只有約3000(僅兩成人)入行。面對急劇老化的社會,充足的人手才可維持居家安老及應付院舍服務需要。就此,本會就保健員薪級及晉升制度提出了新建議,誘使年青人入行,期望增加長者家居照顧服務人手,落實中風長者居家安老和康復。受訪者和長者亦會出席是次報告發佈會,一起去分享是次研究結果。

歡迎傳媒派員採訪。
中風長者個案研究發佈會詳情
日期:2014920日(本周六)
時間:下午3時正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 Y7-302 (請使用Lift 9 到達7/F)
分享者﹕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榮宗博士、
中文大學社工系名譽副教授馮可立博士、中風長者家屬等
 
 










查詢及聯絡:香港社會保障學會 組織幹事 張雅嵐小姐6540 8410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周奕評《胸懷祖國──香港「愛國左派」運動》


周奕評《胸懷祖國──香港「愛國左派」運動》
蒙贈《胸懷祖國》,回家匆匆翻閱。這是一本有意義的書,一目十行地粗讀幾篇文章,第一個感覺是深度不足,有些關鍵之處未能發掘出來。
最意外的是作者選了工人粵劇運動,名目很大,其實只是講了南國粵劇團。其實許多間工會都有設立業餘粵劇團,他們在節日演出以娛工友,我還記得租用戲服的費用是每場二十元。其中以洋務工會最勁,一間工會擁有七八個劇團!而演出的劇本相當部分是從八和的劇班拿過來的。
不過此文較多引用南國粵劇團的材料,總算補充了這方面的空白。兩年前我曾經向吳秋北提出過,我說,工人康樂館在發展工人文娛工作方面發揮過不少作用,我寫工運史的時候,為免成書過於擁腫,只能提及工人康樂館出過一名世界冠軍容國團,以及影響最廣的小型足球賽「團結杯」,其他方面沒有寫下,包括南國粵劇團。而工人粵劇團曾經撰寫過不少膾炙人口的粵曲,這是工人運動對文藝工作的貢獻,希望工聯及時搶救。有沒有下文,我不知道,不過此文總算補充了一些空白。
愉園足球會在書中佔了不少篇幅,可惜談的多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欠缺風雲激蕩的六七十年代,我的鬥爭史主要是講左派與港英之鬥爭,體育界就略過了。我曾與愉園的舊臣作過深入的探討,得出的結論是中共成功地統戰霍英東是通過體育界(主力是新華社的李沖),霍在60年代初期就出席體育界的國慶聚,但是不許攝影和報導。我記時霍英東在左派活動中公開露面是1966年的機械展覽會,因為我是駐場記者。
文中提到的同章足球隊是當年的一件大事,可惜作者對此了解不多。話說1965年愉園取得聯賽冠軍之後,以到國內旅遊作為對球員之饋賞,而國內當時被國際體壇杯葛,恪於規定所限,這枝球隊就以兩位大老闆各取一個名字而定名,順道作友賽。這次活動有一些趣事可供一記。
話說這班球員其實沒有甚麼政治觀念,而且他們都是留下一頭時興的長髮。他們去到幼兒園參觀,老師教導幼兒高呼「歡迎叔叔」,有些小孩子感到狐疑問道:「為甚麼不是歡迎阿姨?」有些地方在表演完節目之後,要求客人回贈一曲。當年不時興卡拉OK,這班波牛都不會唱歌,為免尷尬,不知是那位捉狹鬼想出一個主意,時代曲不會唱,不過有支廣告歌是家喻戶曉的:「新奇,新奇洗衣粉,月老牌,月老牌新奇洗衣粉。洗得靚,更潔白,慳水又力,請用月老牌新奇洗衣粉。」反正去到北方,對方不知你唱的是甚麼。於是一眾波牛齊唱廣東話的廣告歌得以脫身。這些趣事相信沒有多少人記得的了。
足總要處分愉園,從當年的政治環境來看很可能獲通過,關鍵時刻是霍英東之斡旋,原因很簡單,當日的同章隊是以愉園球員為主力,但是邀請了霍英東旗下的東昇足球隊兩三名球員補充實力,倘若作出的決定不能處分愉園(因為北上的不是愉園的名稱,而且球季經已結束。)而是處分球員的話,東昇的球員亦免不了關係。可惜這個重要的內容沒有在文章上出現。
寫得不少了,再補充兩處。
愛國學校這一章太單薄了,連愛國學校有多少間都沒有列出來。其實沒有「幾十間」,只要查找1968年後八月份的左報,就有愛國學校的聯合招生廣告,一查就知(我的資料是:中小學26間,工人夜校5間,美專和中業專科夜校2間,共33間。)。另 外,把愛國學校說成是學費低廉,其理據是把勞校與官立學校作比對,不符合事實。勞校是要補貼的,所以勞校每年都要籌款。1970年代以前,香港的教育主要是由私立學校承擔,愛國學校其實就是私立學校,除勞校之外都是按市場價格收費,不過可能會略為便宜,靠的是老師的工資偏低。不過,相信你們都記得,1950年代不是有天台學校嗎?天台學校的老師工資是月薪100元!
電影方面,只講銀都是一大敗筆,其實應該包括早前的:長城(公私合營)、鳳凰(兄弟班)和新聯(國營),這三間在1950-1960年代各領風騷。到了銀都機構之組成,整個左派電影業都已轉了型。
不再寫了

周奕
28.08.2014


翻閱《胸》書,最主要的是作者們的重點都在1970年代以後,其實在此之前,即在戰後到1967年是左派的力量凝聚與發展階段,即是在非常困難的環境下,工作的開展。到1972年北京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是一個轉折點,其後之工作又轉到另一個階段。到回歸前後,又是一個變化,這個變化是很大的,北京的政策基本上是放棄基層工作。
如果要出第二版的話,恐怕要做很大的補充,其是教育、電影兩個部分,其中又以教育一章很弱。

周奕
28.08.2014


今天看了寶霖在《胸》書寫的工聯會,基本上他摘錄了許多主要的情節,我感到的缺點是沒有將之劃分為若干個階段,其效果是一篇流水賬。
藉著寶龍詢問工聯在67前後是否左?我簡略講講我個人對工聯階段之劃分,這是我個人的看法,與工聯內部的劃分是不同的。
工聯成立於解放前,當時社會的風氣視國民黨為正統,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1972年北京進入聯合國。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工聯成立的時候,屬會不多,會員亦不多(與工團總會比較),不過其組織能力與凝聚力很強。工聯著重抓產業工會,形成四電一煤,再加上牛奶、洋務、海員等大工會(海員其實是在解放戰爭取得勝利才大發展的,一年增收會員9000人)。
工聯另一個成功的地方是抓保障職業生活。當時的香港處於資本主義原始資本積聚時期(比歐美遲了將近一個世紀),加上當時的職業崗位嚴重不足,剝削厲害,工聯屬會抓緊大小工潮確實凝聚了力量。
1952年是一個階段,由於東頭村火災,左派企圖介入救災之社會工作,發生了「三一事件」,大批工會工作人員被遞解出境,工聯會決定低調子,一個重要的標志是解散歌劇團(兩年後恢復,改稱為歌詠班),成立中樂組,亦即《胸》書中所講的粵劇團。不過更加重要的是重點發展工人福利事業,陳文漢這件工作是很成功的。
這個轉變其實是企圖抒解港英之戒心,不過港英的戒心並沒有放鬆,它始終監視工會之活動。我記得有一年大概是慶祝五一,是在工會會所舉行之例行慶祝會,散會後,有個便衣上來問散了會沒有?我答早已散了。這類集會我們是沒有呈報的,警方是暗中監視。這個便衣大概去了蛇王,才有露面一問。
1961年是另一個轉變,當年北京下達港澳的工作方針是「社會化」,即是左派機構、社團都要融入香港這個社會,換言之,過去的左派既卑視港英的施政,而在許多地方都自視「革命」,既不認同聲色犬馬,甚至對社會之習俗都看不過眼......
自此以後,工聯會的工作更加低調。其實在1950年代末期,工聯會發動的工潮已日見減少,到1960年代,資本家經已略為提高工人的工資(見《工運史》p.370)。電子業的興起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亦使到基層的生活略有改善。
這段期間工聯會藉勢進一步聯絡外界,把工人粵劇團命名為南國粵劇團(一個組織兩塊牌子),方便對外活動,其中明顯的一個成績是與仙鳳鳴劇團構通,並且為仙鳳鳴之演出製作並投射唱詞幻燈片。
不過,工聯會始終恪守著不介入社會事務的原則。蘇守忠反對天星加價,左派記者刻意不接觸蘇守忠,以免港英誤會我們介入。期間,盧騏曾經上過工人俱樂部尋求工聯支持,工聯不予睬理。其實這個期間的失業失學仍相當嚴重,警察貪污,左派刻意不報導葉錫恩的反貪污。
1966年,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提倡學習毛主席著作,整個情況又變了,以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不贅。所謂社會化只是維持了五年。
簡單來說,這十多年來,工聯基本沒有左的東西(個別事件屬例外)。反而在文革以後,左的東西多了許多,我在工運史已有所講述。

周奕
30.08.2014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傳真: 8265 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