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東江縱隊與香港工人





東江縱隊與香港工人
東江縱隊全稱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縱),是抗戰時期活躍在廣東的一支中共抗日武裝,下轄的港九大隊是淪陷時期香港唯一的敵後抗日武裝。光復後,東縱大批幹部復員到香港從事工人運動。1983年,一批東江縱隊老戰士及西貢居民發起籌建抗日戰爭紀念碑,在各界的大力捐獻下,於1989123在西貢塹竹灣建成烈士碑園。作為港九大隊員集體寫好一個“人”字的見證。
19381012,日軍在大亞灣登陸,駐守在廣東的國軍由於部份兵力被調往長江流域作戰,兵力缺乏,在被動防守中節節敗退。
1013,中共政治局致電中共廣東省委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命在東江日佔區開拓游擊區,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1908-1983)遂在土瓜灣召集召集中共香港海員工作委員會書記曾生(1910-1995)、中共香港市委書記吳有恒(1913-1994)等開會,決定派曾生、香港區委書記謝鶴壽(?)、香港市委周伯明(1918-1998)等3 人組成惠陽工作團,到惠陽組織抗日武裝,整理黨務[1]
會後曾生帶領一批海員和100餘名洋務工人,以及“海華學校”全體教員和部份學生,回到家鄉深圳龍崗區坪山鎮組織抗日武裝,成立中共惠寶工作委員會,並向當地的國民黨駐軍借來15枝步槍,以及中共組織原有的幾枝槍,於12月徵得當地駐防國軍第一五一師旅長同意,以自衛隊的形式,不設政委,減低中共武裝色彩,在惠陽淡水周田村建立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為曾生,隊員100餘人,槍30[2]1939年春,改編為第四戰區東江游指揮所第三游擊縱隊新編大隊,國軍並頒發委任狀給曾生。跟隨曾生抗日殉國的洋務工人有:翁志中(?)、陳思明(?)、王棠棣(?)、葉克之(?)、葉傑(?)、楊少珍(?)、洋務工會宣傳部長陳安(?)、洋務工會婦女部長冼鳯來(?)、海景酒店林發(?)、林興(?)、半島酒店葉錦(?)、散區工友黃鍚(?),冼鳯來(?)在抗戰中[3]
曾生原名曾振聲,又名曾子屏,深圳市龍崗區坪山街道人,10歲讀完初小後到香港入讀“超然學校”,因多次違校規,只好回到坪山光祖中學讀書。1923年離開坪山去澳洲悉尼讀書,1928年回到坪山。1929年,曾生到廣州中山大學附屬中學讀書,19361月被選為中山大學員生工友抗敵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受到通緝南下香港,在新界一間海員子弟學校教書。2月,曾生到英資昌興輪船公司的日本皇后號輪船當海員,並在船上成立了由坪山同鄉組成的慈善組織“惠坪樂善公所”,10月加入中共,一邊在中山大學讀書,一邊抽時間回香港從事恢復中共黨組織的工作。12月,曾生等建立起中共香港海員工作委員會。19378月,曾生賣了家裡的兩畝地,在九龍南京街開辦海華學校,專門招收海員和洋務工人子弟入學,同時亦作為中共的聯絡點,校長為曾生,教師有劉宣(?)、沙克(?)、羅文光(?)、阮群英(?)等。曾生還利用校址開辦英文夜校,招收海員和洋務工人入學。曾生並把學校作為中共香港海員工委的聯絡點[4]1938年初,曾生接任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發展了300餘人加入中共,年底在惠陽建立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任總隊長。1943年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與其其抗日游擊隊整為為東江縱隊,任司令員中共建政後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華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先後任中共海軍黨委委員、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市長等職。196265-6日,廣州市民被國民黨的“邊境開放3天,不用通行證可以去香港”的傳單影動,1萬餘人聚集在廣九鐵路廣州東站,造成擊火車站,打傷警員的事件,曾生讓廣州軍區派出1個營的兵力在東站實行戒嚴,將事件平息。1974年後先後任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等職務。

19391月,九龍城淘化大同罐頭廠工人蔡國梁(1912-1952)帶領該廠工人陳定安(?-1940)等17人,到深圳參加葉挺(1896-1946)領導的東江游擊總指揮部,後來東江游擊總指揮部編入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
蔡國梁(1912-1952)原名蔡順發,福建廈門人,1928年在廈門淘化大同罐頭廠做工,參加工人糾察隊,1932年轉到香港牛池灣淘化大同罐頭廠做工,參與組織僑頭、“學德勵志”婦女教育服務團等團體,19385月加入中共。19391月帶領淘化大同罐頭廠工人17人到深圳參加東江游擊總指揮部,任警衛排排長,2月東江游擊總指揮部編入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任政工隊隊長,19403月任政訓員,9月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大隊政訓員,194112月率武工隊挺進西貢,19423月,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總隊港九大隊大隊長,開展港九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直接威脅日軍以香港為中轉站的作用,19449月任東縱第二支隊支隊長,率隊挺進北江西岸,開拓英(德)清(遠)邊抗日游根據地,19466月隨東縱北撤山東,在華東軍政大學學習,19478月負責由山東經上海、香港到廣東的交通線,保持東縱北撤部隊與中共廣東黨組織的聯繫。19497月任兩廣縱隊第二師參謀長。194911月,任廣東軍區東江軍分區司令員。1951年,任廣東省海島管理局副局長,1952年病逝。
陳定安是福建南安縣人,香港九龍淘化大同罐頭廠技工,19391月參加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編入特務隊,並加入中共,5月任大隊警衛員,不久,到中共東江特委舉辦的連排幹部訓練班學習,訓練結束後,升為特務隊小隊長。19409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成立,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第二中隊小隊長,10月,隨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挺進東莞大嶺山,11月殉國[5]
19381024,惠陽青年會組成第三批回鄉救亡工作團,成員有:餘閒樂社筲箕灣支部負責人黃冠芳(1915-1997)、中共外圍組織晨鐘社社員橡膠女工李傑(中共黨員,?)、黃小英(中共黨員,?)、劉玉珍、(中共黨員,?)鄺愛蓮(中共黨員,?)等,洋務工會及青年同樂社、青年聯誼會等都動員會員參加[6]
餘閒樂社總社是海員的文娛組織,成立於19357月,以互助公益組織的名義向港英註冊,出版社刊《餘閒》,發表《海員抗日救國綱領》等文件和報告各船各單位反日募捐情況,社員人數由最初的幾百人發展到2000餘人,到1937年更發展到17千餘人,下轄筲箕灣、紅磡、深水埗、尖沙咀等4個岸上支部,36個輪船支部。餘閒樂社社員主要是海員,洋務工人亦不少,當船靠岸時,在船上當西廚、服務員的海員會到餐廰、酒店做工,暫時轉為洋務工人,當船啟航時再上船做回海員,兼有兩者身份。1937815,餘閒樂社發起,召集“崇義工會”、“敍蘭別墅”等60多個海員團體向港英申請恢復“香港海員工會”。餘閒樂社發動海員和洋務工人以人力物支援東縱,東縱傷員從前線撤到香港,餘閒樂社設法安排食宿和醫療,成為東縱不具名的後勤基地。
黃冠芳(1915-1997)是深圳龍崗區坑梓鎮人,深圳光祖中學畢業,1938年加入中共,餘閒樂社筲箕灣支部負責人,12月參加惠寶人民抗日游總隊,1941年率廣東人民抗日游隊第三大隊武工隊尾隨日軍之後,挺進西貢和九龍市郊,清除從西貢至九龍城土匪,打通從九龍市區經西貢、大鵬灣至深圳坪山抗日游區的交通線,1942年春,率領武工隊從九龍接待站護送中共領導人和一批愛國民主、文化界人士,經西貢轉往內地,並從劫匪中救出電影明星胡蝶(1911-1989),1944年率隊突襲啟德機場,炸毀日軍飛機1架、油庫1座,9月接任港九大隊大隊長,1945年日本投降,率領港九大隊撤出港九,1946年隨東縱北撤山東,1947年任兩廣縱隊司令部管理科科長,1954年轉業到地方,任中共佛山地委統戰部副部長直到離休,1997年病逝。
李傑(?)原名李潔真、李好,中共黨員,中共建政後任廣東省婦女聯合會副主任。

晨鐘社是中共外圍組織,活動以踢足球為主,餘閒藉讀書、討論時事、郊遊等學習革命理論[7],晨鐘社在深水埗開辦工人夜校,敎員有鍾仕開(?-1942),學員有:深水埗嘉綸織造廠女工陳笑影[8]1922-1942)、香港棉藝織造廠工人馮坤(馮美坤,1923-?)等。
19391月,在中共的推動和支持下,南洋惠僑救鄉會和香港惠陽青年會、餘閒樂社、香港海陸豐同鄉會等在香港開會,成立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簡稱東團),以動員東江群眾協助軍隊及人民武裝抗戰,並救護傷兵,賑濟難民及輔導民眾組織各種救亡團體為宗旨,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總團辦事處設在香港,負責與南洋惠僑救鄉會聯繫,動員組織華僑和港澳青年回鄉參加抗戰,保證團員的活動經費和物資供應。總團部辦事處主任為劉仁銓(?),副主任為曾壽隆(?)、孫石(女,?),秘書長林務農(?),組織部長為高雲波(?),宣傳部長為郁華(?),總務部長為柯平(?),財政部長為陳思齊(?)。“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以香港惠陽青年會和海陸豐同鄉會組織的回鄉救亡工作團為基礎,在惠陽縣淡水成立,團長葉鋒(?),副團長劉宣,秘書長為張貫一(?),組織部長為高雲波,宣傳部長為張子真(?),總務部長為李惠清(?),交通部長為李星堯(?)。以香港惠陽青年會和餘閒樂社組織的回鄉救亡工作團編為第一團,團長鍾仕開,團員60餘人,在惠陽活動;以香港海陸豐同鄉會組織的回鄉救亡工作團編為第二團,團長吳仲伯(?),團員30餘人,在海陸豐活動,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第四團分隊長為洋務工人方覺魂(黃清海,1906-?),隊員有洋務工人陳瑞心(?)、余惠英(?)、陳振華(?)等[9]

曾壽隆(?),海員,中共黨員,1930年在昌興輪船公司(今加拿大太平洋航空公司,Canadian Airlines International)的“日本皇后號”郵輪上,利用工餘時間聯合文娛積極分子組織劇團,成立“餘閒樂社”[10],宗旨是開展文娛活動、活躍海員生活、籌集捐款、救濟遇難海員家屬,19357月在香港成立餘閒樂社總社,1936年,曾壽隆與曾生等成立惠坪樂善公所1938年奉命前往延安培訓,1939年任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副團長。
鍾仕開,1931年高小畢業後任小學教師, 1935年參與發起成立海岸讀書會,傳播革命思想,同年冬到香港謀生當廚工,參加 “晨鐘社”活動,負責為婦女夜校上課, 1937年任惠陽青年會書記,1938年加入中共,1941年受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派遣,到馬來亞吉隆玻以教學為掩護,開展地下黨工作,任中共吉隆玻支部書記,1942年底被日軍逮捕拷打致死。
方覺魂(黃清海,1906-1982),清遠回瀾鎮黃泥鄉人,15歲離開家鄉到香港打工,參加洋務工會,1925年參加省港大罷工,加入了工人糾察隊,省港大罷工後回香港,後到越南西貢工作。九一八事變後又返回香港參加洋務工會,並組建九龍餘閒樂社,被選為主席,1937年加入在惠寶抗日游隊,1939任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第四團分隊長,參加過營救鄒韜奮、茅盾、胡繩等著名愛國文化人士和困在香港的國際友人工作。1940年初奉命回香港發動工人支援抗日,組織清遠同鄉協助社,被選為社長,1941年在東江縱隊抗日人民游隊港九獨立大隊負責民運、統戰、特工等工作。1946年方覺魂調回筲箕灣漁業共進社任社長,1947年成立清遠同鄉會,被選為主席,中共建政後任中共清遠縣委員,1953年任廣東省汽車修配廠廠長,1981年離休,1982年病逝。方覺魂不但引導志同道合的青年一同奮鬥,而且帶領全家兄弟姊妹共同奮鬥。他的前妻譚帶(?)是東縱北江支隊粵北通訊站長、後任妻子梁雪英(?)是中共黨員,東縱港九大隊政工隊隊長、七弟方樹森(?)是東縱西北支隊突擊隊員、八弟方燦森(?)是北江支隊成員、九弟方鏡森(?)參加北江支隊,大兒子方強(?)12歲時就隨部隊轉戰南北,後因北撤轉返香港香島中學讀書,後入清遠公會工作。

19398月,香港親日汪精衛派報紙《南華日報》、《天演日報》、《自由日報》3家報館的200餘工人激於義憤,宣佈罷工,並通電全國要求堅持抗日,反對投降。罷工工人後來組織回國服務團,由香港印刷業工會執行委員司徒維(?)帶領回重慶[11]。在這個期間香港印刷工會書記黃宇(1915-1994)到達東江。

黃宇(1915-1994)原名呂良、呂沃良、呂梁,鶴山古勞鎮雙橋墟水寨村人,13歲輟學在家,幫助父母做工維持生計,14歲就到越南胡志明市堤岸做印刷工人,加入越南堤岸印刷工會,擔任該會主要負責人,曾帶領工人開展罷工鬥爭,1930年在越南加入中共,1937年,黃宇在越南堤岸等地多次領導罷工,被當地警察局逮捕,三、四月間被驅逐出境。夏,由越南到香港同中共香港市委接上組織關係,任中共香港印刷支部書記兼香港印刷工會書記,1938年夏,黃宇任中共香港市委職工部長,19391月,黃宇任中共香港區委書記,7月,黃宇任中共惠陽中心縣委書記,冬,與香港橡膠女工人李傑在惠陽結婚,19401月,黃宇任中共惠陽東莞寶安中心縣委書記、中共東江特委委員,8月,黃宇任東江前線特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19469年隨東縱北撤到達山東煙台,任東江縱隊政治部秘書長,1947年到晉察解放區建平縣參加土地改革,1949年被選為第一屆政協代表,1951年回到廣東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宣傳部辦公室主任,1994年病逝世[12]
12月,“海軍船塢鈴聲社”發起慰問東江抗日游隊,海員工會和洋務工會響應,帶了一批藥品和文化用品到坪山營地慰問[13]。海軍船塢鈴聲社負責人麥耀全(?)到達東江。

麥耀全(?)是海軍船塢鈴聲社負責人,在東縱曾擔任民主政權工作,1947年參與領導機工罷工,195077,任海軍船塢產業華員職工會主席的麥耀全被遞解出境,工聯會第二屆副理事長。

1941128,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1225佔領香港。
1213,廣東人民游擊隊遵照中共指示,命第三大隊黃冠芳和第五大隊副大長周伯明率武工隊分別由東西兩面挺進香港,打通從香港至游擊區的交通線,並收集英軍遺下的武器,挑選來自香港的幹部返回香港,利用原有關係,開展群眾工作或打入日本機關做情報工作。
黃冠芳率武工隊由吉澳乘船到西貢企嶺下,進駐山寮村。隊員有曾芳(?)、劉黑仔[14](劉進錦,1919-1946)、江水(?)、劉春祥(?)、葉鳯生(?)等,武工隊在西頁發動群眾,剿匪肅特,與九龍的中共地下組織負責人取得聯繫,乘勢插入蠔涌,界鹹、吊草岩、牛池灣,建立以西貢為中心的交通線[15]
周伯明率領曾鴻文、政治幹部黃高揚(1918-1946)、短槍隊員阮海天(1916-1955)、莫浩波(?)等由深圳蓮塘村渡過深圳河進入蓮麻坑,羅湖經上水去元朗、錦田。南下荃灣,經青山道出九龍[16]
稍後,廣東人民游擊隊命林沖[17](林覺魂,19l6-1946)率手槍武工隊共15人,在交通員丘特(丘慶宏,?)和羅汝澄[18](羅觀松,1921-1971)引領下,挺進沙頭角南涌村羅屋。林沖與南涌村民建立良好關係,肅清土匪,建立民兵備隊,隊員60多人,隊長為羅觀平(?)。
接著武工隊又派黃思明(?)到鹿頸活動,並組織常備隊。後來南涌、鹿頸兩支常備隊合併為南鹿聯防隊[19]
1211,曾生派劉培[20]1922-2002)率手槍隊乘兩艘100多擔大的漁船,進入西貢半島的赤徑、企嶺下、深涌灣打擊土匪,擴大游擊隊的影響[21]
香港淪陷後,中共南委決定安排在港黨員和進步工人、青年,有條件留港的留港,無條件留港的撤退回內地,或參加東江抗日游擊隊。日軍佔領下的香港,所有工會幾乎全部停止活動,香港中華書局和大東書局有許多中共黨員和左派工人,他們大多是上海人,為了防止日軍大搜捕、大屠殺,中共決定動員他們到寶安打游擊。印刷工會發動了大東書局印刷工人潘江偉(1923-?)、大東書局工會理事賈華(1921-1983)等70餘名上海藉印刷工人參加東縱。各業工會先後動員數百名工會工作者和工人參加東縱,
潘江偉是上海寶山人,1936年入上海大東書局印刷廠排字部做學徒,1938年大東書局印刷廠搬到香港,潘江偉隨廠轉到香港工作,1939年加入香港印刷工會,19421月,參加東江縱隊編在第五大隊,時年18歲是同隊中最年輕的,參加過20多場戰鬥,也曾被打傷左腳腳腕,幾乎性命不保,全隊40餘人幾乎全部殉國,只剩下潘江偉和賈華兩人,在東縱任指導員、第一支隊交通站站長等職。1945年之後日軍投降後,潘江偉返回香港再次做回印刷工人。直至1948年工聯會成立,1949年成為印刷工會全職幹事,1951年成為工聯會全職幹事,歷任港九印務職業工會常務主任,工聯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理事長。先後出任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退休後任香港印刷業工會顧問。
賈華(1921-1983)江蘇如皋縣人,1937春到上海大東書局印刷廠當實習生,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和營救上海救國會七君子活動。1937年冬隨大東書局搬遷香港,參加中共香港黨組織的工人運動和抗日救亡活動,任大東書局工會(對外稱圖書館)理事會理事。1942年初參加東江縱隊當戰士、東江縱隊大隊稅站文書兼會計、稅收員,稅收站站長、稅收總站站長,東江縱隊第一支隊軍需。19466月隨東縱北撤山東,入華東軍政大學學習,後任兩廣縱隊團供給處主任,1950年轉業地方工作,先後在珠江專署、江門市、粵中、佛山負責財貿工作,文革期間被隔離審查,1979年調任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副書記,深圳市革委會副主任,深圳特區成立後,歷任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副書記、深圳市副市長、深圳市市長等職。
賈華等70餘人接到通知,即到九龍城秘密交通站集中,化裝成難民,由游擊隊交通員引路,從九龍出發,步行到沙田,再走山路,於當天下午5時到達元朗的一間祠堂裏(秘密交通站)歇宿。次日下午經文錦渡渡過深圳河,到寶深公路附近躲過日軍騎兵巡邏隊,再一路爬山,傍晚才到梅林坳。連走兩天,許多人的腳都起泡了。當晚,他們到白石龍教堂住了1夜,見到了許多香港脫險回來的文化人。次日轉移到第五大隊的山寮[22]

1942年海員工會的張東荃(1907-1971)、歐陽維(1911-1996)、深水埗嘉綸織造廠女工陳笑影(1922-1942)、張漪芝(1924-1944)等北上參加東縱。紡織工人何玉屏(?)參加東縱港九大隊。

張東荃又名錢海華,廣東惠陽人,1931年落日本皇后輪當海員,積極參加餘閒樂社,30年代初加入中共,19391月發動兩艘皇后輪海員數十人組成兩個慰問團,分別由他和吳渭池(1884-1975)帶隊到東江,1940年離船到餘閒樂社工作,當選執委,1942年香港淪陷後,參加廣東抗日人民游擊總隊,負責稅務工作,抗戰勝利,1945年底返回香港,籌備恢復海員工會,出任副主席,主席,1946年任港九勞工教育促進會副主任,1949年任港九工會聯合會副理事長,1950年上廣州在廣東勞動局工作,後調廣東省海員工會出任主席,1971年在廣州病逝。

歐陽維是寶安人,20多歲行船當管事、買辦,參加廣東抗日人民游擊總隊,任寶安大鵬區民主政權財政部長,1945年香港重光,返回香港籌備恢復海員工會,1959年連任第十四至廿四屆常,1980年退休。

陳笑影,又名細蘇,女、廣東新會外海上街三巷(今屬江門市郊區)人,1935 年隨家人往香港謀生,入九龍深水埗嘉綸織造廠做工,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投入愛國救亡運動, 參加中共週邊組織晨鐘社舉辦的工人夜校,積極參與反日宣傳和營救七君子的募捐活動,1938年加入中共,1941年香港淪陷, 回內地被派往東江游區參加軍事幹部訓練學習,結業後,被派到惠、東、 寶抗日游隊設立的醫院任政治服務員,1942年陣亡。

張漪芝,廣東番禺新滘瑤頭村人,出生教師家庭,1937年在香港同誌會,積極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41年加入中共,1942年春回內地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總隊,在第三獨立大隊當衛生隊隊長,1944與愛人陳建禹(?-1944雙雙陣亡,年20歲。 

何玉屏原是紡織工人,香港淪陷後,參加東縱港九大隊負責民運工作,1945年加入中共,經李兆華(?)、何培(?)介紹。

19421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張文彬(1910-1944)致電中共中央,提出在新界開展游戰的意見,同時,張文彬在寶安區白石龍村主持會議,把在港九活動的幾支抗日武工隊統一組編成港九大隊。
圖為蔡國樑
23,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港九大隊在西貢黃毛應天主教教堂宣告成立,不久改稱“港九獨立大隊”,直屬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司令部,大隊長為蔡國梁,副大隊長為羅汝澄,政委為陳達明[23](?),政訓室主任為黃高揚[24]
大隊部設在西頁,政訓室設在沙頭角烏蛟騰。沙頭角還設有軍需處、交通站、情報站、稅站等。19436月,港九大隊將香港各地區的小隊統編為西貢中隊、沙頭角中隊、元朗中隊、大嶼山中隊、海上中隊和市區中隊等6個中隊,還有鋼鐵隊、卓覺民隊、中華隊等。為了廣發揮基層力量,在農村根據地組織民兵自衛隊、婦女會、青年會、兒童團、游擊隊之友等[25]
6月,港九大隊打出正式旗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港九市區工人、青年前來參軍,更多的是新界村民。
1943122,為適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國內抗戰形勢發展的需要,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縱隊),在惠陽坪山宣佈正式成立,公開宣告接受中共的領導,司令員為曾生,政委為尹林平,副司令員為王作堯,政治部主任為楊康華。
主要分為5個大隊,分別是:主力大隊、東莞大隊、惠陽大隊、寶安大隊和港九獨立大隊。
由於中共、國民黨、英國未能捕捉日軍進攻香港部署,造成一大批中國政要和文化人士滯港。日軍四出搜捕,中共決定將他們撤離香港回後方,以免被日軍利用。港九大隊營救在港文化人和知名人士的工作中,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負責人陳文漢(?-1953)是重要成員之一,由於陳文漢在營救工作中表現出色,得到中共內部通電嘉奬。
陳文漢(?-1953)是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負責人,工聯會第三屆理事長,1953年肺結核不治病逝,送殯行列有1000餘人,沿途有2000餘人在路旁送別[26]
除陳文漢外,留在香港尚有張振南(1916-1998)、吳渭池等,與港九大隊市區中隊密切配合,聯繫工人群眾,開展活動,打擊日軍。例如有一次炸毀九華徑公路橋的戰鬥就是他們和市區中隊幹的。

張振南是東莞簧村人,二十年代初到香港定居、讀書,1935年加入電話公司在工程部總務部任職,投入工運工作,1941年日軍侵佔香港,張振南堅持留守香港,力抗日軍侵略。1945年日軍投降後,開始恢復工會工作,1946年任港九勞工教育促進會副主任,1949年任工聯會第二屆理事長,1950年港英藉機趁張振南返內地期間,以“莫須有”的理由拒絕入境,199811月在內地逝世。
吳渭池於188441在九龍城衙前圍村出生,家裡務農,10歲入學,翌年因家貧輟學,12歲父母雙亡,為鄰居放牛救温飽,16歲到行船館宿舍做工,18歲落船做海員,190926歲在日本加入聯義社,1914年參加組織海員慈善會,1921年參加海員大罷工,1924年到上海經商,1927年回港繼續做海員。1937年加入中共,1939年發動兩艘皇后輪海員數十人組成兩個慰問團,分別由他和張東荃帶隊到東江,1940年動員兒子、侄兒去東江參軍,1941年在衙前圍村組織治安隊,保衛家鄉,香港淪陷後,日軍擴建機場,領導村民拖延工程,被日軍逮捕毒打,後逃離香港去東江,1945年香港重光,返回香港籌備恢復海員工會[27],出任副主席,連任第六至十三屆主席,1959年退休。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市區中隊成立於1943年底,194510月結束,歷時1年另10個月,主要在港島和九龍活動,加強在港九市區的作戰,發動市民參加抗日鬥爭由港九大隊直接領導,採用單線聯繫方式中隊長兼指導員為方蘭(1921-1988),隊員以中共黨員陳敏(陳佩雯,?)、黃揚聲(?)、宋洛川(?)等為骨幹,隊員有張詠賢[28](?-1944)等。開始時,隊員只有10餘人,到1945年春已發展到300餘人。中隊總部設在西貢檳榔灣,隊員分散在筲箕灣、灣仔、中環和九龍各區,尤其是太古船塢和黃埔船塢[29]
方蘭與留在市區的中共黨員和過去的反日團體的群眾取得聯繫,積極發展游擊之友,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破壞軍工生產,收集情報,建立地下情報站,提供駐港日軍各種軍事情報等活動。
油印室分別設在:砵甸乍街,由梁佩雲[30](?)主持,後遷到中共黨員黃煒英(蘇平,?)家中;深水埗砵蘭街,由黃靜儀[31](?)主持。市區中隊編印出版《地下火》小報,“七一”專刊,摘錄發表毛澤東的《論聯合政府》[32]
張詠賢在銅鑼灣敬記船廠工作,收集情報,1944年被捕殉國。在啟德機場工作的市區中隊成員黃尖(?),把機場的平面圖偷出來,送交東縱司令部[33]
東縱除了派部隊挺進香港外,還挑來自香港的隊員林冠榮(1919-1944)、麥林福(?)等人,返回香港做地下工作,林冠榮、麥林福2人回港到黃埔船塢(時稱日立造船株式會社九龍造船所)工作,組織讀書會、足球隊,從黃埔船廠、廣九鐵路中物色黃燈明(?)、葉卓峰(?)、李杜新(?)、羅雲雄(?)、單柱貞(1921-1944)、何家日(?)等,在紅磡區建立了一支20餘人游擊隊[34]。留港加入市區中隊的有港九油漆業總工會書記何卓忠(?)。在太古船塢有葉光(?)、在黃埔船塢有黃港山(?)、何家日、霍德(?)、何光日、黃燈明等[35]。盟軍於1944年轟黃埔船塢時,廠內各人走避空襲,市區中隊隊員林冠榮、單柱貞(1921-1944)乘機進入機密圖紙車間,盜取軍事運輸船圖紙,被炸彈炸死殉國,單柱貞時年20[36]

何卓忠是新界荃灣原居民,油漆工會書記,加入港九大隊做地下工作[37]

港九大隊市中隊在中華書局的成員有劉潔雲(1926-?)、呂少枚(?)、呂竹筠(?)、呂清(?)、李碧仙(?)、劉鳯群(?)、冼群(?)等,採取單線聯繫,聯繫人呂少枚,呂少枚由方蘭、陳敏直接領導[38]

劉潔雲在香港九龍出生,十五六歲到九龍“捷和鋼鐵制造廠”做工,1941年日軍攻佔香港後,經親友介紹進入中華書局量紙車間做工,10月參加港九大隊市區中隊。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港九大隊奉命北撤,留下劉潔雲在香港協助指導部隊接受日軍投降工作,同時幫助英軍組織自衛隊,11月,按領導指示,由地下黨領導開展工人運動,進美資永備廠工作,發動和組織工人運動,1947年組織五金姐妹會1948年成立港九五金工業總工會,出任主席。中共建政前,中共通知劉潔雲和原西貢中隊隊長梁超(?)等北上廣州,參加籌建廣州市總工會。此後走上國營企業領導崗位,一直到離休[39]

1944年,日軍圍搜美軍飛行員,組織兵力進攻港九大隊在新界各據點,市區中隊為了配合反掃蕩作戰,發動“四月春雷”行動,在市區展開“紙彈攻勢”,在港九各地的工廠、船塢、街道派發和張貼《告港九同胞書》、《東江縱隊成立宣言》,藉以鼓舞市民的鬥爭意志,從精神上打擊日本的統治。除此以外,市區中隊還對香港市區一些重要設施展開破壞活動。計劃派梁福(?)率領破壞小組炸九龍窩打老道四號火車鐵橋,但不能傷害任何人,只能損壞大鐵橋,不能炸毁鐵橋。
市區中隊隊員梁福是道路下水道九龍事務所工段長,利用工作掩護,與屈星(?)、屈伯(?)組成爆破小組[40]。劉潔雲和阿維(?)負責運送炸藥七九子彈粉、雷管,分幾天運送給梁福。每天早上,劉潔雲和阿維打扮成賣柴、賣菜的村姑,把七九子彈粉、雷管藏在柴草、蔬菜的擔子裏,由檳榔灣出發,混在到九龍城販賣的婦女群中,劉潔雲和阿維滿身大汗,有汗酸臭味,避過牛池灣等崗哨的檢查,把爆炸物品交給城內隊員,再送到梁福家裏[41]
梁福、屈星、屈伯3人第一次深夜冒險放置炸藥,但沒有點響,又要乘夜取回炸藥檢查。當夜未炸響,方蘭即令黃揚聲在天亮前趕到梁福家了解情況。黃揚聲返回來告知,梁要求再送幾個雷管和幾斤紅毛子彈粉,以保證點響和加大爆破力。方蘭聽後急得團團轉。她眼睛一轉,突然看到幾個放牛仔用竹竿趕牛經過,便叫住放牛的小交通員阿慶仔(?)和劉潔雲,交代任務。劉潔雲即到山邊斬了兩枝竹竿,打通幾個節,把子彈粉、雷管裝進去。第二天阿慶仔拿著竹竿混在趕牛仔群中,從容地混過牛池灣崗哨進入九龍城。當天深夜12點正,一聲巨響,地動山搖,鐵路橋上的鐵軌、枕木全被炸毀了,交通立即中斷[42]
第二日港九全市戒嚴,開到新界、寶安掃蕩的日軍被拉回市區,加強防禦,日偽人員全部出動,在港九進行大搜捕。
港九大隊又襲擊九龍憲兵總部附近的第十二號鐵橋,深圳附近的草埔鐵橋;九龍坳、吉坳、元洲仔等日偽崗哨。元洲仔戰鬥中,印籍憲查1人死傷,港九大隊隊員曾春[43](?-1944)殉國。

1945815,日皇宣佈無條件投降。
816,何家日、黃燈明率游擊小組羅浩江(?)、何錦成(?)、葉卓峰、林愛平(?)、羅雲雄(?)等突襲漆咸道機務車間日軍宿舍,抄到50枝步槍,數百發子彈[44]
前港英輔政司詹遜(Franklin Charles Gimson1890-1975)會見赤柱集中營的日本司令官,強調他以香港政府行政長官的身份召見日軍司令,他將接管香港的行政。同日,英國駐重慶使館將一份備忘錄交給國民政府,單方面宣佈英國正派遣軍隊去重新佔領香港,並恢復港英政權。
819,成立港英臨時政府,詹遜任署理港督。
928,港九獨立大隊根據延安指示,公開宣佈完成在香港的使命,將於短期內撤出香港。
中共安排劉潔雲和部分市區中隊隊員留在港九,到工廠做工,開展工人運動,在中共領導下,發動和組織工人成立自己的工會,與國民黨的工會和日軍間諜,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以爭取工人的團結,顯示工人階級的力量,維護工人階級的正當權益。
劉潔雲按照中共的指示,到美資永備廠做工人,準備在五金行業中建立工會。劉潔雲先以姐妹會活動作過渡,最後成立五金行業工會。劉潔雲和同廠的黃麗娟(?)、伍淑儀(?)、李少英(?)結為姐妹,再會同原市區中隊員呂少枚等人,決定先在民間傳統節日七姐節,以拜七姐活動名義,分頭串聯、發動女工參加拜七姐。初時參加活動的人,既有原市區中隊復員隊員,也有思想左傾的女工和左傾團體成員,如虹虹歌詠團麥梅三(?),在女青年會工人夜校讀書的南針電筒廠(現黃金商場位置)等9間廠的十幾名女工等。1947年農曆7月初7,劉潔雲等串聯的30餘名女工,在永備女工冼群(?)家內拜七姐。當晚組織懇談會,決定籌建五金姐妹會,並一致推舉劉潔雲、李少英、陳綺薇(?)、鍾福娣(仲福棣、?)、黃麗娟、霍運蓮(?)等為籌備會成員[45]

李少英,五金工人,港九大隊市區中隊隊員,港九五金工業總工會創立人之一,1948年按中共安排返回游擊區。

194710月,五金姐妹會會員初具規模,劉潔雲等指派4名會員合夥租住青山道街1個廳,擺張桌子作為會址,聘請陳瑛(?)為書記,並在筲箕灣幾個廠的會員、港島會員和九龍的會員,分別設立姐妹分會和會所。各方面條件具備後,向勞工處呈上章程申辦註冊。1120,五金姐妹會在旺角花園街1022樓成立,掛起港九五金姐妹會招牌,成立大會時特意邀請勞工處副處長蘇雲(?)為主禮嘉賓,並發表講話,認同五金姐妹會是一個工人組織。港九五金姐妹會主席為李少英,副主席為劉潔雲、鍾福娣,組織部長為黃麗娟,宣傳部長為陳綺薇,財務部長為鍾碧華(?),交際部長為鄧英(?)[46]
1948年七、八月份,中共指示劉潔雲等擴大港九五金姐妹會,團結更多人,包括男女職工,港九五金姐妹會必須改變只有女工的姐妹會的局限,要擴大組織成立港九五金工業總工會,以發揮更強大的團結作用。當時劉潔雲等調查了解到燈泡工會,由於受到國民黨分子主持的玻璃工會控制,實際工作已陷於停頓狀態。燈泡廠工會文書黎朗聲(?),不滿意玻璃工會的干擾行為。劉潔雲等對黎朗聲做了細緻的思想工作,揭開了其內幕。原來燈泡廠工會的王主席本來是主持正義的,只因該工會的鄭副主席是國民黨內部關係密切的人,經常拉攏一些部長和工頭,要併到玻璃工會去,還對王寄匿名恐嚇信並附上1顆小口徑手槍子彈。自此之後,王主席對工會就不敢大膽處理工作,工會便陷入鬆散狀態[47]
面對這樣一觸即發的危急狀態,根據中共的指示,劉潔雲等採取有力的應對辦法。由王主持召開燈泡廠工會委員會議,討論關於併入五金工會問題。會上,王主席讀了恐嚇信並出示小子彈,與會者聽後情緒非常激昂,都憤慨地說這樣做,不就是特務手段嗎?劉潔雲等說已飽嘗過日寇炮彈爆炸的悲慘,還要叫我們再挨子彈暗殺的痛苦,我們絕對不能到有子彈的工會去。最後大家一致意見,燈泡廠工會要併到五金工會。會後黎朗聲向警員(中共聯絡員)報案,警員按事先約定帶來了有玻璃門的小木箱,戴著白手套,把信和子彈貼放進去,鎖好加上封條,釘掛在佈告欄上。那警員故意大聲揚言說等幾天後待有特種技術的專家來取證,以便徹底偵破,真正目的是要讓燈泡廠工會會員來觀察,以啟發他們加入五金工會,這個事件震動了港九五金行業[48]
經過近1個月的工作,五金姐妹會與燈炮工會於194811月合併組成“港九五金工業總工會”,會址設在深水埗北河街343樓,會員200人。港九五金工業總工會借用樹膠工會禮堂(天台),召開港九五金工業總工會成立大會,選出主席為劉潔雲,副主席陳綺薇、朱宗(?),組織部長黃麗娟,宣傳部長潘瑞(?),交際部分長伍社垣(?),福利部長霍運蓮(?),書記為陳瑛(?)、黎朗聲,委員13人。此後又不斷拼入同行業的其他工會,會員數目迅速壯大,至1949年上半年,會員近千餘人,設立5個分會和會所[49],現已改組為“香港五金電子科技業總工會”。五金工會是中共推動成立組織,五金工會成立前李少英已按中共安排返回游擊區。廣州解放前夕,五金工會響應中共的號召,有52人到東江縱隊留守處教導營學習後,到廣州市著手籌建省、市總工會,劉潔雲任廣州市總工會人事科長。另外原港九大隊西貢中隊中隊長出梁超(1921-2001)任廣州市總工會第一屆主席。

梁超(1921-2001),廣東恩平,出生於香港,2001年逝世,中共黨員,高中畢業。早年參加學生抗日救亡運動,19393月加入中共,1946年在香港開始從事工人運動,香港淪陷時加入港九大隊任西貢中隊隊長,解放後長期擔任廣州市總工會副主席、1979任廣州市總工會主席、黨組書記。第五屆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外辦主任,全國總工會第九、十屆執委。

1945103,中共致電廣東區委,指示廣東區委應利國民政府和港英的矛盾,便利自己工作,保存中共幹部和武裝,利用港英法律進行華南民主運動[50]。中共電令廣東區黨委立即派員到香港、廣州佔領宣傳陣地。東江縱隊機關報《前進報》社長楊奇(楊子清,1922-?)率6名編輯、記者南下香港,於1113創刊《正報》三日刊,社長為楊奇、總編輯為黃文俞(?),後改為週刊[51]
圖中人為潘江偉。
參加東縱的海員在惠陽、東莞開展籌備恢復海員工會登記會員工作[52]。印刷業的潘江偉返回香港組織印刷工會。
19466月,國共兩黨達成協定,東縱2400人由美軍艦運送到煙台,其餘全部解甲還鄉,東縱正式解散。
東縱北上前夕,東縱六支隊抽調海陸豐籍幹部東江縱隊第六支隊中共總支書記周權(1922-?)、東江縱隊副官余史江(1910-1968)、中共東江特委海陸豐副特派員劉夏帆(1921-?)、謝谷、陳吾(?)、吳豐正(?)、廖輝(?)、敖輝(?)等幹部南下香港隱蔽待命。1947年旅居香港的海陸豐人士,有的做苦力,有的拉人力車謀生,工人待遇低、生活苦、 就業難。手車工人為了尋求生活保障,同舟共濟,在一群海陸豐有志人士王超周(?)、羅網(?)、陳耀枝(?)、余史江、謝鑽(?)、郭逸(?)、羅燖(?)、林珠享(?)等倡導下,組織“僑港手車工人互助社”(現名“香港環保服務及物流從業員協會”)[53]

周權(1922-?),廣東海豐人,中共黨員,高級律師,中央政治學院畢業,中國律師學院畢業,東江縱隊第六支隊中共總支書記,1947-1948年任海陸豐公學校長,解放後任東江地區公安處處長、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庭長。

余史江(1910-1968)又名余江,本名余作淮,廣東海豐赤坑鎮流沖墟人,1931年秋加入中共,東縱六支隊副官,香港海流業餘聯誼社理事長,參與創建香港手力車工會、香港染房工會並分別擔任顧問、理事長等,解放後擔任海豐縣六區區長。

劉夏帆(1921-?)是廣東海豐可塘鎮人,大專學歷。抗戰時從事民運、學運和中共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東江特委海陸豐副特派員、團政治處主任。中共建政後,任海豐縣長。後在中共華南分局黨校、廣東省委黨校任教研室主任、教授。
國共爆發內戰再,東縱復員回家在惠陽、東莞、寶安的隊員站不住,被迫南下香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安排在學校當敎師。港九大隊復員的劉錦文(1923-?)安排在西貢沙角尾村育賢學校當敎師[54],王福(?-1949)到香港做工會工作,鄭江萍(1923-1993)出任西營盤勞工子弟學校校務主任。

劉錦文在西貢長大,報館做排工人,香港淪陷時年18歲,加入港九大隊,戰後復員在西貢沙角尾村育賢學校當敎師。

王福(?-1949)是東莞厚街人,1943年加東縱,1944入中共、安排到香港做工會工作,選為香港橡膠總工會(港九樹膠塑膠業總工會)青年部主任。1948年調回粵贛邊縱隊東一支隊三團任衛生所所長。1949年陣亡。

鄭江萍(1923-1993)原名鄭雲鷹,筆名江萍,又名日恒、昭萍,廣東佛岡水頭龍尾村人,中共黨員, 1944年畢業於廣東韶師高中,鄭江萍讀中學時成為抗日進步團體“鬧鐘劇社”成員。193810月加入中共。先後在佛岡、清遠、連縣、廣州等地從事學生運動及中共的地下活動,曾擔任中共小組長、青年幹事、中共支部書記等職務。歷任中共佛崗中學支部書記,東江縱隊連指導員,北江支隊獨立一大隊指導員,粵桂湘縱隊西江部連指導員。194810月後,在香港從事學運、工運,任香港西營盤勞工子弟學校校務主任。中共建政後,歷任中共連縣縣委宣傳部長,中共華南分局宣傳部文藝處副處長,中共廣東省委理論處幹事、秘書,廣東省作家協會文學院專業作家,中共清遠縣委副書記,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廣東省第四、五、六屆政協委員。著有長篇小說《港九槍聲》、《何直教授》、《長路》,中篇小說《馬騮精》、《劉黑仔》,短篇小說《佛仔》、《取槍記》、《何老懵》,話劇劇本《短槍隊長》,《鄭江萍文集》(五卷)等。《過江龍》獲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劇本獎。

1998年重陽節,香港特別行政區舉行隆重的陣亡戰士名冊安放儀式。特區政府正式承認:港九獨立大隊是香港淪陷時期一支正式的武裝部隊,在保衛香港的戰爭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親自把在抗日戰爭中,為保衛香港而犧牲的港九獨立大隊的115名烈士的名冊,安放在大會堂紀念龕,供市民憑弔。特區政府決定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為保衛香港而捐軀之人士紀念儀式。港府立法確認了港九獨立大隊的歷史地位,並依據《1999年香港太平洋戰爭紀念撫恤金(修訂)條例》,對烈士家屬、曾經負傷和被俘、被虐待的隊員給予撫恤,在港享有永久居住權的隊員及家屬享受公務員的醫療待遇。
(完)

龍少爺
18.04.2011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leungpolung_it@yahoo.com.hk,或leungpolung@gmail.com。傳真: 8265 1467




[1]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廣東地方史》,第1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第416-417頁。《中共東南特委工作告》1939129,載:廣東省檔案館、中共廣東省黨史研究委員會公室編:《廣東區黨、團研究史料(1937-1945》,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第260頁。
[2] 《中共東南特委工作告》1939129,載:廣東省檔案館、中共廣東省黨史研究委員會公室編:《廣東區黨、團研究史料(1937-1945》,上下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廣東省檔案館、中共廣東省黨史研究委員會公室編:《廣東區黨、團研究史料(1937-1945》,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第264頁。
[3] 周文港主編:《工在家國──香港洋務工會九十年》,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11,第29
[4] 曾生:《在香港從事海員工運的回憶》,載: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廣東黨史資料》第14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第21頁。
[5] 《陳定安》,載:《東莞抗日實錄》,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載:http://dgds.sun0769.com/historystuff/shownews.asp?id=82
[6] 劉宣:《抗日救國的一面旗幟──香港惠陽青年會》,載:http://www.east-river-column.cn/zlg_wx_detail.asp?id=91
[7] 廖安祥:《梅州大俠回憶錄》,載:房學嘉、葉澄海主編:《廖安祥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第399頁。
[8] 陳笑影(1922-1942),又名細蘇,女、江門市郊區人,1935 年隨家往香港謀生,入九龍深水埗嘉綸織造廠做工,1937年她投入愛國救亡運動, 參加晨鐘社舉辦的工人夜校,,1938年,加入中共,1941年回內地被派往東江遊擊區參加軍事幹部訓練學習。結業後,被派到惠、東、 寶抗日遊擊隊設立的醫院任政治服務員,1942殉國,年僅21
[9] 周文港主編:《工在家國──香港洋務工會九十年》,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11,第29
[10] 楊建 :《“一二九”前後香港的抗日救亡運動與中共組織的重建》,載: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香港與中國革命》,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第65頁。
[11] 中國勞工運動史續編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勞工運動史》,第4冊,台北,1984,增訂版,第92頁;潘江偉:《抗日戰爭時期的香港工會運動》,載:http://paper.wenweipo.com/2005/08/15/PL0508150005.htm;載《文滙報》2005.08.15
[12] 《首屆全國政協代表、副省長級幹部黃宇》,載:http://www.djzd.com/article.asp?id=1301
[13] 洋務工會:《洋務工會簡史》,載:陳明銶主編:《香港與中國工運縱橫》,香港,香港督敎工業委員會,1986,第151頁。
[14] 劉黑仔(1911-1997),原名劉錦進,深圳人。一二九運動後參加海灣愛國知識青年組成的“海岸流動劇團”。1939年加入中共。同年12月,參加惠寶人民抗日遊擊隊。
[15] 黃冠芳:《戰鬥在九龍交通線上》,載: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遊擊戰士聯誼會編輯組:《永誌難忘的一頁》,香港,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遊擊戰士聯誼會編輯組,2004,第45-47頁。
[16] 黃榮、曾發、何集慶:《沙頭角區的遊擊戰 》,載:陳敬堂、邱小金、陳家亮編:《香港抗戰──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論文集》,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2004,第193頁。
[17] 林沖(19l6-1946),又名文光,字覺魂,東莞人。193811月,參加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同年12月加入中共。
[18] 羅汝澄(1921-1971),原名羅觀松,沙頭角南湧羅尾村人, 1941年加入中共。歷任東江縱隊戰士、教官、中隊長、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副大隊長。中共建政後,歷任廣寧縣縣長、江門市市長、中共佛山市委書記、中共汕頭市委書記。
[19] 黃榮、曾發、何集慶:《沙頭角區的遊擊戰 》,載陳敬堂、邱小金、陳家亮編:《香港抗戰──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論文集》,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2004,第193頁。
[20] 劉培(1922-2002),原名劉添,在香港九龍城出生,先後在香港“潘墨香學校”和“文化學校”讀書1939年加入中共,建政後任海軍榆林基地副司令員。
[21] 陳敬堂:《劉培與海上游擊隊》載:http://hk.geocities.com/hkmchs/bk25.htm;載:陳敬堂、邱小金、陳家亮編:《香港抗戰──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論文集》,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2004
[22] 《賈華的生平簡介》,載;http://www.eeloves.com/memorial/info/mid/104297
[23] 陳達明,香港青年知識分子,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
[24] 徐月清編:《原東江大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香港, 1999,第13頁。
[25] 徐月清編:《原東江大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香港, 1999,第13
[26] 周奕:《香港工運史》,香港,利訊出版社,2009,第298頁。
[27] 吳渭池口述、梁錫麟筆錄:《吳渭池傳略》,載: http://schina.ust.hk/newsletter_fulltext/news45.pdf
[28] 張詠賢(?-1944),聖保祿書院學生,在銅鑼灣敬記船廠收集情報,1944年被捕殉國。
[29] 方蘭:《剌向香港日寇的一把尖刀──港九大隊市區中隊概況》,載: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廣東黨史資料》第7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第67頁。
[30] 梁佩雲(?),香港學生,中共黨員,日本橫濱正金銀行職員。
[31] 黃靜儀(?),中共黨員。
[32] 方蘭:《剌向香港日寇的一把尖刀──港九大隊市區中隊概況》,載: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廣東黨史資料》第7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第68-69頁。
[33] 方蘭:《剌向香港日寇的一把尖刀──港九大隊市區中隊概況》,載: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廣東黨史資料》第7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第78頁。
[34] 廣東青運史研究委員會研究室東縱港九大隊隊史徵編組:《回顧港九大隊》,下集,廣州,1997周奕:《香港英雄兒女》,香港,利文出版社,2004,第156-157頁。
[35] 廣東青運史研究委員會研究室東縱港九大隊隊史徵編組:《回顧港九大隊》,下集,廣州,1997周奕:《香港工運史》,香港,利訊出版社,2009,第131143頁。
[36] 周奕:《香港英雄兒女》,香港,利文出版社,2004,第157頁。
[37] 周奕:《香港工運史》,香港,利訊出版社,2009,第201頁。
[38] 呂少枚:《印刷工人的鬥爭──在日寇統治下的中華書局》,載:廣東青運史研究委員會研究室東縱港九大隊隊史徵編組:《回顧港九大隊》,下集,廣州,199780-81頁。劉潔雲憶述,彭大安整理:《在港九抗日游擊的歲月》,載: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64/200809/t20080916_8292.htm;載:《南華烽火》廣州文史第六十四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專輯。
[39]劉潔雲憶述,彭大安整理:《在港九抗日游擊的歲月》,載: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64/200809/t20080916_8292.htm;載:《南華烽火》廣州文史第六十四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專輯。
[40] 周奕:《香港英雄兒女》,香港,利文出版社,2004,第161-163頁。
[41]劉潔雲憶述,彭大安整理:《在港九抗日游擊的歲月》,載: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64/200809/t20080916_8292.htm;載:《南華烽火》廣州文史第六十四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專輯。
[42]劉潔雲憶述,彭大安整理:《在港九抗日游擊的歲月》,載: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64/200809/t20080916_8292.htm;載:《南華烽火》廣州文史第六十四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專輯。
[43] 曾春(?-1944),沙頭角三椏村人。
[44] 黃燈明:《紅磡區的抗日游擊戰士》;何家日:《船廠地下鬥爭》,載:廣東青運史研究委員會研究室東縱港九大隊隊史徵編組:《回顧港九大隊》,下集,廣州,19976974頁。
[45] 劉潔雲憶述、彭大安整理:《參加港九工運回憶錄》,載:http://www.gzzxws.gov.cn/qxws/lwws/lwzj/lw1/200905/t20090514_12134.htm載:《荔灣文史》,第一輯。
[46] 劉潔雲憶述、彭大安整理:《參加港九工運回憶錄》,載:http://www.gzzxws.gov.cn/qxws/lwws/lwzj/lw1/200905/t20090514_12134.htm載:《荔灣文史》,第一輯。
[47] 劉潔雲憶述、彭大安整理:《參加港九工運回憶錄》,載:http://www.gzzxws.gov.cn/qxws/lwws/lwzj/lw1/200905/t20090514_12134.htm載:《荔灣文史》,第一輯。
[48] 劉潔雲憶述、彭大安整理:《參加港九工運回憶錄》,載:http://www.gzzxws.gov.cn/qxws/lwws/lwzj/lw1/200905/t20090514_12134.htm載:《荔灣文史》,第一輯。
[49]劉潔雲憶述、彭大安整理:《參加港九工運回憶錄》,載:http://www.gzzxws.gov.cn/qxws/lwws/lwzj/lw1/200905/t20090514_12134.htm載:《荔灣文史》,第一輯。《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港九五金工業總工會成立三十周年紀事》,載:港九五金工業總工會編:《五金工人•港九五金工業總工會成立三十周年紀念特刊》,香港,港九五金工業總工會1978,第8-17趙永佳:《港九五金工業總工會史話》,載:陳明銶主編:《香港與中國工運縱橫》,香港,香港督敎工業委員會,1986,第168-144周奕:《香港工運史》,香港,利訊出版社,2009,第189-192頁。
[50] 袁小倫 :《戰後香港進步文化活動》,載: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香港與中國革命》,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第263頁。
[51] 王仿子:《19371949年的香港出版業》,載:http://www.cbkx.com/2000-4/52.shtml
[52] 香港海員工會:《香港海員工會復會四十年大事紀要 1945-1985》,載:《香港海員工會會刊》,香港,香港海員工會
[53] 香港環保服務及物流從業員協會:《本會概況》,載:http://www.facebook.com/topic.php?uid=101391018673&topic=8878
[54] 張慧真、孔強生:《從十一萬到三千──淪陷時期香港敎育口述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第37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