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手足 —— 中国珠三角工人的故事


手足 —— 中国珠三角工人的故事

吊灯、沙发、木柜、炒锅、电饭煲……这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生活用品。我们早已习惯它们带来的便利、舒适、温暖和光明,习惯了它们中国制造的标签,却很少想到产品背后的生产者。很难想象,为了制造一件产品,工人随时身陷事故,甚至因伤失去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几根手指、一只手、整条手臂、一条腿,甚至自己的性命。

决定进入一家工厂的瞬间,工人脑子里想到的是尽快赚钱,抚养小孩或赡养老父老母,改变自己穷困的生活。生于贫困乡村,他们缺乏学历与技能,身体和体力是所有的本钱。他们用体力支撑起世界工厂的运作,却甚少意识到工厂里无时不在的危险。不少工厂机器老化失修,没有为工人提供上岗前的培训,甚至为了加快生产速度,擅自拆卸机器的安全保险装置,事故最终不可避免地发生。在制造出产品的同时,工厂也制造了一位又一位伤残的工人。

这群工人盼望温暖的协助,也渴望尊重与倾听。为了与公众分享他们的故事,佛山市南飞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东莞烛光公益服务中心一同邀请南方都市报首席摄影记者郭继江、南方都市报记者门君诚、张驰,实习记者罗一旺、刘颂辉等作者,以摄影和文字记录工人的经历。从中我们体会到深切的痛苦,也感受到工人迸发的顽强生命力。他们不仅是流水线上的劳动力,也是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手足,与我们分享相似的梦想、挫折与挣扎。

记录悲剧,是为了遏止悲剧。但愿透过《手足》,我们可以看见每一件产品背后的人,认识他们、记住他们,理解与关怀他们。就让改变,从我们每个人的认识开始。





案例一
“我失去最多的是亲情。” 李龙,32岁,右腿截肢。
当机器突然脱离老化的吊机,从高处掉落压在自己右腿上时,李龙懵了。他15岁开始独自外出,在东莞、佛山、顺德打工十多年,很少想到自己会遭受这么大的事故。他拼命求电镀厂的老板送他去好医院,保住自己的腿,没想到最后还是被送到佛山镇医院,再被先后转去两家医院,腿还是被截肢了。从那一刻起,他失去右腿,还有比右腿更重要的东西。他没有再找到工作,太太要求和他离婚,返回湖南农村老家后,他六十多岁的父母常常伤心哭泣。只有想到两个儿子时,他才觉得自己应该努力活下去。“我8岁时父亲就意外去世了,如果现在我也不在了,我两个孩子怎么办啊?”

问:出事的那一刻,你的感受是?
答:人都傻了,只知道让老板尽量保住我的腿,不要让我以后走不了。但最后还是截肢了。

问:从前你想过自己可能受工伤吗?
答:没想过,我15岁就出来打工,十多年来一直在广东。出事以后我在医院才看到,原来这么多工人受工伤,都是手受伤,有时候我看了都想流眼泪。

问:出事以后,你失去最多的是?
答:亲情。我老婆不理解我,她觉得我现在没有经济能力了,配不上她,想跟我离婚,岳父岳母也劝她离婚。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我不明白,虽然我少了一条腿,但只要我努力,我们还是会过得好的吧?



案例二
“无论怎么样,我都要靠自己的头脑,走出未来的路。”陈妙清,21岁,失去右手三只手指和部分手掌。

陈妙清个头矮小,身子瘦削,个性却很倔强。在五金厂遭受工伤后,老板压低赔偿,说“我给你十万块私了算了”。他跑到工厂办公室和老板理论:“我给你二十万,把你儿子的手砍了行不行?”他后来决定和老板打官司,家人反对,认为工人始终斗不过老板,他毫不动摇,一路坚持,最后成功索赔***万。可拿到赔偿那天,陈妙清却不知道该哭还是笑。那是用他身体一部分换来的钱。他下决心从此不做苦力,而是尝试做起了毛巾生意。他花一千块批发了大量毛巾,一个人开着电瓶车四处去摆摊。第一次摆摊,他战战兢兢,没想到3个小时就卖出去40多条毛巾,赚了80多块。一个月后,他就回本了。回忆起创业的点滴,陈妙清笑了,他希望凭着自己的想法,能够闯出另一个路。

问:对16岁的自己,你想说什么?
答:你太蠢了,明明知道老板违规了,还要听他的话,用双手干活。但你又能怎么办呢?如果你不听他的话,第二天被他炒了,又要重新找工作了。

问:对未来,你有什么盼望?
答:如果我能想出未来的路就好了。




案例三
“我快疯掉了。”梁俊,25岁,失去右臂。

对许多工人来说,失去身体的一部分,可能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不过两年前在佛山印刷厂打工时,梁俊还没有意识到这点。那会儿他是年轻快乐的爸爸,女儿刚满四个月,他每月收入6,000多元,足以养活身边的妻儿。可自从右臂被老化的印刷机卷入致残后,这个年轻人的生活跌到谷底。他失去了工作,生活重压袭来,妻子没有告诉他,就离开了他与小女儿。梁俊只感觉心痛、难受,每夜不能入睡,一个人留在城市里,他甚至无法照顾自己。他尝试多方寻找妻子,可始终无果。2014年,梁俊离开打工六年的佛山市,一个人返回农村。




案例四
“我想为工人做点事,我也是他们其中一员。”熊伟,29岁,失去右手两只手指。

没受伤之前,熊伟的愿望很简单:多挣钱,回家修房子。他16岁时一个人坐大巴抵达佛山,进工厂以后每天从早上7点半工作到夜晚11点,一个月休息半天,日复一日,直到18岁那年,一场工伤事故让这个年轻人的人生突然拐了个弯。他失去了两只手指,在出租屋里闭门数月,后来经老乡介绍,他参加了一个为工伤工友举办的晚会。四十多位工友聚在一起,分享经历,互勉互助,熊伟突然明白,他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他做志愿者,去探访、帮助其它工友,后来成为烛光公益服务中心的职员。转眼间,他服务工伤工友已近十年,协助许多工人认识法律、成功索赔、渡过难关。他相信“能帮一个算一个”,尽管有时也感觉很沮丧,因为无论他如何努力,“工伤仍然每天在发生”。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手足——中国珠三角工人的故事展览







手足——中国珠三角工人的故事展览

流水线上,他们丢了手又伤了腿

但他们失去的,又岂止是手足?

震撼相片,细腻文字

《手足》为你披露中国珠三角工厂工人的真实故事

他们不仅是流水线上的劳动力,也是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手足

与我们分享相似的梦想、挫折与挣扎


展期:2015430日至56 早上10时至傍晚6
展馆:289艺术空间2楼展厅  广州大道中289 (广州大道与东兴北路交界处,外商大酒店旁)

开幕礼:2014430日上午11

免费参观


主办:南飞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烛光公益服务中心

摄影:郭继江

摄像:佛山市学思口述史研习所

文字:门君诚、张弛、罗一旺、刘颂辉

场地支持:289艺术空间

展览咨询:宋社工:18664182279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香港工人早期的故事》


《香港工人早期的故事》

本人有幸得到中華書局的支持出版文集,書名暫定是《香港工人早期的故事》,應在明年出版。文章雖大部曾在網絡上發表,但近年有關香港史的專書不斷出版,出現了很多新資料,相對我的舊文來說,這些資料都能加強我的舊文內容,加上公共圖書的舊報章可以在網絡上閱讀,尤其是《華字日報》,可使我的舊文增加了一些新史料,耳目一新,有重新發表的價值。
近年香港學界左翼思想回潮,並多番介入工潮中,本文集試以馬克思主義來闡釋香港工人運動。


1.《香港早期治安與人口登記法例罷工》
2.《反法大罷工》
3.《乙末起義與苦力》
以上3 篇文章都曾在自己的網誌刊出,現重新再寫使其有連貫性,全面連續寫出十九世紀的香港工人運動史。試用馬克思主義的「自在階級」和「自為階級」,來論說香港工人運動史。

4.1919年香港搶米騷動與日本米騷動關係》
以國際史來看香港史,涉及五四,英美出兵蘇聯遠東等。此文順帶論說「自在階級」的結束,「自為階級」的開始。

5.《十九世紀香港工運與三合會》
6.《東華與香港海員大罷工》
7.《香港繁榮的恥辱──苦力貿易》
從世界史角度來看這問題。談及印度輸出勞工。

8.《妹仔解放運動》
9.《童工》
10.《海員工人領袖蘇兆徵如何選擇加入中共》
蘇兆徵曾加入同盟會,談同盟會與香港工運,現没人整理國民黨在香港工運的資料,右派工團正没落,他們也想知自己的過去。
11.《工聯會理事長陳文漢》
未曾刊出,得到陳文漢家屬提供資料。
12.《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創會會長陳炳生》
海員罷工結束,陳炳生回港曾引致工人包圍大館,寫出國民黨在香港工運的情況。
13《工人代表議員孟家華》
14.《海員刺客韋德》

龍少爺
30.01.2015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香港淪陷時間的英軍服團與船塢工人


香港淪陷時間的英軍服團與船塢工人
月初在公共圖書館借閱“香港里斯本丸協會編:《戰地軍魂──香港英軍服務團絶密戰記》,香港,畫素社,2009一書,講述英軍務團策動船塢工人離港,打擊日軍戰艦的修理工程。本文據該書整理而成。
1941年,港英投降,香港淪陷。19425月,港大醫學院生理學教授、軍醫賴廉士(Lindsay T. Ride1898-?)上校在廣東韶關(時稱曲江)組建“英軍服務團” (British Army Aid Group),隸屬英國軍情報總處(Directorate of Militaly Intelligence)軍情九處(MI9),負責收集日軍情報、接送重要人物潛出或進入香港,幫助在香港的戰俘逃離集中營,並走私醫藥和其他必需品進出。指揮官為賴廉士,團員有和記國際創辦人祈德尊(John Douglas Clague1917-1981)、署理輔政司何禮文(David Ronald Holmes1913-1981)、華民政務司麥道軻(David MacDougall,?)、麥基雲(Major Colin McEwan)、賀萊特(E. M. Holmes,?)、李玉標(?)、首位華人政務官徐家祥(1916-1994)、澳門電燈公司董事梁昌(梁潤昌,1918-1979)等。英軍服務團後遷廣西桂林,再遷雲南昆明設立指揮總部,在惠州設立前方辦事處,主任為祈德尊,英軍服務團派何文禮在香港新界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游擊區設立聯絡站。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國際工作小組在深水埗砵蘭街開辦廣恒雜貨鋪,作為與英軍服務團的聯絡站。聯絡站開辦費由英軍負擔,經營、管理人事安排由國際工作小組負責。聯絡處作為特別情報部門,主管珠江三角洲和廣東沿海日佔區的情報和交換情報的工作。英軍服務團在中國戰區活動,本應由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指揮,事實却聽命印度英軍司令部。
1945年日本投降,英軍服務團名義上併入香港義勇軍(Hong Kong Volunteers Defence Force),主要由華人組成的團隊則於1945末解散。
1942年英國服務團接受團員馬迺光(Nelson N. K. Mar1914-2009)的建議,派馬迺光回港,策動香港船塢工人離港,使日本受損的軍艦和商船得不到修理,無法繼續使用。
馬迺光於1931年在皇仁畢業,1935年加入駐港英國海軍,初時任職文員,在佐敦九龍海軍船塢(The Kowloon Naval Dockyard)魚雷工場登記庫存記錄,由於體格強健,泳術精湛,加上能操流利英語,曾修讀理科,略懂微積分,備受器重,被調為技術員,維修電子零件。1941年日軍入侵香港,馬迺光駐守在今中港城附近,在海上以炮火攻擊日軍,作戰3日後,全隊14人,12人死,1人被送往集中營後死去。19428月,馬迺光離開香港前往桂林,加入英軍服務團,編號第71號,潛伏港澳執行任務,1947年獲頒英帝國勳章(BEM)。歷任香港里斯本丸協會會長、二次世界大戰退役軍人會秘書、舟山市里斯本丸歷史事件研究會顧問
九龍海軍船塢位於今佐敦廣東道政府合署附近、西鐵柯士甸站部份。1930年興建,主要檢修艦上器具和武裝,1959年英軍將船塢交予港英,改稱九龍政府船塢,由海事處管理,魚雷工場於1970年拆缷建成尖沙咀消防局,1990年末船塢併入西九龍填海計劃,遷往昂船洲。
1942928,馬迺光回到香港,採用單線聯絡方式,先後聯絡九龍海軍船塢舊同事:魚雷工場文員余贊貴(?)、機電組制圖員張生(?)、魚雷工場倉務員邵全(?)、魚雷工場裝配員譚昌(?)等4人,動員他們離港,余贊貴等提出帶同家屬同行。馬迺光向他們分發50元軍票生活費,並囑他們將此消息流傳開去,並散播日方將工人調往海南島,盟軍空襲等謠言,承諾工人回中國後,將會得到較好的待遇和工資。在10月約有700餘工人辭職離港。工人離港日多,嚴重延誤修船進度,日方馬上加強船塢管理,為每名工人重新登記及制作證件。如工人没有上班,便派員到他們家裏進行調查。同時提高船塢工人待遇,加緊訓練待業工人到船塢工作,彌補船塢勞動力不足。
余贊貴在太古船塢,張生在九龍海軍船塢,邵全在黃埔船塢,譚昌在大同船廠活動。11月,馬迺光離去澳門活動,余贊貴繼續在太古船塢活動。
日本投降後,港英為了攏絡人心,安排英軍服務華籍團員徐家祥等加盟港英工作,日後徐家祥成為首位華人政務官。英國為了表揚英軍服務團團員的功績,予徐家祥頒發英帝國員佐勳章(MBE),梁昌頒發英帝國司令勳章CBE,馬迺光頒發英帝國勳章(BEM)。
鑽石山公共墳場內有抗日烈士墓,紀念一批英軍服務團華籍無名殉職軍人。
(完)

龍少爺

27.06.2011

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如何寫好一個“人”字


如何寫好一個“人”字


背境音樂:崔健《一塊紅布》。

孫中山參考古今中外,結合上帝的愛,窮一生精力未能寫好一個“人”字,只好交待戰友,“人”字尚未寫好,同志仍需努力。陳獨秀畢其一生,敎育年青人坦蕩蕩地寫好一個“人”字。瞿秋白以一塊紅布綁着雙眼,用“斯大林式革命筆法”寫下一個血紅色的“”字。
李立三大踏步上台叱喝斯太林磨墨,斯大林磨出一大盤血淋淋的朱墨。李立三以毛筆飲朱墨,運用「斯大林式革命筆法」,寫下了一大堆血紅色的“”字,得意忘形,沾沾自喜。李立三意猶未盡之際,學生席中的王明拿着鋼筆搶前,推倒沾沾自喜的李立三,以「斯大林式革命筆法」在紙上繼續寫下血紅色的“”字。鋼筆在宣紙上跌踫前進,血紅色的“”字一個接一個愰動了起來,王明混身戰慄,站在一旁傳達斯大林的「俄式革命筆法」,指揮博古接續寫血紅色的“”字。鋼筆終於困倒在宣紙上,血紅色的墨水從鋼筆滲出,直到紙邊。
張聞天在毛澤東的耳語下,拿出另一張宣紙,運用毛澤東提供的湖州筆、徽州墨,寫下一大堆“人”字。站在一旁養神的毛澤東向前踏出一大步,劉少奇、彭真等把枱面重新整理,鋪設好文房四寶。毛澤東嫺熟駕馭文房四寶,自創「毛澤東思想筆法」 寫下一個墨亮的“人”字,墨透紙背,“人”字不斷滲出血紅色,染滿了一整張宣紙。鄧小平以「中國式社會主義繪圖工具」設計了一個綑上血紅色邊框的“人”字;一個没有人氣的“人”字的誔生了,全場學生鼓掌歡呼。江澤民拿出空洞洞的「三個代表」工具,順勢把鄧小平計的“人”字,潤飾為一個簡體的眾字,「众」,以「众」代替“人”,眾數取代個數,圍觀的學生有人高呼,我們要寫“人”字。
(待續)
龍少爺
12.17.2013


最後,渡過百多個春秋,數千個日月。
中國人還是未能寫好一個「人」字……
轉眼看外國……他們雖不懂中文,但看上去那個「人」字。其貌不像,但還算是個「人」字。
最少,寫這個「人」字的,多少還會去請教台下為他鼓掌歡呼的,這個「人」字要如何才寫的好。

2010-12-21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纪念致丽大火20周年》


《纪念致丽大火20周年》

献给1911年纽约三角制衣厂大火死难者(146人),1993510日曼谷开达玩具厂大火死难者(188人),及深圳致丽玩具厂大火死难者(87人)。

编辑组成员:
梁宝霖(Apo
石炳坤
陈乐庭(Jason
姚伟明
李成康Samuel

本论文集主要由当事人及介入是次事件的国内/外人仕所写的文章组成,由筹组到面世差不多一年,可算是对历史一个交代。
19931119的致丽玩具厂大火,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里,但对我们来说,这一段惨痛的经历,却永远活生生存在我们的心坎里。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引人注目,其GDP增长也是破了世界纪录。但是,在反省这一个发展模式之余,我们看到的是另一面。在工厂、地盘(工地)、各式服务行业里,无数的无名民工日以继夜地的辛劳工作,为中国产品出口及城市建设而作出贡献,不幸地,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农民工被迫犠牲了他/她们的肢体、健康,甚至乎生命。直至如今,并无发表有关官方的农民工工伤的数据,反映出真实/全面的情况。所以,有人用『血煤』、『带血的GDP』等来描述这个现象。致丽大火正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但是,过了二十年,同类的惨剧不断发生,例如今年6月的吉林家禽厂大火,就有超过一百人葬身火海。环顾亚洲,巴基斯坦、柬埔寨、孟加拉国接二连三出现大火、塌楼事件,令人感叹,工人生命何价!为何工人定必要为『发展』而犠牲!可见,这个情况不是中国独有,在全球化下到各处打工人数有增无减。
由于珠江三角洲与香港紧密连在一起,所以自八十年代开始,我们一直关注珠三角的工业化对中港劳工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从乡村转来打工的人群。当年,亚洲专讯AMRC)、香港基敎工业委员会(HKCIC)及香港工会敎育中心(TUEC)等的工作人员,先后多次到珠三角实地视察及交流,了解劳工情况。
案例之一:是香港一间五金厂老板连夜拆机器逃到国内,工人在追讨欠薪时到国内围堵躱在酒店的老板。在他的工厂内,工人就一眼看出他们在香港时操作过的机床。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及记者等,如社会科学院的谭琛等也开展了有关研究及报导。近来,这类研究更成为海外学者的重点关注,纷纷著书立说。
其实,在致丽大火前,我们已连手跟进过几宗案例,如91年的东莞兴业制衣厂,也是一场无情大火造成60人死伤。在香港,我们早于七十年代推动工业安全及争取劳工赔偿运动,更成立了『工业伤亡权益会』ARIAV)。在国内,有人尝试利用相似模式发展农民工服务,如协作者的李真等。在亚洲地区,这一模式更扩展成“亚洲工伤者网络” ANROEV)。
这次大火,加上同年510日的泰国开达玩具厂大火,演变而成一个全球性关心生产安全的运动。该运动主要由香港民间团体(尤其是劳工团体)的推动,发表一份安全生产的约章,成员代表奔波国内、欧洲、美洲、亚洲各地,为死伤者呼吁及为推动安全生产而努力。
与此同时,我们亦与各地工业灾难的团体接触及联系,如印度博帕尔(Bhopal)农药厂泄毒事件、韩国元进(Wonjin)厂职业病事件,日本Minamata水银中毒事件等。
这些行动及诉求,导致到泰国政府终于宣布把每年510日定为『工业安全日』(1997),以纪念开达大火的敎训。而国际劳工组织亦稍后(2001)将每年428日定为全球『工殇纪念日』Worker Memorial Day)。
两次大火惨剧带来的震撼,加上国际工会及民间团体运动的支持,尤其是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爱尔兰等地,迫使到玩具生产商、品牌及零售商不得不重视生产安全,以安抚消费者及缓和劳资矛盾。我们多次在香港及外地发起示威、抗议行动,利用复活节及圣诞节日或玩具展览场合,杯葛某些“带血的玩具”,指出本来为儿童带来欢乐的玩具,其生产过程却令工人饱受其苦,还要犠牲性命或肢体,令工人及其家属并无欢乐可言!
95年香港玩具展的冲突中,我们有6位示威朋友被捕,包括一位来自韩国职业病患者。当时还有一位来自台湾工伤者被捕,但警方见他手脚伤废,连忙立即释放。这些打压,并未能阻挠我们的决心。
一方面,此一运动加强了各地民间团体的团结,亦导致另一个网络的诞生:『监察亚洲跨国企业网络』ATNS)。另一方面,资方及其代理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CSR)作响应,例如香港玩具业的安全约章(ICTI),以巩固其垄断地位,不肯让民间团体插手及组织工人,或收编一些民间/劳工团体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例如,几经争取下,意大利公司答允恩恤赔偿给大火死伤者二(三)百万元。但是,他们却委托一个敎会机构发放款项。该敎会机构并无与我们联络,也不积极寻找死伤者的地址,反而暗地里将款项送给残疾人的学校。当时我们已掌握了不少死伤者联络地址,获悉此事后大兴问罪之师,再次发起一连串行动,还将致丽大火幸存者带来香港,到意大利公司办事处当面对质。事后,公司答应将款项交与我们分发。
有人说过,中国第一部劳动法的出台(1994),致丽大火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及催化剂,前人民大学教授关怀及现任常凯敎授,亦曾为致丽事件仗义执言。其后,中国修改或推出多条有关法规,以保证工人的工业健康及安全,计有:安全生产法(2002)、职业病防治法(2002)、工伤保险条例修订(2011)、社会保险法(2011)等。表面上看来,工人的生命及健康保障多了。但是,这些法规在执行方面、监察方面仍不如人意。例如劳工监察人手远远达不到18000的标准,有人说现行珠三角是120,000的情况,再加上贪污、腐败,法规难以执行。我们坚持劳方应有权积极介入,厂房、企业、小区为主,工业安全卫生、健康的各项环节,才可以扭转这个局面。对个别违例雇主施以严刑、罚款,才可以起到阻吓作用。
致丽大火的另一副产品,是中国劳工团体的兴起。当年,在外围及内围因素下,一些有心人仕试图组织这些农民工,特别是女工们,其一是北京世界妇女大会(1994)后出现的,如北京『打工妹之家』,其二是一些民运分子在华南成立『打工潮』等组织。前者则受到官方打压,主脑人被捕、坐牢、递介出华南。
不过,以香港为基地的珠三角劳工团体,却慢慢成长,他们多以维权为主,利用探访工伤者、劳法咨询等活动,在各地成立一个又一个劳工中心。与此同时,一些由国内人仕组成的民间团体,也逐渐出现。有些是由前工人(包括工伤者)所组织的。特别一提的是由致丽幸存者陈玉英在重庆忠县所组织的『自强服务站』。这一模式反映出工伤者如何自强不息,能为其它农民工提供服务。
在工会未能起到真正作用下,民间团体必然出现代替。但是,他们面对的困难也不少,除了资源外(钱、人),还饱受当局及资方的双重打压,如黄庆南被砍(2007年)事件,如2011年深圳连串民间团体被迫关门停业事件。再加上企业社责任运动,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收编及排斥,局限了这些维权团体的生存空间。
这类团体有需要重新定位,评估其工作,为更上一层楼而铺路,因为农民工的抗争,已从个别的行动转化为集体行动。
回顾二十年,致丽伤者仍未洗脱苦痛,死者家属未走出阴影,幸存者闻火色变。老板方面,意大利公司Chicco产品门市部越开越多,而致丽厂的劳钊泉未坐满刑期获释,再开厂经营。我们阵营中有不少人已退下火线,不少人退休,但后来者仍然不断补充其空缺,正如韩国有名的《劳动者战歌》所言:
『愿他朝有后继者,劳动者要自由,成名见青史。』
2013.9.22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校役癈了


校役癈了

週一的中午,校役一拐一拐的來到大門閘口,把手杖掛在鐵閘上,雙手用力把鐵閘關上。取回手杖轉過身來,一拐一拐的步回休息室。
校役一拐一拐的在校舍的後巷前進,在路口轉過身來,打量了校舍一週,空無一人,一片死寂,再轉身望了一望斜路的下方,邁開脚步向下走。
在行人如鯽穿插的西鐵站,校役站在人中張望,行人的速度不斷加快,校役仿了一下,向右望,一位老伯急速掠過已在三個箭步前。校役站穏脚跟,一拐一拐的走向左邊路旁,面前兩個黑影急速掠過,這時覺得有一股力量從後湧前,校役急步走向牆邊站立。5分鐘後行人開始疏落,再過兩分鐘,行人的步速加快了,校役眼前的人急速而過。5分鐘後,校役一拐一拐的離開西鐵站,經過多番肩摩相接才能進入公園,一切都緩慢下來,地上黃葉片片。
市政局圖書館內,校役找個位置放好手杖,拿出手提電腦放在桌上,坐下來寫稿,在鍵盤上打字,電腦上出現「師復語錄」,「校役口述」,「自我犠牲換取民主」,「最後犠牲的時刻」。不知不覺打字速度加快了,鍵盤「的的」作響。
校役腦海出現金鐘地上黃絲帶巨大的「民主」兩字,面對爭民主困局我有何作為,打字速度更快。轉過念頭,腦海浮現黃之鋒吊鹽水的影像,眼泛淚光。「我如何救這群兒女!」「我如何為下一代建立美好的新世界!」
「細聲一點!」校役打住了,鍵盤上的手指停了下來,呆了一會,醒了過來。向戴着耳筒的女士細聲的說了句:「對不起!」
腦海中忽然聽到聲音,「病人!」「廢柴!」「唔好咁大力打字!」胸中一股氣向上湧,校役張開口用力把氣吐出來。「我要起身離去!」「冷靜的坐一會吧!」「都是離去好!」「多坐一會吧!」
校役站起身來執拾東西準備離去,胸中又有一股氣向上湧,校役張開口正欲把氣吐出,腦海浮現很多影像,校役大叫了一聲。寂靜的圖書館內,校役繼續收拾東西。叫聲尚在圖書館內迴盪,校役再次大叫了一聲,校役繼續收拾東西。校役抬頭向前望,3位職員站立起來望着校役,牆上的「靜」字不斷變大由遠而近,在校役面前停了下來,跌在地上化為滿地都是「民主」2字。
校役背上背包,再次大叫一聲:「對不起,各位!」室內的目光都集中在校役身上。校役橫掃了一下,轉身離去。
校役走向大門口,自動門打開,覺得《最後一槍》的音樂在迴盪,門外一片紅,天空是紅的,景物是紅的,遠處一白色的警車,一群紅色的年青人每人拿着一罎酒衝向白色的警車,槍聲一響,一切都停了下來,音樂也停了下來。
校役站在廣場中間,左邊的小童望着地上的一罐汽水,女士把它撿起來。背後一陣凉意,伸手往背後摩了一下,恤衫滿是汗水,濕濕的。廣場右方停泊了一部白色貨車,工人正在落貨,遠處的青山一片迷濛。
校役掏出手機,機面有一位紅衣稚童,時間顯示3時。
「家澍,公公嚟接你放學。」

龍少爺

08.12.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