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不合作運動(草稿)
要了解印度的不合作運動,先認識印度穆斯林在一戰的歷史。
一戰時英國為了安撫印度穆斯林,曾答允:土耳其可保留伊斯蘭敎聖地和阿拉伯屬地,不會損害土耳其蘇丹──哈里發(基拉法特)的地位。哈里發是伊斯蘭政治、宗教領袖的稱謂,中國穆斯林俗稱為「海里凡」。
但戰後醖釀巴黎和約時英國打算食言,印度穆斯林大為不滿,認為英國的行徑是反對伊斯蘭。1919年,印度孟買穆斯林成立「哈里發委員會」,由穆罕默德•阿里和肖卡特•阿里兩兄弟領導。甘地全力支持,認為是加強印度敎徒和穆斯林合作的好機會[1]。穆罕默德•阿里率團到倫敦訪問,要求英國通過外交保留奧斯曼哈里發對聖地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撒冷的監護權,保留奧斯曼在阿拉伯、敍利亞和伊拉克的領地,尊重其戰前的邊界。這要求遭到拒絶。
1919年5月28日,哈里發委員會通過採用不合作運動作為抗爭手段[2]。11月,印度穆斯林在德里舉行第一次哈里發會議,反對巴黎和會的條約對兼任回敎教皇的奧斯曼王帝過於苛刻,分割了奧斯曼,英國更以委任統治國的名義取得奧斯曼在亞洲的部份領土,因而引起印度穆斯林的不滿,發起反英運動[3],必要時展開聖戰,成立委員會考慮是否採用甘地的不合作運動來鬥爭。
在印度,哈里發運動已成為影響廣泛的印度獨立運動的重要組成部份,因此成為1920年1月倫敦會議討論的熱點問題。
1920年,國大黨正式將不合作運動列入黨綱,宣布要利用一切合法的和平手段最終實現印度自治,確立了甘地的領導地位,國大黨從精英分子依靠憲政手段從事鬥爭,變為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政黨,發動群眾進行鬥爭的政黨[4]。
甘地宣稱,鬥爭的目的是要達到脫離英國自治,「如有可能就實行帝國內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實行脫離帝國的自治」。
甘地為不合作運動定下的定義是:「撤回自願的合作」以此作為一種公眾的運動,來達到糾正某種社會的不義[5]。
甘地的抗爭方式,就是將抗爭焦點從人轉移到原則上,認為衝突是由兩種不同觀點做成的,兩者都都是對的,只是角度不同。在罷工問題上,甘地指罷工有風險,或者罷工工人覺得自己的要求合理,但採取罷工方式可能會淪為逼迫性質,因此與不合作運動不相合。甘地認為:要判斷是否有逼迫性質,必須了解罷工是否想要在達成勞資雙方和解的前提下進行,勞方是否有給予資方有發言機會,共同尋求解決方案[6]。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其政治哲學是宗教泛愛觀和資産階級人道主義真理觀相結合;其政治思想是爭取印度自治、獨立,進而建立以村社爲基礎的分治聯合體;以經濟正義和經濟平等爲支柱的農村經濟思想,以及奠基於不佔有和財産委托制的經濟自主思想;發揚民族文化、重視民族教育、致力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反對歧視不可接觸者,以及和愛國主義結合在一起的小生産勞動者互助互愛的平等社會思想。
甘地代表印度資産階級的利益,他從印度的實際出發,根據當時的形勢和印度的傳統,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鬥爭策略。
不合作運動的內容有:退回封號、勛章、榮譽職位等;辭退地方機構的委任職位,拒絶出席政府的官方和非官方集會,從公立學校領回自己的子女;抵制法院,自設仲裁機構,拒絶到外地參加軍事勞動;不參加選舉和投票;抵制外國貨等[7]。
國大黨內以蘇巴斯•錢德拉•鮑斯為首的左派不滿甘地的温和抗爭手段,提出「完全的民族獨立」口號。
8月1日,甘地寫信給印度總督將英國勛章退回,作爲發起不合作運動的訊號。並開始週遊全國,鼓吹不合作運動。大律師老尼赫魯(莫提拉爾•尼赫魯)宣佈從此不執行律師義務。3000名研究生從研究院退學,各地出現民間自組的仲裁法庭,不再到政府法院提出訴訟。各地成立自辦的國民學校一間接一間,土布裝的國大黨制服到處流行[8]。很多文官辭退了職位,學生離開了學校,政府機關和學校人去樓空。
1920年共有344名律師抵制出庭,46名治安長官放棄職位,33名自治機構成員退出該機構,61人退回勛章,120名政府職員和敎師放棄公職,運動得到資本家和商人的支持[9]。1920年的印度大選有近三分一選民放棄投票[10]。
英國一方面準備憲政改革,安撫和拉攏印度上層階級,另一方面頒佈《羅拉特法(1919年2月)》,於3月中開始鎮壓。
7月初,中央哈里發委員會在卡里奇召開會議,通過決議,宣佈穆斯林如繼續在英國軍隊中服役或促旁人入伍,在宗敎意義上皆是非法。因此英國於9月14日逮捕阿里兄弟,控以意圖煽動印度軍隊判變,判苦監兩年。甘地為了聲援穆斯林,提早發動不合作運動[14]。
11月17日,英國威爾斯王子抵達孟買訪問,不合作運動正式開始,只有少數人前去歡迎英國貴賓到臨,大多數人集中到帕里,參加焚燒洋布的示威,集會引致暴動,砸毁酒店,焚燒電車和警局,攻擊英印混血兒和猶太人,被攻擊者還擊引致市面混亂。甘地於11月19日宣佈絶食來阻止事態惡化,局面開始平靜[15]。印度各地政府宣佈禁止舉行政治性的會議,逮捕國大黨主席達斯、老尼赫魯、尼赫魯、阿薩隆德等,1921年至1922年1月,因參加不合作運動而被捕的人約有33萬人[16]。
土布運動透過全印紡織工協會的成立而組織化,土布運動象徵國貨產品,主張手工價值。透過穿著粗糙、簡單以及通常為白色的服飾來打破地域、種姓、階級和宗教隔閡,重新界定印度這個國家的成員,駁斥印度人不適合自治的觀點。國大黨黨員身體力行支持[17]。
1922年2月5日,聯合省石曹里曹拉農民2000人舉行遊行,遭數名警員侮辱攻擊,導致憤怒農民焚燒警察局,局內有22名警察連同一起付之一炬。運動超出非暴力鬥爭範圍,甘地聞悉後急忙制止。
2月12日,國大黨通過巴多利决議,譴責群衆越軌行爲,决定無限期停止不合作運動。3月10日,甘地被判入獄,運動遭到殘酷鎮壓。
1927年12月,國大黨在馬德拉斯年會上通過尼赫魯提出的要求英國給印度完全獨立的决議,但還只具有宣言的性質。到1929年國大黨拉合爾年會上,在新任主席尼赫魯的主持下,國大黨才正式宣稱它的目標是實現印度的完全獨立。
一戰勞工罷工增加,印度第一個貿易聯盟成立,國大黨透過全印貿易聯合會,控制工人運動,並將其整合到民族運動中。出身中產的國大黨無法控制工運。羅易(1887-1954)於1920年創立印度共產黨,在紡織、黃麻、鋼鐵和鐵路產業界,發動罷工[18]。
不合作運動期間,1928年孟買紡織工人抗議減薪,罷工6個多月,各廠的勞工委員會聯合成立,喬尼卡姆葛爾聯合會Girni Kamgar Union,會員6萬餘人。1929年政府捕印共成員下獄。印共没有滲透入農村[19]。
1927年,印度進行立憲改革,甘地開展第二次不合作運動[20]。
二十年代共產國際提東方戰略,重點是民族主義鬥爭,其根源與不合作運動略有關係。
龍少爺
17.09.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