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周奕評《胸懷祖國──香港「愛國左派」運動》


周奕評《胸懷祖國──香港「愛國左派」運動》
蒙贈《胸懷祖國》,回家匆匆翻閱。這是一本有意義的書,一目十行地粗讀幾篇文章,第一個感覺是深度不足,有些關鍵之處未能發掘出來。
最意外的是作者選了工人粵劇運動,名目很大,其實只是講了南國粵劇團。其實許多間工會都有設立業餘粵劇團,他們在節日演出以娛工友,我還記得租用戲服的費用是每場二十元。其中以洋務工會最勁,一間工會擁有七八個劇團!而演出的劇本相當部分是從八和的劇班拿過來的。
不過此文較多引用南國粵劇團的材料,總算補充了這方面的空白。兩年前我曾經向吳秋北提出過,我說,工人康樂館在發展工人文娛工作方面發揮過不少作用,我寫工運史的時候,為免成書過於擁腫,只能提及工人康樂館出過一名世界冠軍容國團,以及影響最廣的小型足球賽「團結杯」,其他方面沒有寫下,包括南國粵劇團。而工人粵劇團曾經撰寫過不少膾炙人口的粵曲,這是工人運動對文藝工作的貢獻,希望工聯及時搶救。有沒有下文,我不知道,不過此文總算補充了一些空白。
愉園足球會在書中佔了不少篇幅,可惜談的多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欠缺風雲激蕩的六七十年代,我的鬥爭史主要是講左派與港英之鬥爭,體育界就略過了。我曾與愉園的舊臣作過深入的探討,得出的結論是中共成功地統戰霍英東是通過體育界(主力是新華社的李沖),霍在60年代初期就出席體育界的國慶聚,但是不許攝影和報導。我記時霍英東在左派活動中公開露面是1966年的機械展覽會,因為我是駐場記者。
文中提到的同章足球隊是當年的一件大事,可惜作者對此了解不多。話說1965年愉園取得聯賽冠軍之後,以到國內旅遊作為對球員之饋賞,而國內當時被國際體壇杯葛,恪於規定所限,這枝球隊就以兩位大老闆各取一個名字而定名,順道作友賽。這次活動有一些趣事可供一記。
話說這班球員其實沒有甚麼政治觀念,而且他們都是留下一頭時興的長髮。他們去到幼兒園參觀,老師教導幼兒高呼「歡迎叔叔」,有些小孩子感到狐疑問道:「為甚麼不是歡迎阿姨?」有些地方在表演完節目之後,要求客人回贈一曲。當年不時興卡拉OK,這班波牛都不會唱歌,為免尷尬,不知是那位捉狹鬼想出一個主意,時代曲不會唱,不過有支廣告歌是家喻戶曉的:「新奇,新奇洗衣粉,月老牌,月老牌新奇洗衣粉。洗得靚,更潔白,慳水又力,請用月老牌新奇洗衣粉。」反正去到北方,對方不知你唱的是甚麼。於是一眾波牛齊唱廣東話的廣告歌得以脫身。這些趣事相信沒有多少人記得的了。
足總要處分愉園,從當年的政治環境來看很可能獲通過,關鍵時刻是霍英東之斡旋,原因很簡單,當日的同章隊是以愉園球員為主力,但是邀請了霍英東旗下的東昇足球隊兩三名球員補充實力,倘若作出的決定不能處分愉園(因為北上的不是愉園的名稱,而且球季經已結束。)而是處分球員的話,東昇的球員亦免不了關係。可惜這個重要的內容沒有在文章上出現。
寫得不少了,再補充兩處。
愛國學校這一章太單薄了,連愛國學校有多少間都沒有列出來。其實沒有「幾十間」,只要查找1968年後八月份的左報,就有愛國學校的聯合招生廣告,一查就知(我的資料是:中小學26間,工人夜校5間,美專和中業專科夜校2間,共33間。)。另 外,把愛國學校說成是學費低廉,其理據是把勞校與官立學校作比對,不符合事實。勞校是要補貼的,所以勞校每年都要籌款。1970年代以前,香港的教育主要是由私立學校承擔,愛國學校其實就是私立學校,除勞校之外都是按市場價格收費,不過可能會略為便宜,靠的是老師的工資偏低。不過,相信你們都記得,1950年代不是有天台學校嗎?天台學校的老師工資是月薪100元!
電影方面,只講銀都是一大敗筆,其實應該包括早前的:長城(公私合營)、鳳凰(兄弟班)和新聯(國營),這三間在1950-1960年代各領風騷。到了銀都機構之組成,整個左派電影業都已轉了型。
不再寫了

周奕
28.08.2014


翻閱《胸》書,最主要的是作者們的重點都在1970年代以後,其實在此之前,即在戰後到1967年是左派的力量凝聚與發展階段,即是在非常困難的環境下,工作的開展。到1972年北京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是一個轉折點,其後之工作又轉到另一個階段。到回歸前後,又是一個變化,這個變化是很大的,北京的政策基本上是放棄基層工作。
如果要出第二版的話,恐怕要做很大的補充,其是教育、電影兩個部分,其中又以教育一章很弱。

周奕
28.08.2014


今天看了寶霖在《胸》書寫的工聯會,基本上他摘錄了許多主要的情節,我感到的缺點是沒有將之劃分為若干個階段,其效果是一篇流水賬。
藉著寶龍詢問工聯在67前後是否左?我簡略講講我個人對工聯階段之劃分,這是我個人的看法,與工聯內部的劃分是不同的。
工聯成立於解放前,當時社會的風氣視國民黨為正統,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1972年北京進入聯合國。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工聯成立的時候,屬會不多,會員亦不多(與工團總會比較),不過其組織能力與凝聚力很強。工聯著重抓產業工會,形成四電一煤,再加上牛奶、洋務、海員等大工會(海員其實是在解放戰爭取得勝利才大發展的,一年增收會員9000人)。
工聯另一個成功的地方是抓保障職業生活。當時的香港處於資本主義原始資本積聚時期(比歐美遲了將近一個世紀),加上當時的職業崗位嚴重不足,剝削厲害,工聯屬會抓緊大小工潮確實凝聚了力量。
1952年是一個階段,由於東頭村火災,左派企圖介入救災之社會工作,發生了「三一事件」,大批工會工作人員被遞解出境,工聯會決定低調子,一個重要的標志是解散歌劇團(兩年後恢復,改稱為歌詠班),成立中樂組,亦即《胸》書中所講的粵劇團。不過更加重要的是重點發展工人福利事業,陳文漢這件工作是很成功的。
這個轉變其實是企圖抒解港英之戒心,不過港英的戒心並沒有放鬆,它始終監視工會之活動。我記得有一年大概是慶祝五一,是在工會會所舉行之例行慶祝會,散會後,有個便衣上來問散了會沒有?我答早已散了。這類集會我們是沒有呈報的,警方是暗中監視。這個便衣大概去了蛇王,才有露面一問。
1961年是另一個轉變,當年北京下達港澳的工作方針是「社會化」,即是左派機構、社團都要融入香港這個社會,換言之,過去的左派既卑視港英的施政,而在許多地方都自視「革命」,既不認同聲色犬馬,甚至對社會之習俗都看不過眼......
自此以後,工聯會的工作更加低調。其實在1950年代末期,工聯會發動的工潮已日見減少,到1960年代,資本家經已略為提高工人的工資(見《工運史》p.370)。電子業的興起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亦使到基層的生活略有改善。
這段期間工聯會藉勢進一步聯絡外界,把工人粵劇團命名為南國粵劇團(一個組織兩塊牌子),方便對外活動,其中明顯的一個成績是與仙鳳鳴劇團構通,並且為仙鳳鳴之演出製作並投射唱詞幻燈片。
不過,工聯會始終恪守著不介入社會事務的原則。蘇守忠反對天星加價,左派記者刻意不接觸蘇守忠,以免港英誤會我們介入。期間,盧騏曾經上過工人俱樂部尋求工聯支持,工聯不予睬理。其實這個期間的失業失學仍相當嚴重,警察貪污,左派刻意不報導葉錫恩的反貪污。
1966年,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提倡學習毛主席著作,整個情況又變了,以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不贅。所謂社會化只是維持了五年。
簡單來說,這十多年來,工聯基本沒有左的東西(個別事件屬例外)。反而在文革以後,左的東西多了許多,我在工運史已有所講述。

周奕
30.08.2014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leungpolung@gmail.com。傳真: 8265 1467



1 則留言: